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深漂相比,深二代的人生就是 easy 模式:从小衣食无忧,毕业后留在本土,找份工作顺便享受生活,家里必定已经安排好了一切。
但与一圈深二代聊完后,南方楼事发现,这届深圳后浪,处境有点尴尬。
与在深圳白手起家的父辈相比,绝大部分深二代都需要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
这辈子都不可能靠自己在深圳买房。
可房子又是个体独立的重要象征。
日剧《公主小屋》剧照
难堪的现实前,深二代中有人选择放弃买房,有人选择离开深圳,也有人被迫向现实低头
对于这届深圳后浪来说,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个难以企及的彼岸。
2年前,从一个985大学毕业后,小包成为了深圳一家知名企业的员工。她一直想在深圳买一套小房子自给自足。但她是独生女,父母在深圳只有一套龙华的自住房。假如要买房,势必给父母带来很大的负担。她不愿意。再看身边的几个深圳朋友,有人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相对高薪,省吃俭用了几年后,在番禺买了二居室;也有人毕业后去了苏州和厦门,如今工资与深圳持平,但在深圳买一个厕所的钱,已经够交这些城市的首付。小包开始留意去二线城市发展的机会了。反正目前单身,没有太多牵挂。去别的城市,独立梦还有实现的机会。房子是父母在小刘成年后没多久买的,一套罗湖的75平新房。拥有自己房子的雀跃很快就没有了:房子的选址是父母定的,户型是开盘时抽签抽的,装修也不是自己决定的。最令小刘感到窒息的是,父母的馈赠,早已标好了价码。毕业时,小刘想去外地工作,但父母齐齐劝阻:房子都帮你买好了,还出去打拼,是不是太傻?于是,在父母的动员下,小刘进了体制内工作。工作让小刘感到窒息。对业务完全不感兴趣,与同事也完全不在一个世界,她觉得自己是透支了所有的心力,才拿到了每个月的工资。工作的地方离自己的房子很近,小刘的父母很高兴,让小刘赶紧在体制内找个“体面的”男朋友,然后一起住进新房。如果没有对象,就不能搬进自己的房子。“单身没必要住这么大的房”。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刻画了父母对小孩极强的控制欲。就算是在家乡拥有一套自己名下的房子,但房子不是自己出钱买的,自己完全没有支配权。自己能不能住,全看父母的一句话。“这套房子,是我的退路,也是我的绝路。”小刘觉得这套房子并不是自己的底气,反而绑架了自己。她很想去杭州,但社招需要工作经验,入职不久的她不敢辞职。体制内的工作也让她转行变得更困难,她对自己的能力感到焦虑。身边的朋友们在买房时都由父母出首付甚至交房贷,对此,朋友们认为理所当然,但小史总觉得,这样一来,“像是在被人控制。”就算是父母想要在自己的名下买房,她也不太乐意:“如果是在我名下买房帮家里投资,那我十分乐意,但假如这是父母的馈赠,那我压力很大,宁愿不要。”就算是以后找了对象谈婚论嫁,男方给房子出首付,小史也很忐忑,“那我宁愿让父母帮忙,不然在这套房子里,我没有话语权。”小史压根不想买房。看着买房的朋友每个月咬牙切齿地交房贷,她只觉得房子绑架人生,“人生还没起步,就把自己锁死,太难了。”工作一两年,对于理想生活的憧憬尚未消亡,还有点精神追求,又尚未有现实负担,于是宁愿逃避现实,降低对房子的渴望。对于已经有成家打算的深二代来说,逃避买房只是理想主义最后的倔强,没有任何意义。只要想成家,买房就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面对现实,不得不认怂。一切关于钱的顾虑都指向一个方向:家庭/对象能否提供资助?自从有了买房打算,小胡最常和朋友聊起的话题就变成了:怎么赚多点钱?小胡与女朋友都是深圳人,也都在深圳工作,谈了好几年恋爱,一直憧憬着有个自己的家。小胡家在深圳只有一套观澜的房,家里能给的经济支持不太多,未来全靠自己奋斗。虽然老家还有房,但只能当做万不得已时的大后方。小两口决定在福田买一套二手房。每天,小胡都会把买房的账算了又算。用几年时间存首付,看起来似乎很有希望,但也有无数担忧萦绕心头:这几年房价不会涨吗?真的可以攒够首付吗?可以保证几年内家人都平安吗?假如攒够了首付,就要将所有积蓄投入房产,以后每个月两个人的大部分工资都要交房贷,到时候是否还有资金可以避险?靠自己上车难上加难,要是家庭能资助,一切都不一样了。当时是因为情怀而找了现在的工作,工资并不高,但随着买房的意愿愈发强烈,小胡愈发意识到:只靠打工永远赚不到钱,也永远买不起深圳的房子。买房要靠资本,比如说投资、比如说彩票,再比如说家庭。小李天性潇洒,并不想成家,原本只打算到了育龄就去冷冻卵子以防万一。对于房子,她本没有很深的执念,想要有自己的空间,租房就差不多了。但因为是家中独女,家里要求她必须生两个小孩,这样一来,房子就变得非常必要。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小李的择偶观:遇到心仪的男性时,她首先会判断这个人能不能买得起房。“如果是要一起出首付的,我可能也不会特别喜欢吧。”小江是家中长子,当父母说可以帮忙支持首付时,小江的第一感觉是:太惨了。他需要正视一个残酷的事实:深二代靠自己,真的买不到房。在目前深圳的房价面前,家长帮小孩似乎无可厚非,但父辈在上个世纪从家乡到深圳一路打拼,白手起家创造了财富,作为他们的后代,深二代却只能啃老,小江觉得很无奈。90年代,在蛇口买一套房,带装修费全款才30万。如今,30万,一个房间都买不上。小江经常旅游,走过很多城市,深圳并不是他心目中最宜居的城市,他对深圳的归属感也一般,但深圳的房价却是最高的。在鹤岗,5万块买一套房,而在深圳,5万块买一平方。以前他曾想去北京发展,最后还是被家人劝住了:家人在这里,人脉和资源都在这里,出去闯,混得灰头土脸回家乡,多没面子。后来交了女朋友,有了成家的打算,小江就更不可能离开深圳了。买房要靠父母,买房要靠对象,说到底,还是因为离不开深圳。父辈在深圳有资产,从小衣食无忧,见过不少世面,只要在这有份工作,一世都不用愁。房子,车子,家里都会安排。但事实是,大部分深二代都来自小康和中产家庭,他们大多读了一个还可以的大学,找了一份还可以的工作,养活自己绰绰有余,但一旦涉及到买房问题,在如今深圳的房价面前,几乎所有的深二代,都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在深圳买房。
在买房问题上,深二代们与深漂基本在同一起跑线,情况甚至更尴尬:深圳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这就意味着,许多人都只会在这里短暂停留,用青春换来金钱与经验,然后再飞去别的地方驻扎。对于许多深漂而言,深圳只是个中转站,在这镀完金,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用比深圳低很多的价钱,买到一套舒适的房子。出走二线城市看似可以降维打击,但更有可能让收入也连带降维。家人、资源都在这里,离开是放弃原有的本钱,似乎并不划算。但给自己底气的主要还是父辈的资本,并非自己的能力。父母竭尽全力将他们送出起跑线100米,于是就算不太用力,他们也能领先。这让他们过得更加从容,也或多或少地,让他们少了一点拼搏的动力。如果是单打独斗,他们有时候还拼不过深漂,一旦换个环境,就光环尽失,无法如鱼得水。回避了靠自己白手起家的愿望,也避免了全力拼搏所将遇到的痛苦。靠父母买房买车,不需要为柴米油盐殚精竭虑,也不完全独立。在歌颂白手起家的城市,再也无法白手起家。可能就是大部分深圳后浪的故事。
文中所有采访对象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