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120年前,“神药”问世,同时留下了一个百年疑团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一路支持!虽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内容依旧“BT”!
今天是3月6日。整整120年前的这一天,也就是1899年的3月6日,被称为世界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的“神药”阿司匹林,正式上市(另外两种,分别是青霉素和安定)。
作为一种治疗从感冒发烧到风湿病关节痛的药物,阿司匹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响了人类在20世纪的进程。据说在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历史性时刻,宇航员们携带的药物中仍有阿司匹林。即使在今天,人类对阿司匹林延展功能的研发仍在继续中。
其实“阿司匹林”这个名字是助推这种药物市场化的德国公司拜耳给起的,拜耳还给阿司匹林做了专利注册。不过从化学角度来说,阿司匹林属于水盐酸的衍生物,学名应该叫做乙酰[xiān]水杨酸。
关于这种乙酰水杨酸的诞生,历史上的人类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不过简单来说,这个物质的原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非常常见的,这就是柳树皮。
其实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乃至非洲以及美洲,古代居民们先后发现柳树皮/柳树叶具有独到的医药功用,这就是柳树皮通过某种简单加工之后,对缓解人类疼痛和发热等病症,有自己的独特效果。
因此,无论是在我国的古代中药配方中,还是古希腊、古印第安人使用的药物中,都有柳树皮/柳树叶为原料的药剂,其基本做法是水煮柳树皮或者干脆直接咀嚼。
而这些古代的中西方柳树皮药,实际就是原始版的阿司匹林。进入19世纪,化学家们开始尝试从柳树皮中提取能够医治疼痛的关键物质,1827年,有化学家成功从柳树皮中提取出了一种活性液。后来,人们又把这种物质加工成了水杨酸。
但是这个水杨酸,当时因为只能通过柳树皮、绣线菊之类的自然界物质来提取,成本比较高,而且它虽然能治病,却对人体的口腔粘膜和胃部粘膜有比较大的伤害。按照后来拜耳公司的叙述,正是在前人这样的科研基础之上,拜耳公司的霍夫曼研究员,为了给他的父亲治疗风湿病,大力改进了当时水杨酸的处理办法,最终制成了乙酰水杨酸。
而且这一次的乙酰水杨酸充分利用了人类化工的历史进步,已经能够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并且最大限度减少患者服药时的痛苦。也就是说,到了拜耳公司霍夫曼这里,乙酰水杨酸终于可以从化学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真正面向普罗大众的药物了。
霍夫曼
当拜耳公司将其命名为阿司匹林(这里,大锤简单介绍一下阿司匹林这个名字的由来,外语字母咱们就不解释了,大锤只是简略解释一下,阿司匹林的“阿”代表的是乙酰工艺,“司匹林”实际是个缩写的组合,大意是表示“来源于绣线菊的水杨酸药物”)。此后,阿司匹林正式投放市场,随后迅速畅销全球,如今全球人类每年消耗阿司匹林的药片数量在千亿这个级别。
而就在阿司匹林在医药领域大放异彩的时候,一场旷日持久的医药学公案也接踵而至。这就是医药史上著名的百年疑案——到底是谁,发明了阿司匹林。
如果按照之前大锤引用的拜耳方面的一般叙述,那么阿司匹林的发明路径是很清楚的。但是实际却不是这么回事。首先是化学成分的争论。因为在霍夫曼之前,乙酰水杨酸实际已经被化工人员生产出来的,但是它当时不叫这个名字,也没有用于医药领域。
其次,就是争论更厉害的,那就是即便是乙酰水杨酸的药用价值,发现者也有分歧。按照后世学者中的一种质疑,当时发现乙酰水杨酸药用价值的,并不是霍夫曼,而是霍夫曼的上级、拜耳公司的制药组主管艾兴格林。
艾兴格林在1949年去世之前,曾经写过关于阿司匹林的问世文章,就在这篇回忆中,艾兴格林声称,是自己力主试验乙酰水杨酸,而霍夫曼只是艾兴格林带领下的团队成员之一,而且还是艾兴格林指导了霍夫曼进行了相关的化学实验,而霍夫曼作为实行者,起初根本都不知道这个乙酰水杨酸是用来干什么的。按照艾兴格林的说法,他才是阿司匹林整个药用实验的真正主导者。
艾兴格林
艾兴格林的这个叙述,得到了一部分后世研究者的采信。他们认为,艾兴格林才是真正的阿司匹林发明人,但是因为他是犹太人,在后来纳粹德国的排犹风潮中,他直接靠边站了,而霍夫曼等人则成了当时德国官方宣传的阿司匹林首创功臣。至于艾兴格林,后来他干脆被关进了集中营,关于阿司匹林的发明者之争,他直接失去了开口的权利。
不过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能够支持艾兴格林一方观点的各类证据包括实验记录笔记之类,尚还属于间接证据,即便是跟拜耳方面的资料有可以印证之处,也无法得出艾兴格林就是阿司匹林真正发明人的结论。因此,关于阿司匹林这种世纪“神药”的发明人问题,恐怕争论还要继续下去。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