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创 ·《六环外的北京城》- 作者 陈灿
六环外的北京城
作者 陈灿
繁华褪尽,失去了五彩斑斓,六环外的北京城,显得格外黯淡:灰蒙蒙的马路灰蒙蒙的树,灰蒙蒙的瓦片灰蒙蒙的墙。没到过这里的人谁也不曾想象:这座国际化的大都会,它的边缘会是这样的光景。
北京的大兴区,南六环的边上,有个镇子叫青云店,靠近河北廊坊。据老乡的回忆,2006年他们初来北京时,都在四环边上打工,六环外还是成片的玉米地,少有人家。现在的六环外,却到处是杂乱铺排这的砖瓦房,简易房,抑或用竹木帆布搭建的棚子,俨然成了大片大片的贫民窟。
我的父母还有数以万计的老乡就汇聚在这里。
毋庸置疑,这些砖瓦房、简易房组成的棚户区,就成了本地人的摇钱树。只要还有空地,就搭建成毛坯房,然后再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来这里务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水涨船高,房租也就越来越贵,零八年的时候租住一个面积一百平米的简易厂房,一年的租金不到一万,现在却长到了五万以上。本地人管这叫“吃瓦”,本地村民也因为“吃瓦”而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房东老张坦言:在外地人来这以前,他们靠种玉米维持生计,年成不好的时候,吃饭都成问题,本地人绝大多数靠低保和政府救济;自从你们来了以后,我们车也买了,房也买了,老房子和新盖的“房子”租给了七八户外地人,每年的尽收入就有四十几万。
四十几万是个什么概念呢?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很多湖北老乡在这边开加工厂,从事服装加工,一般有十几个工人,说得通俗点,就是小作坊。这样的小作坊,一年能创造一百万左右的毛收入,也仅仅是毛收入,这一百多万有一大半用来支付工人工资,按每名工人年薪五万来算,十几个工人的工资就要支付五十万以上,房租水电一年得十几万,生活费一年得十几万,机械设备、卫生费、工人往返的车费和其它杂费,一年又得近十万,算下来,一个拥有十几名工人的小作坊的“老板”,一年的尽收入最多也就二十几万。
而这二十几万,是“老板”带领工人们经过一年中三百多个通宵熬夜创造的财富,相比每天坐着“吃瓦”房东,一切都不说自明。剪刀差的长期存在,贫富差距也将越拉越大。区域协调、统筹发展,似乎仍然很遥远。
父母零二年就来到了北京,掐指算来,十三个年头了。初来时还不到四十岁,现在已经是五十几的人了。和很多同乡的人一样,为了孩子上学,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背井离乡的来这里“淘金”,苦打苦拼多年,积累了一点钱,办了个小作坊,专门负责给江浙一带的大老板加工服装,收取低廉的加工费,供两个孩子读完大学。江浙一带开放的比较早,经济发达,这一带的商人资金雄厚。由于北京的工价比东南沿海低,所以他们在这里做起了订单生意。
小作坊就靠给他们加工订单来维持生计。当然,市场走向是影响小作坊和大老板生意的最主要因素,腰椎间盘突出是折磨工人的罪魁祸首。大老板的服装销售状况好,小作坊自然有事做,挣钱多;销售状况差,小作坊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就可能亏损,不可能旱涝保收。工人一天长达十五六个小时的工作,坐着不停的操作缝纫设备,导致很多人都有腰椎疾病,年轻的感觉不到,稍微上了年纪,就经常会腰椎颈椎疼痛,父母也是如此。
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很艰苦的。车间、卧室、饭厅、厨房、洗澡间,没有合理的规划,甚至没有固定的界限。车间往往就是饭厅,卧室与车间也只是一道夹板隔开;一个大的车间,用很多的夹板隔出几个小间来,自然就有了卧室和厨房、洗澡间。厕所是这里的一块“心病”,缺水的北京城,更缺水的六环外的北京城,厕所大都不具备冲水的条件,绝对的臭味十足、刺人心脾……数以万计的老乡,包括我的父母,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辛勤的劳动着。
当然,在这里辛勤劳动着的人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思念他们心中永恒的寄托,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父母,思念家乡的美食,思念一切属于家乡的味道……当然,孩子是他们心中永恒的希望,最令他们挂牵的孩子,最令他们骄傲、欣慰,抑或忧愁、焦虑的也是孩子。他们为自己想得很少,为孩子想得很多。这也是所有父母的共性,而这种共性,在一年中只能与自己的孩子短暂团聚的这群他乡务工的父母中,显得格外突出。从上小学到上大学,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从书信到公用电话,从公用电话到手机,时间不停的变迁,通信手段不断的革新,远隔千里的亲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了。
一年年花开花谢,一缕缕银发涌出。当我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日渐强壮的时候,在不经意间惊觉,时间老了,老去的,还有他们的韶华。
在六环外的北京城,听一曲汪峰的《北京,北京》,会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感觉。听一曲《离家的孩子》,会让人想起那句诗,“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失意的人们,以至于潸然泣下。而背井离乡的人们,大都会唱这两首歌,因为它们让人心生共鸣,声声敲心坎。
六环外的北京城,到天安门不远,不超过两个小时的公交,背井离乡的人们却大都没有坐过。人们常说,不到天安门就不算到过北京。作为中国人,谁不想到心目中最神圣最庄严的地方去看一看呢?可是,从来到这边打工的那天起,在六环边上下车,这一年中,就很少离开过这里。每天重复着繁琐的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心中只有一个梦想,赶快富起来。自然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旅游”,“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不远的天安门,有时候比太阳还远……
老人们常说,“卖盐的喝淡汤,编席的睡光床”。在这里务工的人们,每年加工着无数的衣服,其中不乏高档外销的产品,但这些衣服仅仅是他们加工而已,绝少有人会舍得穿这样昂贵的衣服。新衣服不断从他们手中成形,但他们身上,却总是那几件旧衣服。只是在过年回家的时候,才会买一两件像样的衣服,把自己打扮的稍微光鲜一些,以便在父母孩子面前,掩盖住在外漂泊的沧桑。
东北已经开始下雪了,北京也不断有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来袭。亲爱的爸爸妈妈,天冷加衣!
作者简介
陈灿,男,汉族,湖北潜江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高中教师。高中时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市级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十余篇(首)。
一、平台主旨:
以诗会友,传承中华文化,歌颂美好,寄托相思,守望心灵的家园。
二、主要栏目:
文学原创、文学欣赏、作品朗诵。
三、约稿:
1.文学原创:作品须本人原创,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2.文学欣赏:推送省内外名家名作,旧作原创均可,但需经作者本人授权,但旧作(在其他媒体刊登、推送过)无打赏。
3.作品朗诵:要求与“文学欣赏”栏目要求相同。
四、其他事项:
1.来稿请于正文后附作者(朗诵者)个人简介和照片。
2.读者赞赏金额的60%作为作者、朗诵者稿酬,40%用于本平台运行维护费用,原则上7天后发放作品打赏费用。(同题诗和诗歌以及其他征文比赛打赏、3元以下打赏,不发放作者个人,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3.投稿作者敬请关注本平台公众号,并在稿件刊发后及时转发文章到朋友圈以及所在的微信群,以提高文章阅读量。
4.投稿邮箱:907557420@qq.com
投稿微信:zzy18972193058
五、平台编委:
主任:晓岸瘦风
编委会副主任:杜德武
责任编辑:彭鹏
成员:修远、 晴空 、吉吉 、林野、雪青清读
不要错过
您的赞赏是对原创作者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