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桩离奇命案“牵出”一座汉代大墓,墓葬规格全国罕见

一桩命案引发的谜团

2009年1月12日晚上,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的一位公交车司机陆师傅,

下班后把公交车开进了镇上轧花厂的大院。

这里是他平时停车的地方。

在大院里,他又见到了那辆江苏牌照的本田轿车。

这车都停了好几天了,陆师傅心想,怎么也没见谁来开走?

陆师傅停好公交车,走到了轿车跟前。

他透过车窗望向车里面,看见后排座位上躺着一个人,盖着一件军大衣。

他定睛一看,发现这个人脸色不对,军大衣下伸出的一只手已经变成了黑紫色。

图1 废旧厂房停着的车

陆师傅看清后,吓得后退两步,回过神来赶忙向派出所报警。

警察来到后,打开了车门,发现后座这个人已经死亡多时。

随即,他们对车辆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在后备箱里又发现了一具裹着军大衣的尸体!

警方在一具尸体上找到了一部手机和一张房卡,通过手机通讯录找到了死者家属。

询问得知,这名死者名叫顾忠健,江苏南通人,是做公路工程的,已经很久没有和家人联系了。

随后,警方又根据房卡上的电话联系上了宾馆。

得知另一名死者叫赵建新,江苏盱眙人,无业。

图2 发现后备箱的人

这两人被发现时,身上满是泥土,似乎是生前在地上打滚粘上的。

警方经过细心勘查,又在两人的鞋底上发现了青膏泥和白膏泥。

这是古代高等级墓葬里常用的泥土。

难道这两人是盗墓贼?

警方根据车牌号,很快查到了车主信息,车主名叫张寅,江苏太仓人。

正当天长市警方联系太仓公安部门准备追查张寅时,张寅主动自首了。

据他交代,他是做建材生意的,大半年前认识了赵建新。

在他的拉拢下,一起盗掘了一座古墓。

不过还没有得手,就死了四个人。

除了发现那两个,有一个被埋在了古墓附近。

还有一个河南人,尸体被他的老乡运回去了。

而他们挖掘的墓葬,就是大云山汉墓。

图3 盱眙县大云山

盗墓贼的惊魂之夜

大云山位于江苏盱眙县马坝镇境内,海拔不高,只有73.6米。

但附近一片平原,让这座小山丘显得气势不凡。

赵建新就是盱眙当地人,平时干着盗墓的勾当。

他靠经验判断,大云山上应该有规格很高的墓葬,就在山顶的那片水塘下。

他实地考察过多次,认为要挖掘这个墓葬,工程量会很大,花钱也不会少。

所以他一直在想办法找同伙。

2008年初,赵建新经人介绍,认识了张寅和顾忠建。

于是以做工程为理由,邀请两人到盱眙。

图4 山顶的水塘

通过有目的的聊天,赵建新成功地让张寅和顾忠建对盗墓起了兴趣。

然后他又把话题转向了大云山,告知二人这里墓葬丰富,可以试试运气。

很快,两人在赵建新的拉拢下,投了钱,成了赵建新的同伙。

赵建新拿着钱,找来了盗墓经验丰富的四个河南人和三个江苏金湖人。

又吸收了当地一个盗墓贼“吴四”的四人团伙,组成了一个十四人的团队。

这伙人四处勘察了一番,选定了靠近后山远离山路的地方。

这个地方既能避开水塘,又不容易被发现。

2008年11月16日深夜,一行人来到大云山顶,开始偷偷挖掘盗洞。

图5 盗洞剖面图

他们不仅用洛阳铲和鼓风机,还使用了炸药。

由于炸药量控制得非常准,连附近的村民也没有在这期间听到过任何异响。

他们先是朝下挖,挖了十几米深的一个洞,直径约1米。

之后就开始横着挖通往墓室的地道。

挖掘的过程中,他们还给盗洞里铺设了通风管道,由鼓风机向洞里输送空气,防止隧道内缺氧。

这伙人非常谨慎,挖出的新土不会随意倾倒。

而是用编织袋运到后山,那里偏僻荒凉,村民一般不会过去。

每天的挖掘结束后,他们会在洞口盖上两层厚木板。

然后铺上一层塑料布,再铺上旧土和杂草,有时还要找些羊粪撒上去。

图6 挖处的夯土

洞口隐藏得如此之好,以至于案发后警察到山上寻找盗洞时,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到2009年1月4日,横向的地道已经挖掘了二十多米,眼看就要到达墓室了,结果意外发生了。

1月4日凌晨2时左右,在洞口观察情况的河南人忽然低声叫起来:

“出事了,有人中毒了!”

当时下面有三个河南人在挖土,爬出来了一个。

赵建新等人就下去救另外两个,结果下去后绳梯断了。

洞口的人着急了,决定用绳子放人下去,继续救。

包括顾忠建在内的几个人轮流下洞,把困在里面的人一个个救了出来。

等到顾忠建自己快被拉出来的时候,绳子忽然断了。

图7 盗墓贼挖洞

顾忠建直接摔了下去,再被救上来后,只剩微弱气息了。

此次事故导致一个江苏金湖人和河南人死亡,顾忠建、赵建新重伤。

这次中毒事件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墓中有机体腐败变化产生的有毒气体所致。

民间传说,古代墓葬往往会设置复杂机关和毒气防止盗墓贼。

但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古人更多是做成流沙墓、深埋墓。

毒气的方法既不现实,也不可靠。

盗墓团伙将四人运往偏僻处,埋了江苏金湖人。

河南人的尸体让河南帮运走。

然后决定开车把顾忠建、赵建新送医救治。

结果在半道上,两人就没了呼吸。

图8 流沙墓示意图

张寅把车开进了废弃工厂,拔了钥匙连夜潜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河南帮可能是舍不得快要到嘴的肥肉就这么没了。

后来竟然又来到了盱眙,准备继续盗掘。

结果被守候在此的江苏警方一举抓获。

最后,警方又将所有在逃人员全部抓获。

考古人员的意外发现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得到消息后,对大云山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考古人员抽干了塘里的水,发现墓就在塘底,确实是汉代的墓。

而且有两条墓道,说明这是一个等级很高的墓。

汉代流行厚葬,里面的文物必然不少!

图9 抢救下发掘

然而,随着发掘工作的开展,考古人员很快发现,主墓室一片狼藉,没留下多少东西。

根据现场留下的一些痕迹和遗物,考古人员推测,这座墓早在东汉末年就被盗了。

墓上面的水塘,也不是天然形成的,更不是为了防盗才挖的。

而是盗墓贼留下的。

古代盗墓贼从封土上直接挖开了墓,将墓室洗劫一空。

留下的盗洞积聚了雨水,天长日久形成了这个水塘。

盗墓能如此大张旗鼓,想必不是民间的小蟊贼所为,很可能是官方主导。

这里在三国时期属于孙权统治范围,同时又接近曹操的地盘。

图10 “中”字形大墓

具体是被谁盗掘的,现在已经无从得知,成为了一个千古谜题。

尽管没有发现多少文物,但考古人员依旧细心发掘。

5月份的一天,一名考古人员清理到墓室旁边的回廊时,忽然在泥土中发现了一件鎏金错银的器物。

他心中一阵狂喜,还有珍贵文物没被盗走!

在考古人员的继续清理下,越来越多的随葬品也露出真容。

外回廊堆得满满当当,已经没了下脚的地方。

这个发现让考古人员非常兴奋,也有些奇怪。

为什么这里的文物安然无恙呢?

专家经过分析,认为是外回廊上下两层的结构,保住了部分随葬品。

图11 蓝色区域为回廊部分 未被破坏

外回廊上下两层之间隔着木板。

第一批盗墓贼挖掘时,间隔的木板已经塌了。

露出了上层对盗墓贼来说不值钱的明器,却把下层珍贵的实用器很好地掩盖了。

因此盗墓贼没有盗掘外回廊,这是一个幸事。

到2012年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大云山上一处完整的西汉诸侯王的陵园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在25万平方米的区域内,有3座主墓和11座陪葬墓,2个兵器陪葬坑和2个车马陪葬坑。

在被盗掘的情况下,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

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根据出土文物推测,大云山汉墓墓主是汉武帝的哥哥、江都王刘非。

图12 大云山汉墓航拍

刘非勇猛善战,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被封为江都王。

坐拥富饶的江东三郡五十三县,他的相国——也就是辅佐他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董仲舒。

刘非的“特权”

刘非的墓葬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完整呈现了西汉诸侯王高规格葬礼的三种葬制。

即“中”字形大墓、黄肠题凑以及金缕玉衣,这是国内首次同时发现。

“中”字形大墓是指在墓室为方形。

墓室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平面图看起来就像汉字“中”字。

根据汉代礼仪,只有皇帝和王的陵墓才能用“中”字形墓。

图13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指用黄芯的柏木像堆柴火一样,一头对准棺椁,围成一个方框。

这是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诸侯王只有经过天子的恩赐才能使用。

汉代人选择柏木作为墓葬木材,是因为他们认为柏木有辟邪和保存尸体不腐的作用。

目前,全国发现的“黄肠题凑”的墓葬只有十几座。

一是因为有资格使用者本来就少。

二是材料的珍贵。

这些黄芯的柏木要经过一两百年的生长,才能达到使用要求。

而一座“黄肠题凑”的墓葬往往会消耗掉上万根柏木。

在汉代人对柏木的大量使用下,到了东汉时期,优质柏木已经很少了。

图14 “黄肠题凑”

《后汉书》中就有征调好几个郡的人马,搜寻黄肠柏木的记载。

可见那时候已经不够用了。

玉衣又被称为“玉柙”,是两汉时期皇帝和贵族死后的殓服。

当时的人们视玉石为集天地之灵气的宝物,可以保护尸身不腐。

所以有条件的汉代人都会用玉作随葬品。

玉衣形如铠甲,皇帝及高级贵族的玉衣是用金丝连缀玉片做成的,叫做“金缕玉衣”。

等级稍低的是“银缕玉衣”。

还有“铜缕玉衣”“丝缕玉衣”。

除此之外,二号墓还出土了一具镶玉漆棺,为全国罕见。

图15 金缕玉衣

无法复制的兵器

考古人员在1号墓中,发掘出土了一把铜铍,让人惊讶异常。

铍是战国到汉初使用的一种兵器,两面带刃,有点类似于短剑。

但是它是安装在长柄上用的一种刺杀兵器。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这把铜铍,前端带刃,长约30厘米,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尽管已经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

但出土之后擦拭干净,暗黑色的铍身依然泛着幽光,寒气逼人。

最令人称奇的是,铜铍上铸造的黑色卷云纹。

肉眼可以很看到明显的纹理脉络,但是用手摸上去,却非常光滑。

丝毫感觉不到凹凸起伏。

图16 铜铍局部图

考古学家介绍说,这种暗花纹技术,是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特有的兵器装饰技术。

我们所熟知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菱形纹饰就是采用的暗花纹技术。

暗花纹技术早已失传。

按照目前的技术,尚不能完全复制出来。

关于它的铸造工艺,至今仍是个谜,学界争论很多。

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等机构通过电子探针,和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

认为这些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

上海博物馆用X光衍射和化学手段分析后,认为这些花纹是用锡、铜、铁的合金,采用复合金属工艺铸造的。

也有学者认为,是采用金属膏剂涂层加热扩散工艺制作的。

花纹呈现黑色则是后期埋藏形成的。

图17 越王勾践剑局部

种种争论,让暗花纹兵器更显神秘。

窥见一个时代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文物有金银器、玉器、陶器、铜器、漆器等一万多件。

不仅数量大,文物价值也很高。

例如一号墓出土的一套玻璃编磬,共22件。

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乐器。

这套编磬呈淡绿色,是用铅钡玻璃熔铸而成的。

细看玻璃上还有一个个小气泡。

这些编磬最大的有70厘米长,改变了当前学术界认为汉代只能制造小件玻璃的认知。

除此之外,一号墓还出土了约1吨重的“半两”钱、一套完整的编钟。

车马陪葬坑里发现了汉代马车。

马车伞盖的弓帽、伞柄为银制,纹饰精美,镶嵌着大量宝石,制作非常考究。

图18 整套编钟

一对刻着“长毋相忘”,可合二为一的银带钩。

似乎是江都王刘非和姬妾的爱情信物。

鎏金鹿灯向我们展示出了西汉人的祥瑞、风水观念。

五格濡鼎反映了汉代江淮地区的贵族的饮食方式。

铜祖代表了汉代人的生殖崇拜。

出土的裂瓣纹银盒和银盘,带有古代伊朗风格的纹饰。

鎏金铜象和铜犀牛,从外形上看是苏门答腊种,也许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这些文物,既向我们展示出了汉朝文明的高度发达。

也揭示出了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对黎民百姓残酷剥削的事实。

图19 刻着“长毋相忘”的银带钩

作为一座藏品极其丰富的墓葬,大云山汉墓本可以告诉我们关于那个时代的更多故事。

但由于盗墓贼的侵扰,很多细节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它们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华夏文明史上的又一个秘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