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篇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审美3

(续)
3、晚期 晚期彩陶文化包括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小河沿文化的彩陶纹饰出现了彩绘技术,从中期纹饰的特征上夹杂着动物形象、八角星、图象符号等。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陶纹饰特征是:用彩绘技术,同时使用红,黄、黑和白等颜色。大部分图象是面具、生命树,巫师和景物纹。线条为早期青铜器上的云雷纹,“T.c.L”型卷曲纹、折线纹和锯齿线纹等。这时期的经济形态问题学术界也没有过多争论。一直认为是以农牧业为主,采集和渔猎为补充的多样性经济形态。
晚期农作物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知识面和审美情趣,出现了图画记事艺术。从“大甸子”墓出土的一件彩陶来看,上面绘制的纹饰是农作物—禾苗生长和鸿雁自南向北飞的画面,反映出气候影响农作物的事情。(图:2-2)看图释义:里面有四组图,第—组图是“白色主纹之间红底不填满”者,是保留有原来陶胎的灰黑色,构成一组对称的禾苗纹,犹如籽种在夜色朦胧的土地中生长出来,这是画外有画,主纹是白色部分两个采字(如果文字起源于图画的话),我们也可以叫它禾苗纹,这两株并列的禾苗,报根根相连,梢与梢相连,可以称它为“连理禾”。也表示从地上直通到天上,可称它“通天禾”。

X
22
这是画的主题,为第二组分图。图上两株白色的禾苗纹。连理构成白色的长方形纵立框架,里面村托着红彩勾勒的三只鸟,犹如鸿雁纵飞,排成一队,也表示群燕在禾苗上空飞舞,这是画中有画,为第三组。细小的“n”形纹,弧面向上,表示云气,地纹是红色平涂,是表示光明初露的空间,云气腾升,成为第四分图。由四个分图构成一个完整的图案,以平面体现立体,四方四维,空间概念很清楚,体现了四千年前先民的创作思维。不比现代人差到那儿去。先民们观象画图,图画记事。这幅画有两个主题,中心画面是一群鸿雁,鸿雁由南往北飞是一个生长年的开始,如果相反,一个生长年的结束。另一个主题是两组禾苗纹,表示农作物生长的一个周期(生长年)。许慎先生著的《说文解字》中说:“禾,嘉谷也,以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之中和,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象其穗”。此“禾”指栗子,就是现在吃的小米,是古代北方先民的主粮。禾苗纹,或变体图案化、艺术化的禾苗纹,是红山晚期彩陶纹怖的主题之一。此彩陶纹饰说明,红山文化晚期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知识面的扩大,它促进了红山先民审美情感、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等民族造型审美因素的发展和变化。
众多学者通过研究从大甸子墓群出土的随葬品、建筑和城址以后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早期青铜文化,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大型城址到小型聚落普遍突出防御功能,出现了超大规模的祭祀遗址群和社会等级制度。根据苏秉琦先生《国家起源与民族文化传统》一文中提到的,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的三步曲和发展模式的三类型(古国一方国—帝国和古文化一古城一古国)。他用这种理论来对红山文化进行分析:红山文化早期兴隆洼文化社会进入了古国、古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时期跨入了方国、古城阶段;而到了距今4000年前后进入了帝国、古国时代,当时出现了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的发展以达到生产基础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郭大顺和刘国祥等众多学一者直认为,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发生了巨变,已步入初级文明社会。距今约4000一32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本地区进入了高级文明社会。如此看来当时社会已进入了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加强,这时出现了彩绘技术,它的广泛运用导致彩陶纹饰艺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论是表现技法还是题材内容,基本上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与审美观的发展。
总之,经济形态影响了彩陶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大导致彩陶生产量的增加。多种经济形态能接触到许多题材和内容,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彩陶纹饰题材内容也扩大,导致人们审美观的发展和变化。所以三个时期出现了不同特点的纹饰。
红山文化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先民的生活不断变化,血缘关系的巩固和社会组织的加强,引入了一系列思想意识领域的观念。除了经济形态影响彩陶纹饰以外,原始的巫术宗教也有了独立活动的可能。这些现象也沉凝于彩陶的纹饰上,以“美”的形式传播给后世之人。
(二)宗教与纹饰
红山先民的心理特征,我们无法取得直接的材料加以说明,但是从他们的文化遗产中,从思维的物化和物态化的成果上能找出答案。如:蛙纹等彩陶中发现当时人们从事的宗教与心理基本特征。古人类基本上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为目的,从而创作出了形形色色的原始艺术品。在生存条件十分险恶,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为了生存与繁衍,古人类只可能选择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幼稚荒诞的途径。他们一方面企图用某些精神力量去改造客观世界,一方面企图用某些精神力量来保护自己。这种精神力量万能的社会思潮就是原始宗教的思想基础。这些原始宗教思想基础由此引起的原始宗教狂热,一直是古人类赖以生存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红山文化多处出土的文物以及各种墓葬遗址,已经很清楚地的说明了当时的红山文化宗教是巫术,这是学术界无须争论的话题。刘国祥认为“红山文化中的领导者是巫,她们仅凭借灵魂通过高压政治进行统治。“巫”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的起源很早,可以说有了原始宗教活动,便有了巫师,才能与鬼神沟通。巫是人神之间的中介,通过念咒

(0)

相关推荐

  • 吉祥纹饰千万种 鱼纹内涵最丰富

    在我国已有数千年演变历史的鱼纹,有着极其丰富的吉祥文化内涵.最初的鱼纹是先民崇拜的图腾和生殖力的象征,后来又隐喻男女之爱,并成为兵符和信物的纹样.民间则巧妙地运用谐音手法,赋予了鱼纹"富贵有 ...

  • 【文物鉴赏】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锯齿漩涡纹双耳彩陶罐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所藏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锯齿漩涡纹双耳彩陶罐高32.4厘米,口径15.5厘米,腹径35.8厘米,底径12.2厘米,重4.178千克,泥质橙黄陶,侈口,短束颈,溜肩,鼓腹逐渐下收为小平 ...

  • 第五百四十一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纹饰

    X (一)凸弦纹.凸弦纹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显著特征.凸弦纹也被称为棱线,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鸟类翅膀和尾巴.茧蛹的腹部和脊.龙的长鬃和勾云形器的弦等都采用棱线的表现手法.前图所示玉鹰凸弦纹的表现手法十分 ...

  • 第四百二十五篇  红山文化源头之一兴隆洼文化遗址

    兴隆洼遗址文化(见图1.2)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兴隆洼文化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使用玉器.居室墓出现以及独特的陶器等为特征.它是中国北方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8000年 ...

  • 【文萃】田小冬 孙永刚: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初步研究

    三.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探源 从红山文化彩陶勾旋纹所施绘的器形来看,尤以双勾旋纹大多施绘于无底筒形器.陶瓮以及塔型器等典型与祭祀相关的器物外壁上,如此重要的彩陶纹饰不会作为无源之水纷繁地出现在红山文化中 ...

  • 牛河梁遗址N5Z2M2「红山文化彩陶」欣赏

    红山文化陶器中有细泥彩陶和带篦纹.划纹的粗陶.彩陶纹饰,以勾连式三角纹和菱形纹最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彩陶的制法.质地.部分器形与花纹,同仰韶文化彩陶相近似. 牛河梁遗址N5Z2M2出土彩陶罐, ...

  • 第五百二十六篇  红山文化玉质的颜色

    X 对于收藏者来说,玉器的颜色是最容易区分的,红山文化玉器的颜色与其仿品的颜色更是有着明显的差别.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岫岩玉以绿色为普遍,往往还杂有红.黄.白.青.蓝.紫色和墨绿.淡黄.乳白色.它 ...

  • 第五百二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包浆

    X 包浆,说到底就是古玩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氧化膜.它像一层无形的有机玻璃,完整无缺地覆盖在古玩表面,光润.圆滑.反光不触目.若能看懂包浆,对鉴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玉器的包浆,特别的润和,其光泽与和田籽 ...

  • 第五百三十一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

    X 关于玉器的沁色,难就难在沁色和玉皮的区别.可以这样认为,沁色和玉皮,都是玉的表面物质,是玉的本身材质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含氧量的情况下,通过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其区别仅仅 ...

  • 第五百三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绺裂

    X 在红山文化玉器表面,我们时常见到绺裂.轻微者,裂隙较浅,层叠分布.严重者,起层脱落,造成破损. 绺裂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在埋进墓穴时,就可能因为摔过而产生裂纹.有的可能出土时不小心被摔出裂纹 ...

  • 第五百三十七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点和沁片

    X 许多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它们的表皮会出现一些亮晶晶的闪光点,有的如针尖般大小,有的是片状,这就是沁点和沁片.如果拿到手中观察,并在光线下晃动,在一些玉器上可以发现许多沁点和沁斑,这是金属化合物对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