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篇丨中国语言文学类:古今贯通、中外融汇
用知识改变阶层
写在前面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大体分为文学和语言学,大类招生即为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主要是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两个方向,前者重文学,后者重语言学。对于高考选专业来说,大家所报考的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兼顾学习文学和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大体分为文学和语言学,大类招生即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后,将进入大家较为熟知的中文系(或文学院)学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4年,毕业授予文学学位。坊间还是习惯将这专业称为“中文系”,多数人也习惯认为中文系毕业应该擅长诗词歌赋,应该能写一手好字,应该文采飞扬。确实,大家对于中文系的想象很美好。但是画风一转,大家也习惯会认为中文系毕业当语文老师、秘书或者编辑、作家等等。现实又看似残酷。
中文系到底擅长什么,我们需要给大学生一个合理空间。首先中文系的本科教学是以通识教育为主,也就是说要学习文学和语言学的知识,文学即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也包括外国古代和现代文学,所学的也是专业内最为经典的内容和方法。这些看似不难的学习工作,背后意味着大量的书籍阅读和记忆。
从学科培养情况来看,各所学校有自己的培养风格,但整体上也是基本一致。我们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介绍。选择原因之一是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南京师范大学是14所评级为A-、A及A+院校中唯一的211非985院校。
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古典文献学和秘书学。从学科培养方案来看,各个专业重点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学重视文学素养,汉语言重视语言逻辑,古典文献学重视古文献整理与研究,秘书学重视培养成为秘书的各项技能。
材料整理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2016年版)
网址链接:http://wxy.njnu.edu.cn/info/1133/1311.htm
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那在选择之前只需要确定你是要走文学方向还是语言方向。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基础学科,在大一大二的学习中与古典文献学、秘书学等专业差别不大,需要以培养文学素养和锻炼写作能力入门,进而学习更为具体的专业。所以,我们建议优先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些学校是统招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但也有学校分开招生)。
语言学是讲逻辑的学科。首先你需要知道语言有内在的语言逻辑,各语言之间逻辑性强弱有所不同,比如普遍认为法语的逻辑性较强。语言学和文学的学习有所区别,甚至是象限的两个方向,一个看重感性和唯美,一个看重理性和结构。不过这也并非绝对,个中喜好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或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材料整理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2016年版),http://wxy.njnu.edu.cn/info/1133/1311.htm
上述的课程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类专业要学习的课程和门类实在是相当广泛,甚至有同学笑谈“只承认医学生比我们读的书更多”。不过,对于上述课程的学习则相对轻松,想象一下某个温暖的午后,坐在教师听老师一页一页翻读莎士比亚小说,一点一点细细品味悲喜,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很多人会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万金油”专业,不同于理工科的万金油专业,毕业即意味着找好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概就是好找工作吧。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公务员事业单位还是国企外企,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工业,基本上都需要找些能写材料的人,只是写作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写”是中文系学生最擅长的技能,至少在大多数人心里确是这样认为的。
想要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最好具备喜欢读书、有逻辑思维和理解分析能力、记忆力强这三个条件。如果你想要学好汉语言文学,所读之书的数量定是以百本为单位计算,你需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语言文字,而有时了解一位作者的写作还需要了解作者的出身和所处的时代。总之,多读书是入门要求。
记忆力强首先你需要应对大学时期的多项考试,基本上全文重点的考点,这些都需要记忆;其次是引用经典作品需要通过大脑检索获得,即使互联网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查询,也是需要关键词检索。逻辑思维和理解分析能力是确保能够把握作品,另外分析作品也需要逻辑,当然这是更高要求了。
要点总结:
1.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又名汉语言文学类或“中文系”,主要分为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方向和汉语言的语言学方向;
2.汉语言文学重视培养文学素养、偏向感性,汉语言重视培养语言逻辑、偏向理性,其他细分专业所涉及范围相对狭窄,如古典文献学和秘书学;
3.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统招为汉语言文学,硕士开始细分专业,部分学校分专业招生,建议根据自身情况优先选择汉语言文学或汉语言;
4.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专业中的“万金油”专业,不似理工科的找好工作,而是好找工作,多数单位或公司都需要会写材料的人。
下期预告:
下一讲,我们将介绍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院校情况。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