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解释国际体系的持续多样性 | 国政学人
简 介
【作者】Andrew Phillips,昆士兰大学政治学与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J. C. Sharman,格里菲斯大学治理和公共政策中心教授
【编译】陈 丽
【审校】彭小朵 丁伟航
【来源】Andrew Phillips and J. C. Sharman, Explaining Durable Diversity in International Systems: State, Company, and Empire in the Indian Ocean,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ume 59, Issue 3, 1 September 2015, Pages 436–448
核心观点
国际关系理论一般认为,随着国际体系中各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的增加,军事竞争、制度模仿或规范社会化会使政治单位的形式趋于一致。相反,本文认为,尽管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多样化的国际体系仍然能够持久。早期印度洋国际体系中就拥有集权国家、商业公司和帝国三种政治单位。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有三个原因:首先,强大的外来者和本土行为者有着不同的海上和陆上偏好,这使得不同政治单位之间得以共存。其次,欧洲人和亚洲人对异质性拥有一致的看法,这促进了持久的政治多样性。最后,本土化增强了政治单位之间的融合。尽管这一时期存在着中央集权模式,但是体系中的政体形式并未发生趋同。随后,在殖民时期,一种重新配置的多样性形式延续了这一秩序。
Andrew Phillips and Jason Sharman
文章导读
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建构主义都主张互动会促进政治单位的趋同。现实主义认为军事竞争和淘汰会促进政治单位的趋同。以政治生存为目标的创新在国际体系中传播,在对生存的竞争中,赢家彼此越来越相似。输家,也就是不能或不愿意适应创新的国家则被征服而淘汰,从而形成越来越同质化的国际体系。理性主义强调经济因素,认为理性模仿、刻意适应和学习会促进政治单位的趋同。经济因素会影响军事实力,最后决定战争是否胜利。一些国家通过经济发展获得军事实力,其他国家为了获得同样的经济增长也会调整体制结构。建构主义注重社会化。政治单元通过使自己更接近其他单元的适当或有价值的形式,从而提高在其他单元中的威望和尊重,获得合法性。但是作者认为这些解释中其实都有隐含的多样性理论。在现实主义中,政体之间不同的军事能力类型和分布可能会产生和保持它们之间的多样性。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之间在军事能力上的区别能够使两者共存。由于现实主义关注竞争和淘汰,所以认为这种共存使短暂的。理性主义强调的经济因素中,经济专业化有利于不同的社会联盟和不同形式的政治单元的形成。政治单元之间不完全的合作和主权转让有助于稳定不同政治单元之间的关系,使单元之间实现经济互补。建构主义已经认为,历史和文化下的集体认同形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政体形式。虽然建构主义具有互动会产生一致的逻辑,但是这种一致并不要求政治形式必须具有一致性。比如,建构主义将帝国主义解释为“不平等权利制度”。权利不平等的政权可能将特权分配给不同的政治单位,从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这种结构对应的是多样性,而不是统一性。
通过对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建构主义的批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尽管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多样化的国际体系仍然能够持久。作者认为现代早期印度洋地区就存在政治形式的多样性——葡属印度、莫卧儿帝国、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三种政治形式共存。其中葡属印度接近主权国家,官员由中央任命,从属中央;国家控制和垄断经济贸易、军事暴力。莫卧儿帝国统治上存在中介,中央的权力分散给地方,不承认国际平等的交往,帝王的合法权力是无限的;没有垄断合法暴力。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拥有很大的权力,有自己的武力。
作者对多样性得以持续存在做出了理论解释,多样互补的偏好:不同但互补的偏好预先阻止了趋同;对异质性的一致理解:对非排他性、重叠的领土边界的认识使多样化能够长久存在;本土化:融入使得多样化合法化。对现代早期的印度洋地区来说,本土政治单元追求陆权,欧洲政治单元追求海权,使得双方有不同但是互补的偏好,政治目标不一,使得多样化得以存在;政治单元对非排他性规则的接受,都接受重叠的、多元的、流动的主权结构安排使得多样化得以延续;本土化,对朝贡制度、宗主国和附属国制度的适应,使得欧洲政治单元获得了在印度洋地区的合法地位。
同时,作者也认为在现代时期印度洋地区国际体系仍然存在的单位多样性。在这一时期,欧洲人的偏好从海上转向两栖,放弃了异质性,追求领土的排他性,用战争和暴力试图消灭印度洋地区的多样性。然而这种方式引起了当地人的反抗和暴力冲突。本土居民的猛烈抵制和压制暴动的成本使欧洲人放弃了统一的想法,回到早期的异质性平衡中。只不过在殖民统治时期,欧洲的偏好发生了改变,转向了支持理性的国家建设,鼓励印度洋地区改变对异质性的理解,接受传统的现代主权领土边界的理解。殖民帝国只是覆盖了当地的多样化单位形式,而非取代统一这些形式。被修改了的平衡仍然维持了现代时期印度洋地区体系的单位多样性。
文章的结尾,作者对文章的意义进行了总结。首先,作者认为自己的发现是可以运用到其他历史时期中去的。游牧政治和定居文明之间的共存可以用作者的理论进行解释。其次,作者的理论具有现代性。对体系中单位分离原则的关注有助于了解目前体系的情况。有的学者认为亚洲大国能够与西方大国在更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谈判,这种谈判能力可能会塑造未来的国际秩序。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补充。这一理论和当前的地缘政治趋势表明,可以通过回顾国际体系过去的运作方式,来展望未来西方不再占主导地位的异质性体系。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查看原文pdf
***本文由国政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编译首发***
更多阅读
为方便学人及时阅读高质量文章
别忘把国政学人设置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