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里赫,舒曼和勃拉姆斯三位作曲家共同创作的奏鸣曲

自由而孤独的

音乐密码

「F-A-E 奏鸣曲」

一直觉得音乐创作本就是一件个人化、私密化的事情,需要个性情感的高度沉浸,而由此产生的作品常常带着作者本人的鲜明烙印。创作的过程,往往是自由而孤独的——作曲家可以借由音符媒介,进行天马行空的表达;然而这样的表达,或许不会被世人所理解,甚至只有自己能够懂。 那些音符,终究是写给自己听的。

所幸,那些带上了“自由而孤独”特质的作曲家们,可以相互欣赏、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甚至将共同的价值观,转化为音乐密码,融合到共同的作品当中……

音乐密码

音乐密码(Musical cryptogram),即用音符构成的密码序列,通过某种“逻辑”关系(通常是音符名和字母之间的映射关系)来引用非音乐文本。在西方音乐史上,一些作曲家喜欢将音乐密码作为创作手段,有时候是为了隐藏着爱人的名字,有时候这个密码则是作曲家自己的“签名”。例如,巴赫曾经将自己的签名,用在作品中作为赋格曲式发展的引子(德语的Dol-Re-Mi-Fa-Sol-La-Si对应的音名是C-D-E-F-G-A-H,用字母H表示音符B,而字母B则代表音符♭B;在巴赫的一些作品之中,♭B、A、C、♮B这四个音连续使用,恰好对应巴赫的名字 B-A-C-H)。

巴赫《赋格的艺术》(BWV1080)第19首,
193-195小节即为巴赫的“签名”

这种在音乐中潜藏文字秘密的手法,开启了许多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抒情表意作用日益显著,不少作曲家会将个人私密的情感转换成音乐密码潜藏在创作中。

《F-A-E》小提琴与钢琴协奏曲 

《F-A-E》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由迪特里赫(Albert Hermann Dietrich)、舒曼和勃拉姆斯三位作曲家共同创作,意在献给他们三人共同的好友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1831.6.28~1907.8.15),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

作为19世纪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五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七岁时便已经公开演奏。1843年,约阿西姆进入莱比锡音乐学校,师从该校的创始人门德尔松。1853年,约阿西姆接受了为国王汉诺威担任乐队首席和小提琴独奏家的职位,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勃拉姆斯。约阿西姆向勃拉姆斯阐述了自己的音乐观念,并且承担了勃拉姆斯许多室内乐作品的首演,两人都非常欣赏对方的音乐才能。

1853年9月,舒曼、勃拉姆斯和迪特里赫三人都身处德国的杜塞尔多夫,而约阿希姆也即将过来举行演奏会。此时,舒曼提议进行一个音乐创作游戏,写一首集体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欢迎约阿希姆的到来。迪特里赫创作了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勃拉姆斯创作了第三乐章的谐谑曲,舒曼则创作了第二乐章的间奏曲和第四乐章的终曲,但是三人在创作时都是匿名的。舒曼为作品写下了前言:“这首奏鸣曲由舒曼、勃拉姆斯、迪特里赫创作,期待我们尊敬的、至爱的朋友约阿西姆的到来。'

在这首集体创作的奏鸣曲中,三位作曲家采用了约阿希姆个人的座右铭缩写“F-A-E'(Feri Aber Einsam),意为“自由而孤独',作为作品的标题,并转化为音乐密码,贯穿到每个乐章的主题动机当中。约阿西姆抵达后,在演奏整套作品后,准确猜出了每一乐章的作者,由此体现出四位重量级音乐家间的友谊。

Nana Jashvili与Nina Kogan 演奏《F-A-E》奏鸣曲

/第一乐章 快板/

F-A-E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 Allegro Fanny Robilliard;Paloma Kouider - Brahms, Schumann

《F-A-E》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由迪特里赫(Albert Hermann Dietrich)创作。

作为德国的作曲家、指挥家,迪特里赫于1842年至1847年间在德伦斯顿学习钢琴和作曲,之后在莱比锡大学继续深造,1851年去了杜塞尔多夫,成为了舒曼的学生,并且和勃拉姆斯成为了朋友。

迪特里赫(Albert Hermann Dietrich,1829~1908),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迪特里赫是舒曼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在同龄人中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尽管他的威望不像舒曼和勃拉姆斯那样持续至今,但是他的音乐仍然具有令人欣赏的特质,结构清晰,素材简练,旋律优美。此外,迪特里赫撰写的《勃拉姆斯回忆录(Recollections of Brahms)》于1898年在莱比锡出版,次年被翻译成英文,至今仍是一本重要的传记资料。

《F-A-E》奏鸣曲第一乐章1-6小节中的E-F-F-E动机

《F-A-E》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快板乐章,调性为a小调。开头的前四个音为“E-F-F-E”,而这四个音符形成的动机,对整个乐章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此外,从第19小节起,“F-A-E”动机便开始直接出现,紧扣“自由而孤独”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乐句当中,“E”这个音符起到较为重要的主干作用,甚至这一乐章的结束音也是一个较长的“E”;而在“F-A-E”当中,E对应着Einsam,其中文意思是“孤独”,可见“孤独”是这一乐章的重要情感主题。

《F-A-E》奏鸣曲第一乐章18-22小节中的F-A-E动机

/第二乐章 间奏曲/

F-A-E Sonata: II. Intermezzo Franco Gulli;Enrica Cavallo - Dietrich-Brahms-Schumann, Strauss, Bartók: Violin Sonatas

Gidon Kremer与 Mikhkin Pletnev演奏《F-A-E》奏鸣曲第二乐章

奏鸣曲的第二乐章的间奏曲(Intermezzo)由舒曼创作,钢琴声部和小提琴声部都以显而易见的“F-A-E”动机开头,而后将这一动机通过模进、倒置等方式贯穿全曲。

《F-A-E》奏鸣曲第二乐章1-6小节中F-A-E动机

事实上,作为将标题音乐发扬光大的作曲家之一,舒曼的音乐作品常常带有诗歌、哲学、美术等元素的影响,而他亦是“音乐密码”的深度爱好者。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即著名的《阿贝格变奏曲》(Abegg Variations, Op.1),便是将自己在一次舞会上认识的一位少女阿贝格的名字,对应到A-B-E-G-G五个音符,作为音乐的动机,写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而他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当中,双簧管与钢琴先后奏出长叹般的动机——“Dol Si La La”,其中“Dol”对应音名“C”,“Si”对应德语中的音名“H”(即B,前文已解释),而La则对应唱名本身。由此,这个动机则对应“CHlala”,显然暗指舒曼的妻子克拉拉(Clara Schumann)。

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F-A-E》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是全曲最具有歌唱性特征的乐章,F-A-E动机反复出现,仿佛真真切切地在吟唱“自由而孤独”的歌谣,游走在甜蜜与哀思之间,优美而忧郁。

/第三乐章 谐谑曲/

F-A-E Sonata, WoO 2: III. Scherzo Andrew Eng;Tae Kim - State of Mind

Chad Hoopes 与 Orion Weiss 演奏《F-A-E》奏鸣曲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谐谑曲》(Scherzo)由勃拉姆斯创作,C小调,6/8拍,因其响亮、有力、顿挫的音符,以及不安而阴郁的氛围而闻名遐迩,是《F-A-E》奏鸣曲中最常被单独演奏的一个乐章。

事实上,这一乐章尽管鲜少有非常直接地呈现“F-A-E”动机,却对第一乐章迪特里赫的“E-F-F-E”动机进行了多次呼应,而这正是在不安的音乐情绪下,对“自由”(Feri)与“孤独”(Einsam)的截然不同的诠释。

《F-A-E》奏鸣曲第三乐章32-38小节对E-F-F-E动机的呼应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拥护者,勃拉姆斯的创作某种程度在那个时代里有些“不合群”,再加上情感上的郁郁寡欢,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创作上,他似乎都愚忠般地践行着“自由而孤独”(Feri Aber Einsam)这句话,尽管作品时常欢快、热烈、炫技,却时常萦绕着寂寞感。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勃拉姆斯所创作的第三乐章,在热情之余,随处笼罩着阴郁的氛围以及不祥的预感,仿佛在与宿命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一乐章似乎也暗合了“孤独”与“自由”的主题——自由之乐必然伴随着孤独之苦,唯有真正孤独过才能获取自由,才能拯救自我,并获得重生。

/第四乐章 终曲/

F-A-E Sonata, WoO22: IV. Finale Erich Appel;Oliver Colbentson - Bach Mozart & More

第四乐章由舒曼创作。乐章开头,钢琴低声部便以“F-A-E'主题材料的柱式和弦开始,紧接着小提琴以热情高亢的情绪进入了第一主题。而乐章的展开部带有明显的复调特征,钢琴声部与小提琴声部不断对话,以此反复呈现加工后的主题动机。

《F-A-E》奏鸣曲第四乐章开头钢琴声部的F-A-E动机

这一乐章开始于a小调,而结束于A大调,音乐情绪高亢雄壮,充分发挥了钢琴与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是对整套作品的一个有力的总结。

前一乐章的阴郁、不安与挣扎,在此刻似乎终于得到了疏解,仿佛在追求自由的途中,最终获得了石破天惊般的胜利。

音乐密码的融合和碰撞 

整首奏鸣曲在“F-A-E”动机的引导下创作,由三位作曲家共同完成,献给他们共同的好友约阿希姆。在统一动机之下,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将自己的个性表达融入到同一部作品中,甚至作曲家之间也会在动机上进行呼应与碰撞。这样的创作模式在音乐史上十分少见,却难能可贵。

借由“音乐密码”,自带“自由而孤独”特质的几位作曲家,将共同的价值观融合到共同的作品当中,亦在其中呈现出不同的解读。由此,创作不再停留于私密活动,而是成为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成为艺术家友谊的纽带,以及生命轨迹的交集。

孤独的创作者,终于可以不再“孤独”,而是在碰撞与交流中,共同寻求真正的“自由”……

REAL 甘磊

本臻音乐公益大师课系列全课程回顾

古典与流行的融合丨那些藏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元素

扭曲的审美与模式化的音乐丨解析柴可夫斯基第一钢协

与门德尔松共同踏入音乐神坛的明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