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终将平凡
山东财经大学一位大四同学考研结束后,因预估成绩不佳,跳楼轻生。作为学生家长的我们,听闻消息后第一反思便是:我们是否也给予孩子这样大的压力?在这场悲剧中,谁成了孩子生命终结的巨大推手?
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一个岗位往往有几百上千人来竞争。考研路上也是拥堵得厉害,从2016年的177万考生到2019年的341万考生,考研人数接近翻番儿,录取人数70万左右,几乎未变,考研的艰难不亚于就业。
16年寒窗苦读,出路何在?这的确是一个困惑天之骄子的难题。
一位妈妈说,考不上研究生就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去打工,还能找不到活儿干!非常赞成这种说法,“高不成”,我们完全可以接受“低就”。
当下找工作之所以困难,也是都有“钱多,活儿少,离家近”的择业标准,或者,至少有“体面”这样的要求。也许有跟人比的习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父母嘴里的常谈。
人的一生,大概都想过要当科学家,歌唱家,都有很美的梦想。大了之后,才渐渐发现其中95%的人终将成为平凡人,成为在台下鼓掌叫好的人。
美国曾经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分别在七的倍数的年龄去采访一群孩子,结果在七岁时,人人都有很高大上的梦想,成为科学家,成为大音乐家。如今大概过了56岁,63岁,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连985博士、211硕士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竟然也是成绩平平,经过几年的挣扎,最后也接受了孩子是普通人的现实。我们做父母的,原本就是极普通的人,还要怎样苛求孩子?
也许我们都曾经立志成为优秀的人,但后来却成为普通人。我们也曾经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但是我们依然要有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的想法。孩子本身也要接纳自己成为普通人的现实。
大学本科毕业,有专业知识,还愁找不到一份赖以糊口的工作?
同事的孩子毕业后,也是先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几年后又继续考事业编,今年又考上了公务员。一开始可能都难以到一个较高的平台,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会遇到更好的自己。就算是后来考不上公务员和事业编,在小厂上班一样可以得一份薪水,一样可以维持一份生活。
降低家庭要求、自我要求后,感觉来自生命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轻生的根源之一。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命存在是创造一切生活的前提,在没有疾病、没有意外的情况下主动轻生,就是人生考试中主动上交白卷。这是对自己和父母、社会的不负责任。是对创造生命的父母和为维持生命提供各种条件的尘世的辜负。
我无意去谴责离世者,只是想找到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到底有哪些,轻生的最后推手是什么。
社会就业压力的现状,个人无力改变;考研的僧多粥少,我们也无法改变。我们就业的观念,是否可以接受所谓的“低就”?不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不进国企央企等各大银行,不进五百强,可不可以进小企业当会计?甚至当流水线上的工人?是否可以接纳自己?进而再去提升自己?
纪伯伦说,孩子,只是借助你而来,他不属于你。爱孩子,不能将个人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家庭自上而下都有一种成为自己的自由,有一种接受终将平凡的想法,那么,这个家庭就会时刻充满欢声笑语。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高大的乔木,还有可能成为低矮的灌木,甚至会成为贴地而生的小草,如果家庭一直有这样的观点,也许孩子不会随意轻生。
我们都是普通人,孩子也终将平凡,做快乐的普通人,一样可以贡献自己,服务社会,也一样可以看遍世界,亲近家人。
成为知足常乐、内心丰富的普通人吧,因为,绝大多数人终将像你一样,平凡一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