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西南底蕴,华夏本色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西南底蕴,华夏本色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青铜大立人拿的是什么?是蛇,与华夏上古的蛇崇拜是一脉相承的

二、三星堆有金棍而无权杖,硬生出一个权杖作为三星堆文明西来的判断依据是错误的

三、三星堆人物造型实际是巫傩面具(脸谱),非真人面相,以此作为三星堆文明西来的判断依据市错误的

四、对襟服饰是汉服自古以来的传统服饰,以此作为三星堆文明西来的判读依据是错误的

(一)对襟跟交领,是汉服几千年来重要的两种衣领,也是汉服固有衣领。

(二)燕尾服是欧洲远古服装吗?不是,它起源于十八世纪初的英国,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穿燕尾服的时候西方还没有燕尾服。

主题词 蛇  巫傩  金棍  面具  脸谱  燕尾服

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即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即“三星堆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这就是三星堆遗址的真实面貌。

今天来品一品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这座三星堆大立人,被三星堆西来说者视作三星堆西来的铁证。

青铜大立人像, 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的青铜器。现存三星堆博物馆。是分段浇铸而成。如下图所示: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网络图片)

一、青铜大立人拿的是什么?是蛇,与华夏上古的蛇崇拜是一脉相承的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最神秘的地方,是其左右手中心轴不在一条直线上,它到底手上拿的是什么呢?

是蛇,操蛇之神。蛇为大立人双手所操持。蛇大慨由藤蔓所造。蛇崇拜是中国上古普遍的崇拜,也就是基本崇拜,这是古人出自丛林的记忆的深刻体现。《山海经》记载的神,不是蛇形,就是鸟形。在《蛇崇拜和蛇崇拜与龙崇拜的统一》一文中我说过:“从传说中看,伏羲、女娲、黄帝、西王母等人都是以蛇形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有人统计说,《山海经》中所记载的454个人物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138个。”

操蛇之神

青铜大立人双手相对呈手握状,一定是双手握着一件物件,但其手的中心又不在一条轴线上,所以其双手所握之物不会是直线的硬性的又可以代表神圣的物体,而是可以弯曲的软性圣物,这样的圣物,只能是蛇。

二、三星堆有金棍而无权杖,硬生出一个权杖作为三星堆文明西来的判断依据是错误的

在三星堆出土的黄金制品中,其中一号祭祀坑出土的一金箔,被解释成权杖。金箔全长1.42米,直径为2.3厘米,捶打而成。金箔上端有三组人、鱼、鸟图案,号称“鱼凫王”。

三星堆“鱼凫王”金箔,解释成权杖,还差关键的部件,就是缺权杖头饰金箔。

“杖”原本是扶着走路的棍子。中国古代刑法,也有棍的地位,用棍子打屁股。所以中国上古并非没有权杖,而是先有棍子,后才有杖;与权威联系,就是先有神棍,然后才有权杖。无论是权杖还是拐杖,都有头部结构,加上头部结构,棍子就成为了拐杖或权杖。如果金箔代表权杖,那就缺乏杖的头部金箔,因为在1号祭祀坑发现的“鱼凫王”金箔,刚好可以包裹一根直径2.3厘米的棍子,所以应该解释成金棍,而不是解释成西方意义上的权杖。

所以我说三星堆可能有金棍,但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权杖。

金棍同样既可以被赋予着人世间的王权,又可以被赋予着宗教的神权。这个金棍,既可以是神棍,也可以是权棍,还可以是拐棍。金棍是在三星堆1号祭祀坑发现的,我说过祭祀坑中的物品一般情况下都应该是祭品(牺牲),所以祭祀坑内的金棍,就是祭品。三星堆以此为祭祀物品,恐怕是敬献给祖神的拐棍,过多的联想也只是联想而已。

三星堆祭祀坑内的物品,是祭品的性质,就是奉献给神祖的日用品,没有什么神性,只有使用性。

三、三星堆人物造型实际是巫傩面具(脸谱),非真人面相,以此作为三星堆文明西来的判断依据市错误的

三星堆铜人像的艺术造型,应该与西南面具文化有关,也就是说,三星堆铜人像,不是实体人面,而是艺术化之后的艺术人面。其文化底蕴是现在还遗留于中国西南的巫傩文化。 所以三星堆的祭祀文化,实际是当时盛行于黄河流域、江汉地区核大西南地区的傩文化,而不是什么西方文化。我们看到的三星堆人面,是傩文化的脸谱(面具)而已,非真人面。

“傩”是汉字中最神秘的文字之一。傩字的繁体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槿,"隹"就是雀。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这个族群生活于木槿遍布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汉”,即湘汉。

"傩文化"就是汉民因祭祀神雀而产生出的一系列"神雀文化"。这种被汉民崇拜的神雀,就是生活于木槿之中的鸾鸟,所以"傩文化"就是"鸾文化"。在中国古籍上有雀、雒、鸾、丹雀、彩鸾、鸾凤、丹凤、凤凰等种种称谓,其原始面貌就是鸾鸟。

如果谁不理解“傩”,就想一想“迷信”,所谓的迷信,就是原始的“傩”,是深入华夏后裔骨子里的“傩”。

傩文化面具(脸谱)1  (网络图片)

从这个脸谱(面具),可以看到神农的角,高庙文化獠牙兽面的獠牙,还可以看到三星堆的凸眼。《古本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似乎也可见。历史在这里举行交响乐。

傩文化面具(脸谱)2  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面,这是艺术化的人面。(网络图片)

傩舞(网络图片)

傩戏人物扮相(网络图片)

三星堆金面人像,高 41 厘米 。像由青铜 人头像与金面罩两部分组成,人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面部带面罩,金面罩与头像面部贴合紧密,仅眉、眼、头、颈等处镂空,其余均贴金,光彩夺目。(网络图片)

三星堆出土的金面人头像,像高 48.5 厘米 ,人头像为圆顶,面罩与面部结合紧密,倒八字长眉,杏核状眼,蒜头鼻,阔口,闭唇,宽方颐。长方形耳廓,饰云雷纹,耳垂穿有一孔。(网络图片)

四、对襟服饰是汉服自古以来的传统服饰,以此作为三星堆文明西来的判读依据是错误的

对襟跟交领,是汉服几千年来重要的两种衣领,也是汉服固有衣领。

1.对襟:因两襟对开,纽扣在胸前正中,故称对襟。汉服的对襟服饰,可以追溯到商代。安阳殷墟墓出土的玉人身上的花纹证实了这种对襟服饰在商代的存在。目前在中国考古上,商代的玉雕人是发现的最早着对襟服饰的人物形象。

对襟服饰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具备方便、实用等功能。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一件直领对襟衣,据发掘简报称是为死者准备的浴衣。这是继商代玉雕人之后中国出土的第一件对襟服饰的实物,由这件对襟服饰形制,可以断定中国对襟服饰的起源可能更早。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穿对襟长衣的滇人女奴。西汉时的滇国是中国西南边境的一个古王国,由当地的少数民族建立,兴盛于战国末至西汉中期,西汉后期走向衰落,东汉初期为东汉据有,并设置了郡县,滇国的历史不长,但其独特而神秘的滇文化给后人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云南晋宁石寨山已出土的青铜器上有许多人物形象,其中着无领对襟长衫的人物形象居多,也可以说这种对襟长衫是古滇国的主体服饰。

对襟服饰到唐宋,发展达到的一个高峰,款式比较多样,穿着者的数量也是较之以前的朝代较多的时期。在唐之前,对襟服饰只是在出土壁画中偶有发现,并没有哪个朝代能像唐宋时期出土大量着对襟服饰的人物壁画和雕刻实物,充分反映了唐宋时期中国对襟服饰的普及。

2.交领右衽。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

交领右衽是汉族传统服饰汉服的典型特征。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蛮夷那样,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可见"右衽"这一特征对于汉服系服装的重要性。

3.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服饰是对襟,并不能因为对襟就认为是西亚传统,因为对襟跟交领,是汉服几千年来重要的两种衣领,也是汉服固有衣领。

燕尾服是欧洲远古服装吗?不是它起源于十八世纪初的英国,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穿燕尾服的时候西方还没有燕尾服。

这个问题,也是三星堆大立铜人像的服装引起的。因为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服饰又燕尾特色,所以被认为来自西亚。

那么西方是什么时候才有燕尾服装的呢?十八世纪初才有燕尾服饰。

燕尾服起源于英国。在十八世纪初,英国骑兵骑马时,因长衣不便,而将其前下摆向后卷起,并把它别住,露出其花色的衬里,没想到这却显得十分美观大方。于是,许多其他兵种相继仿效。十八世纪中叶,官吏和平民纷纷穿起剪短前摆的服装作为一种时尚,这样燕尾服就产生了,并且很快地遍及了全英国。到了十八世纪晚期,燕尾服已经在欧美大部分国家风靡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燕尾服发展成两种样式。其一为英国式。英国式主要为高翻领,且是对称的三角形,扣上扣时为对襟形状。它一般与白色的短外裤一同穿,如是穿紧身裤,就应以黑皮靴相配。其二是法式。法式的主要特点是带有较长的前摆,若与黑色的绒短裤相配,会显得英俊潇洒。后来燕尾服成为某种高雅的象征。特别是十九世纪中期,燕尾服已不再是原来的对襟了,而是时兴单排扣和不剪下摆的样式,也可不必再与靴子相配。在当时,许多典礼或隆重场合都可见到燕尾服的身影,尤其黑色成为众多欧洲男子的宠儿。
    从三星堆大立铜人燕尾服饰,就作出三星堆古人西来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燕尾服并非欧洲几千年前就有的。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燕尾服饰,与西方扯不上关系,硬要扯,也不过是一曲关公战秦琼的闹剧而已。

2020年9月26日星期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