孩子小考成绩好,大考就考砸,考试焦虑的恶性循环怎么破除?

本文章节:

01、孩子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

02、根源:因心理创伤而过分看重考试成绩

03、应对:修复创伤,调整认知       

前面2篇学习障碍的专栏文章分析了孩子做作业拖拉、上课分神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父母应当采取的科学应对方法。

今天这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第3种学习障碍最常见的表现——考试焦虑

孩子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

先来说一下“考试焦虑”的具体含义和标准。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面临过学校考试,考试前也都或多或少感到紧张。而这种紧张其实也是焦虑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说,考试即将来临了,孩子有轻度的紧张、焦虑,这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也正因为这种轻度的焦虑,孩子才能更好地调动主观能动性,在考试前查漏补缺,在考试期间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

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紧张感、紧迫感,人类面对大自然的考验时才能及时作出应对,生存并延续至今。

所以我们谈“考试焦虑”的时候,并不是指孩子不应在考试前和考试中产生焦虑。只要孩子在考试中整体发挥正常,那考试前的紧张、焦虑一般就属于正常范围。

还有一部分孩子属于“考神”,又或者有人说他们“考运”特别好,几乎每次重要考试都考得比平时测验更好,超常发挥。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原因,而且表示考前也会紧张、焦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这部分孩子在考前除了轻度的紧张、焦虑之外,往往还有开心、兴奋的感觉,甚至期待考试,考试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心态、状态都很好,再加上有科学的考试技巧,往往就能超常发挥。只是他们自己也对这个心理活动过程缺乏觉察。

也就是说,对于以上2种类型的孩子,他们其实并没有“考试焦虑”的学习障碍表现,可以不干预。

家长也最好不要反复叮嘱他们“你别焦虑,别紧张,越紧张越考不好”,更不要否定他们的感受。这样反而容易令孩子对正常的应激反应产生负面理解和灾难化思维,更加紧张、过度紧张,反而真的考试失常。

那哪一类学生才是真正的“考试焦虑”呢?一般通过考试的结果就能看出来。

这类学生经常在期中考、期末考、摸底考、模拟考等重要考试中发挥失常,比如平时测验能排在班级前10名,可一遇到大考,就排到了中游、甚至靠后,明显与其平时的学业水平不匹配。

而且事后拿到试卷一看,很多题其实他们有能力做对,可就是因为粗心马虎、审题不严、答题不严谨而丢分。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都会做呀!很多家长、孩子都想不明白。

其实这是因为该部分学生在考试前、考试中的焦虑感超出了正常水平,达到了中度、甚至重度焦虑状态,认知内容开始灾难化思维(非常担心考得不好,以及随之发生的更糟糕的后果),导致他们注意力、记忆力、觉察力和思维能力下降。

所以,重大考试容易发挥失常,这是判断“考试焦虑”的最主要标准之一。

而且通常在考试前,这部分孩子就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过度焦虑的表现。

比如,在考前几天开始,孩子显得烦躁不安或者情绪低落,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经常有意无意地念叨学习压力很大、担心考得不好;情绪有所波动,更容易因一些不如意的事有挫败感、发脾气,与朋友和家长发生口角。

更严重的话,他们可能出现失眠、做噩梦,还可能有胸闷气短、头疼头晕、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躯体化反应。

如果再严重一些,学生甚至可能在踏入考场前或考试时出现惊恐发作,脸色发白,呼吸急促、出现昏厥、发抖等反应。有的则歇斯底里,大哭大闹,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参加考试,或者在考试过程中难以承受高度的焦虑和恐慌,选择了弃考。

其中,上述的第一种情况更加常见,问题的严重性也相对轻微;而后面两种情况已经不只是学习障碍中的“考试焦虑”了,而是达到了精神科里考试焦虑症、甚至是考试恐惧症的程度,明显出现了精神心理症状。

而且,考试焦虑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一开始问题不严重,但随着考试失常的频率越来越高、考得越来越差,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考试的焦虑、恐惧就不断增强,考试成绩就越来越不理想,自信心不断被打击,最后甚至有可能导致情绪崩溃,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

根源:因心理创伤而过分看重考试成绩

关于学生出现考试焦虑的原因,教育界从业人员作过不少分析。整体上,他们把影响因素分成了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尤其是不理性地对考试成绩要求过高,孩子考得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批评、责备、贬低,甚至打骂。

第二,学校环境。部分老师过分捧高考试成绩的意义,给学生灌输“成绩决定一切”“唯成绩论”的观念,对考得好的学生过度夸奖,考得不理想的学生批评指责,而不是理性的引导和鼓励。

有时,也可能来自于同学之间的对比,孩子因考得不好被同学嘲笑、讥讽,受到排挤等等。

第三,社会环境。指的是高速发展、高度竞争的社会给家庭、学校和老师带来的压力,认为要取得高分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当然,最后还有学生自身未能正确地理解考试的意义,心态出现偏差。

以上因素确实都是导致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而且都显而易见,很好理解。那这些因素具体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根据我们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大量临床实践,最关键的、最终起作用的是以上因素对学生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学生对考试出现了病理性条件反射,一遇到考试就产生明显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还有不理性的、灾难化的认知,他们将考试成绩看得非常重要,认为这是自我评价、外界评价他们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认为如果考砸了,将会出现灾难化的结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最近处理的一个学生个案,她就有典型的、严重的考试焦虑。每次重要考试前就害怕自己考得不理想,有焦虑、麻木的感觉,感到身体疼痛、乏力、口渴。

而且有一次期末考试前,她的焦虑、恐惧达到了顶峰,在考试前3天几乎不吃不睡,甚至出现了幻觉。

我们利用深度催眠寻找其严重的考试焦虑背后的心理创伤,其中有2个创伤事件对她的影响最大。

第一件事在小学3年级,她考试得了96分,她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成绩也排在班级前列。

可当她开心地把卷子交给父母看时,父母却非常生气,指责她没考好,拿鸡毛掸子打她。母亲还说她就考了这么点分,不让她吃晚饭,赶快到房间学习去。

第二件事在小学4年级,一次数学考试后,老师在课堂上讲卷子,让她起立给班里同学讲解一道题。可她讲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的答题思路是错误的,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批评了她,还说要打电话告诉她父母。

她心里非常恐惧,马上想起上次没考好被父母打,她吓得大哭大闹起来,求老师不要告诉家长。老师也被吓坏了,答应了她。

这两个心理创伤令她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认知,认为无论如何都要考好,否则就会遭到嘲笑,被别人比下去,还会被父母打骂。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父母的不理性、不科学的教育方式,过分看重分数,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考试焦虑。如果继续发展,就有可能继发精神心理症状,罹患抑郁症、强迫症,甚至是双相障碍。

应对:修复创伤,调整认知

清晰地意识到考试焦虑背后的心理根源后,我们对这部分孩子的心理干预非常有针对性,也非常高效。

首先,我们引导孩子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每逢大考失常,这不是我们能力不行,更不代表失败,而是因为我们过去遭受了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出现了病理性条件反射,导致我们无法平静、积极地应对考试。

而为了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精准化地找到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高效修复,打破这种病理性条件反射。

与孩子初步建立信任关系,他们对解决问题有信心之后,我们便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寻找背后的心理创伤,并予以高效修复。以上个案的心理创伤就是这样发现的。

有时候,考试焦虑背后的心理根源可能不只有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有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学生可能曾在某次考得很好、很优秀时,得到过来自外界的过度夸奖。他们非常享受这种感觉,并刻意追求,也会导致他们过分看重学习成绩。

这一步结束后,孩子对于考试的负性情绪会大幅度下降,回归到轻微紧张、焦虑的正常应试水平。

而且我们发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或者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往往就跟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有关。我们会详细地向父母反馈,引导他们自我反省,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方式,不要再次对孩子造成类似伤害。

我们还会引导孩子正确地理解考试的意义(这一点下文会继续展开分析),树立理性、积极的学习目标,并利用深度催眠下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引导孩子对考试建立愉悦、兴奋的情绪,学会积极应对考试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从而建立容易超常发挥的“考神”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不是所有学生家庭都有机会接受这种高效化、精准化的心理干预。而且,对于问题不严重的考试焦虑,家长完全可以通过掌握学习障碍的知识,相关的技巧来逐步化解。

而且,现在教育部发布“双减”政策,小学、初中的考试频率降低,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改为等级评价,这些措施本来就可以降低学生、家长对考试成绩的过分看重,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

那作为父母而言,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考试时能降低焦虑,正常发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