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夏朝6:新莽嘉量铭文等证明了几乎所有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史册都存在造假和编造的嫌疑?——读红河白沙之《夏朝》
追踪夏朝6:新莽嘉量铭文等证明了几乎所有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史册都存在造假和编造的嫌疑?——读红河白沙之《夏朝》
文|黄饮冰
有位微信朋友顽固地多次向我推介一个叫做“红河白沙”的作者。据说这个人推出了一系列的文章,说我们看到的历史史册都存在造假和编造的嫌疑,证据就是他破解或者释读的青铜铭文,如新莽嘉量铭文、师兑簋铭文、师虎簋铭文等。在我的映象中,新莽嘉量铭文、师兑簋铭文、师虎簋铭文等是有定论的,以前没有什么争议。
这不,在我发表《华夏文脉千年一系》一文后,该微信朋友再次不间断地传来一组连接链。在电脑上点开,就是红河白沙之《夏朝》(公证号:人类类起源与文明传播)。读了此文,很惊诧于此文的观点。引用如下:
1、看看黄帝在史册中的历史记载,全是妖魔鬼怪的神话,再看看史册对夏朝的记载,全是无法理清的怪诞名词,到了商朝居然是玄鸟所生和天干地支的王者姓名排序,这样的历史记载,怎么能够以史服人?如何能够让人相信?或许这就是史册撰写的真正目的,我们都不相信,就算是达到了史册撰写的预期目的!
2、通过新莽嘉量铭文、师兑簋铭文、师虎簋铭文等一系列青铜器铭文的解读,我们不但以文字实证的方式证明了黄帝的历史,还证明了黄帝就是秦始皇的历史事实!黄帝的历史不是史册中记载的妖魔鬼怪的历史,而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推翻后虞统治的历史,而是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提出天下为公执政理念的历史!青铜器铭文的解读,彻底的推翻了所有历史史册经典中关于黄帝和秦始皇的说法,证明了几乎所有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史册都存在造假和编造的嫌疑!
3、黄帝推翻了后虞。
4、黄帝就是秦始皇,已经得到青铜器铭文的证明,由此说明秦朝的开创者就是黄帝,就是那位韬光养晦推翻后虞的首领!
看了以上观点,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顽固地向我发送如此文章!
为了安静,我今天就专门著文,谈谈我的认识。
一、《新莽嘉量》铭文说了什么?
《新莽嘉量》铭文是计量史上的瑰宝,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在始建国元年颁行的标准量器上之铭文,以龠、合、升、斗、斛五量具备,故名嘉量。现存台湾省。这个器物及其铭文并不神秘,因为是汉代的器物,铭文是汉代人之篆书。铭文不存在不认识的问题,而且对铭文也有通行的解读。
《新莽嘉量》铭文:
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既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沉。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新莽嘉量》译文:
黄帝是我的初祖,他的美德汇集到虞帝,虞帝是我的先祖,他的美德又辗转汇集到了新朝。戊辰年(西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岁星(木星)运行到了大梁之次,北斗星的斗柄正指向苍龙星系,天下安定,上天命我继承汉代的天下,拥有所有的臣民,于是建立国号,即真天子位,以建丑之月作为岁首,社稷长寿兴隆。制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考察精细且合乎前人的制度,在岁星运行到实沉之次的己巳年(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把新朝的度量衡制诏告天下,令各郡国遵照执行,让子孙后世,享有天下,而传之于亿年万代。
《新莽嘉量》铭文拓片之一(寻找自网络)
以上铭文和译文都是没有争议的。
红河白沙自己神秘地搞出的“黄帝推翻了后虞”的结论,就我的理解,就是对“黄帝初祖”、“ 虞帝始祖”的歪解。当然,我没有看此人对《新莽嘉量》铭文的解读。我以前也只知道“有虞”的说法,第一次听说“后虞”的说法。
我以为,歧义的来源,就在“初祖”和“始祖”。认为始祖后虞在初祖黄帝之前。古文从右开始起读,此人应该知道,所以不会读成“虞帝始祖,德币于新”“ 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而把“后虞”摆在“黄帝”之前,得出“黄帝推翻了后虞”的结论。
其实这个常识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称伏羲为“认文初祖”,黄帝为“人文初祖”,一直就是这么说。也没有人把黄帝放在伏羲之前,把有虞帝舜放在黄帝之前。
“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这个逻辑关系很明确。铭文是王莽的口气:“黄帝是我的初祖,他的美德汇集到虞帝,虞帝是我的先祖,他的美德又辗转汇集到了新朝。”其中的“我”就是指王莽。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对师兑簋铭文、师虎簋铭文等就不再复述了。这些铭文,不能证明“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史册都存在造假和编造的嫌疑”。
二、王莽的历史观,与传统的历史观一致
我说王莽的历史观与传统的历史观是一致的,证据在《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作者班固)中。《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中记载了王莽称帝后的讲话。以下材料,均来自《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传统的历史观,在王莽那里,也是定论。
材料一:
(莽)又曰:“帝王之道,相因而通;盛德之祚,百世享祀。予惟黄帝、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夏禹、皋陶、伊尹咸有圣德,假(格)于皇天(1),功烈巍巍,光施于远。予甚嘉之,营求其后,将祚厥祀。”惟王氏,虞帝之后也,出自帝喾(2);刘氏,尧之后也,出自颛顼。于是封姚恂为初睦侯,奉黄帝后;梁护为修远伯,奉少昊后;皇孙功隆公千,奉帝喾后:刘歆为祁烈伯(3),奉颛顼后;国师刘歆子叠为伊休侯,奉尧后;妫昌为始睦侯,奉虞帝后;山遵为褒谋子,奉皋陶后;伊玄为褒衡子,奉伊尹后。汉后定安公刘婴,位为宾。周后卫公姬党,更封为章平公,亦为宾。殷后宋公孔弘,运转次移(4),更封为章昭侯,位为恪。夏后辽西拟丰,封为章功侯,亦为恪(5)。四代古宗(6),宗祀于明堂,以配皇始祖考虞帝。周公后褒鲁子姬就,宣尼公后褒成子孔钧(7),已前定焉。
(1)格:感通。(2)此“出自帝喾”与下文“出自颛顼”,疑误例。如依据《史记·五帝本纪》,虞舜乃颛顼后代,唐尧乃帝喾之子。(3)刘歆:此非刘向之子。(4)运转次移:谓随时运转而变换位次。(5)恪:敬也。谓待之加敬。(6)四代:指夏、殷、周、汉。古宗:盖拟“瞽宗”(杨树达说)。(7)宣尼公:指孔子。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具体分析可以做出以下结论:
1、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大禹的排序,王莽是遵从的,可见这个排序在王莽时代,是定论。证据就是王莽的讲话“。予惟黄帝、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夏禹、皋陶、伊尹咸有圣德,假(格)于皇天(1),功烈巍巍,光施于远。”
2、王莽认为:王莽之王氏,是帝舜之后。证据是王莽的讲话“惟王氏,虞帝之后也,”。
3、王莽认为:汉皇族刘氏,出自帝尧。王莽的言论“刘氏,尧之后也”。
4、注释已经指出,王莽认为王氏“出自帝喾”和刘氏“出自颛顼”是“误例”。因为帝舜是颛顼之后,帝尧是帝喾之子。王莽已经称帝,在朝堂上这么讲,朝臣听到也不敢批驳,所以史官照实记录,不改帝言。
5、新朝称以前的朝代为“四代”。四代指夏、商(殷)、周、汉。王莽的言论“汉后定安公刘婴,位为宾。周后卫公姬党,更封为章平公,亦为宾。殷后宋公孔弘,运转次移(4),更封为章昭侯,位为恪。夏后辽西拟丰,封为章功侯,亦为恪(5)。”就是。不过是由近及远地叙述。
6、综合以上,王莽以黄帝为皇初祖,以虞帝为皇始祖。王莽也学古制封祭祀官,继续上古各帝之祭祀。而四代作为其始祖帝舜的配祭。
这个历史观与传统的历史观非常一致。与《新莽嘉量》铭文也是一致的。
材料二:
莽又曰:“予前在摄时,建郊宫(1),定祧庙(2),立社稷,神祇报况(3),或光自上复(覆)干下(4),流为乌,或黄气熏柔,昭耀章明,以著黄、虞之烈焉(5)。自黄帝至于济南伯王(6),而祖世氏姓有五矣(7)。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予伏念皇初祖考黄帝,皇始祖考虞帝,以(已)宗祀于明堂,宜序于祖宗之亲庙。其立祖庙五(8),亲庙四(9),后夫人皆配食。郊祀黄帝以配天,黄后以配地(10)。以新都侯东弟(第)为大禖(11),岁时以祀。家之所尚,种祀天下(12)。姚、妫、陈、田、王氏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书》不云乎?‘惇序九族(13)’其今天下上此五姓名籍于秩宗,皆以为宗室。世世复,无有所与。其元城王氏,勿令相嫁娶,以别族理亲焉(14)。”封陈崇为统睦侯,奉胡王后(15)。田丰为世睦侯,奉敬王后(16)。
(1)建郊宫:指在南郊建宫祀上帝、在东郊建宫迎春。(2)祧庙:远祖庙。(3)況:赐也。(4)或:有也。下文“或黄气”义同。(5)烈:余业。(6)济南伯王:指王莽的高祖王遂。(7)氏姓有五:即下文提到的姚、妫、陈、田、王。(8)祖庙五:黄帝庙、虞舜庙、陈胡王庙、齐敬王庙、齐愍王庙。(9)亲庙四:高祖(王遂)庙、曾祖(王贺)庙、祖(王禁)庙、祢(王曼)庙。(10)黄后:黄帝之后。(11)大禖:大祠庙。(12)种祀天下:意谓皇家所种祀,天下都当遵之。(13)“惇序九族”:见《尚书·皋陶漠》。(14)自“姚、妫、陈、田、王氏凡五姓者”,至“以别族理亲焉”:谓元城(王莽祖籍)王氏不得与姚、妫、陈、田四姓通婚,因是同族姓。(15)胡王:追尊陈胡公之号。(16)敬王:追尊田完(敬仲)之号。
具体分析可以做出如下结论
1、王莽非常注重“黄”和“虞”,强调“黄”“虞”的继承关系。王莽的言论是“以著黄、虞之烈焉”。
2、王莽认为自己的王氏传承自“黄帝”。王莽的言论是“自黄帝至于济南伯王(6),而祖世氏姓有五矣(7)。”。“济南伯王”指王莽的高祖王遂。氏姓有五即下文提到的姚、妫、陈、田、王五姓氏。
3、王莽之王氏的演变历史,由王莽的“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言论可知。历史记载虞舜未登天子位前生活于妫汭,虞舜为陶唐氏帝尧时代人,虞舜出生于姚虚,所以王莽说“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就是说虞帝舜的先祖受封之姓是姚,虞舜在陶唐时期姓是妫。
4、王莽的新朝以黄帝为初祖、虞帝为始祖。王莽言论是“予伏念皇初祖考黄帝,皇始祖考虞帝,”。结合材料一,王莽的高祖是济南伯王遂。
5、新朝的“祖庙五”是黄帝庙、虞舜庙、陈胡王庙、齐敬王庙、齐愍王庙。“亲庙四”是高祖(王遂)庙、曾祖(王贺)庙、祖(王禁)庙、祢(王曼)庙。
6、新朝“郊祀黄帝以配天,黄后以配地”,昭示了黄帝的初祖地位。
材料三:
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位于上都桥畤(1),虞帝于零陵九疑(2),胡王于淮阳陈(3),敬王于齐临淄(4),憨王于城阳莒(5),伯王于济南东平陵(6),孺王于魏郡元城(7),使者四时致祠。其庙当作者,以天下初定,且祫祭于明堂太庙(8)。
(1)园位:帝王的陵园。上都:当作“上郡”(刘攽说)。桥畤:桥山之上。相传黄帝葬于桥山(在今陕西黄陵西北)。“虞帝”文”下省“园位”二字,下文亦同。(2)零陵:郡名。治泉陵(今湖南零陵)。九疑:山名。在今湖南宁远南。(3)淮阳:王国名。治陈县(今河南淮阳)。陈:即陈县。(4)齐临淄: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5)城阳莒:城阳王国治莒县(今山东宫县)。(6)济南东平陵:济南郡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7)孺王:追尊曾祖王贺(字翁孺)之号。魏郡:郡名。治邺县(在今河北磁县南)。元城:县名。在今河北大名东。(8)太庙:帝王的祖庙。
分析结论如下:在新朝,黄帝、虞帝的陵园位置与传统认知一致。
材料四:
以汉高庙为文祖庙(1)。莽曰:“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禅于唐,汉氏初祖唐帝。世有传国之象(2),予复亲受金策于汉高皇帝之灵。惟思褒厚前代,何有忘时?汉氏祖宗有七(3),以礼立庙于定安国。其园寝庙在京师者,勿罢,祠荐如故。予以(于)秋九月亲入汉氏高、元、成、平之庙(4)。诸刘更属籍京兆大尹(5),勿解其复(6),各终厥身,州牧数存问(7),勿令有侵冤。”
(1)文祖庙:谓有文德的祖庙。(2)自“莽曰”至“世有传国之象”:意谓尧传舜,汉传王莽;王莽自以舜后,故言有传国之象。(3)汉世祖宗有七:苏林曰:“汉本祀祖宗有四,莽以元帝、成帝、哀帝为宗,故有七。”(4)汉氏:王莽称汉为“汉氏”。(5)诸刘更属籍京兆大尹:谓诸刘名籍原属宗正(掌皇族事务的长官),今改属京兆大尹(京师地方长官)。(6)勿解其复:不要取消其免除赋没的特权。(7)存问:抚慰。
分析结论如下:
1、王莽以虞帝舜为始祖,目的在于为自己篡夺汉朝江山找依据。王莽说“予之皇始祖考虞帝受禅于唐,汉氏初祖唐帝。世有传国之象(2),”意思就是说,王莽的始祖虞帝接受了陶唐氏帝尧的禅让,汉朝的初祖是陶唐氏帝尧,这就是“有传国之象”。
2、进一步理解“初祖”。王莽说“汉氏初祖唐帝”,说明王莽把汉朝刘氏的初祖定位为帝尧。这是王莽的说法。那么汉朝的皇始祖考就是“刘邦”。总之汉朝要矮新朝一头。汉朝禅让新朝理所当然,是天命所注定。
材料五:
又曰:“予前在大麓(1),至于摄假(2),深惟汉氏三七之厄,赤德气尽(3),思索广求,所以辅刘延期之木,靡所不用。以故作金刀之利(4),几(冀)以济之。然自孔子作《春秋》以为后王法,至于哀之十四而一代毕(5),协之于今,亦哀之十四也(6)。赤世计尽(7),终不可强济。皇天明威,黄德当兴(8),隆显大命,属(嘱)予以天下。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劉’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9),金刀之利(10),皆不得行(11)。博谋卿士,佥曰天人同应(12),昭然著明。其去刚卯莫以为佩(13),除刀钱勿以为利,承顺天心,快百姓意。”乃更作小钱,径六分,重一铢(14),文曰“小钱直(值)一”,与前“大钱五十”者为二品,并行。欲防民盗铸,乃禁不得挟铜炭。
(1)前在大麓:指为大司马、宰衡时,妄引“舜纳于大麓”的典故。(2)摄假:指为摄皇帝、假皇帝之时。(3)赤德气尽:谓汉朝命运已终。(4)作金刀之利:指铸造新货币错刀、契刀。(5)至于哀之十四:指《春秋》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6)亦哀之十四:指汉哀帝六年、平帝五年、孺子婴三年,共十四年。(7)赤世:指汉朝寿命。(8)黄德:指新朝命运。(9)刚卯:汉人佩带以避邪的饰物,于正月卯日作成,以金玉或桃木为材料,刻有“……庶疫刚库,莫我敢当”等字。(10)金刀:指原先所铸之刀形货币。(11)皆不得行:谓一概禁止使用。(12)佥:皆也。(13)莫以为佩:谓不得佩带。(14)一株:二十四分之一两。
分析结论如下:这一段是王莽继续为篡夺汉朝找理由和根据。
1、王莽自己为延续汉朝国运做了最大的努力。王莽说“予前在大麓(1),至于摄假(2),深惟汉氏三七之厄,赤德气尽(3),思索广求,所以辅刘延期之木,靡所不用。以故作金刀之利(4),几(冀)以济之。”
2、汉朝命数已尽,当亡。王莽说“然自孔子作《春秋》以为后王法,至于哀之十四而一代毕(5),协之于今,亦哀之十四也(6)。赤世计尽(7),终不可强济。”
3、天命所归,百姓拥戴,新朝当立。王莽说“皇天明威,黄德当兴(8),隆显大命,属(嘱)予以天下。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劉’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9),金刀之利(10),皆不得行(11)。博谋卿士,佥曰天人同应(12),昭然著明。”。
4、新朝嘉量的目的。王莽说“其去刚卯莫以为佩(13),除刀钱勿以为利,承顺天心,快百姓意。”乃更作小钱,径六分,重一铢(14),文曰“小钱直(值)一”,与前“大钱五十”者为二品,并行。欲防民盗铸,乃禁不得挟铜炭。”。
三、结论综述及点评
1、王莽之新朝颁布的《新莽嘉量》铭文是汉代篆书,释读没有争议。
2、《汉书.王莽传》记载的王莽的言论和王莽之新朝颁布的《新莽嘉量》铭文内容是一致的。王莽以黄帝为初祖、以虞帝为始祖是真实存在的。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的上古历史观,王莽是严格承袭的。反正“黄帝推翻了后虞”是不能用《新莽嘉量》铭文证明的。
3、“后虞”这个概念也是某人伪造的。通过新莽嘉量铭文、师兑簋铭文、师虎簋铭文等一系列青铜器铭文的解读,我们也看不到“后虞”作为一个比黄帝还要早的朝代的理由和根据。“黄帝就是秦始皇”也不知从何发现。
4、王莽是“托古改制”“以王代刘”,所以牢牢地抓住“刘为帝尧之后”“王为帝舜之后”,强调“黄帝”为王莽初祖、帝舜为王莽始祖;对汉朝刘氏,则强调“帝尧为刘氏初祖”,而避而不谈帝尧是帝喾之子,帝喾为黄帝之子玄嚣的孙子。就黄帝而言,帝尧及刘氏比帝舜及王氏亲缘关系更近,黄帝是汉朝刘氏理所当然的“初祖”。为了托古改制,王莽怎么会犯历史论的错误呢?要混也只能在帝尧和帝舜与黄帝的关系上制造混乱。
5、班固所著的《汉书》,没有人敢说是伪造的吧?而且《汉书.王莽传》记载的王莽的朝堂论述与王莽颁布的《新莽嘉量》铭文可以对照,那么这个红河白沙的文章的观点就没有立足的根本了。
6、黄帝是首领,但黄帝这个首领,是超越于氏族和氏族国家权力之上的首领,上古人谓之“天子”。轩辕氏黄帝、高阳氏帝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帝尧、有虞氏帝舜、夏后氏帝禹,一脉相承。天子是“神而帝”者,集君权、神权、王权(军权)于一身,神性很足。这种最高统治阶层的神性,一直到西周才消退。
7、夏朝其实也不叫夏朝,叫“夏后”,其实就是“夏后氏”(《史记.夏本纪》)。上古华夏的疆域由黄帝开拓,天子体制和以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国家联盟体制也是由黄帝巩固的。天下共主同时也是天下万氏族的宗主。天子之位本来是在氏族之间流转,大禹就是从有虞氏帝舜手中接过的天子之位。夏后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朝代,就是从夏后氏启开始,帝位的传承不再在氏族之间流转,而是在夏后氏启家族中流转,所谓“父死子替”“兄终弟及”者也。这就是历史所谓夏启破坏了“族天下”制度,建立了“家天下”制度。夏启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所以自夏启开始的夏后氏,被视作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不过,我对红河白沙推翻传统历史观的勇气是佩服的,佩服之处在于其竟敢用已经没有争议的青铜名来进行历史否定和历史再造。
黄饮冰2019年2月19日星期二。年过月尽,各人找事混。夜深不扯了,明天要赚钱养家。有时间也准备看其他东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