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件小事,记解一切新问题方法论的升级

瓶颈来自于认知的局限,像自我束缚的茧,未破之前过着虫一样的生活。困于瓶颈有一年多时间了吧,遇到了光凭专业能力提升难再进一步的关卡,还欠缺些什么?该发展什么样的第二曲线接上?自己苦思良久、读了不少东西、跟很多人聊,终于模模糊糊有了一点思路。这周在专业能力的破局上也受到了启发。

专业能力是我自信的来源,并非因为我资历丰富到财会各领域都做通了,而是有解一切新问题的底气。在第一份工作中,因为不断面对新准则修订、公司新业务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融资方式等等,我必须迅速消化新的准则并做到下能指导分子公司运用、上能应对审计师,研读准则案例、结合公司实际、跟会计师事务所经理反复探讨,虽痛苦一个个问题也啃了下来。看着哪怕是资深合伙人、财务VP也时常现学现用,意识到“知识”是无法穷尽的,比“知识库”更重要的是解一切新问题的方法论:学前沿理论、结合实际、与专家探讨、运用。这个底层能力在不断操练中提升,资深合伙人和财务VP可以做到拿到新问题迅速抓住要害并解读表面文字背后的意图。

凭着这个底层能力,我迅速解过很多题。幸运的是碰到新老板,帮我把这个方法论模型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专家也是有局限的,你要看到专家的局限、并用自己的认知补足”。魔鬼老板不止要求“做到能去外面做顾问的水平才叫有市场竞争力”,还发来灵魂的拷问“能引领这个领域吗?”前些年看着几位前辈陆续作为“湘领军”被送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学习很是艳羡,却未曾仔细想过“领军”意味着什么:走在领域最前沿+影响力,是光环,更是使命。

到新岗位接到的第一个独立任务是优化报告模板。翻了翻先前的报告,内心是崩溃的。

看第一遍“一脸懵”:满篇行业术语和缩写,这都谁跟谁?在讲啥?

补充了一些行业和公司信息,一周后看第二遍“心慌慌”:比我写过的强多了,我还怎么改???

只好使出笨办法,把各BU和职能部门的十几份报告做了个统计清单,记下每份报告的结构和亮点,自己搭好框架再把“亮点”整合上去,并附上模块最佳实践案例。初稿交出去领导说“写挺好的”,公司请来指导的顾问(一位在华为总部做了12年战略退休的老专家)笑称“水平已经挺高了”,按往常来说我再做些细节修改就停手了吧,但这次想试试继续升级:大框架的逻辑是否已经足够强悍?每页细节处作为血肉是否足够丰满支撑?能否做到承接战略?总结回顾部分如何拆解维度做到足够犀利深刻?灰色念头一闪而过“不要一次做太满,用6成力气就行了吧,往后才有提升空间”,没有一丝犹豫立马否掉“说好的坚定纯粹呢?抛弃一切杂念专心打磨吧”。

知识的掌握分为几个层次:记下来能解选择题和填空题,熟练营运能解应用题,最终需要评判每种方法的优劣、评估适用什么场景、在各场景中的不足或风险应如何控制、场景变换又该适配什么样的新方法。

工作的输出也分几个层次:做执行,做策划搭建,做体系和顶层设计。

尝试以第3个层次为目标去做会发生什么呢?打算下周再额外做2件事:

花两天时间仔细研读《战略解码》,把模板再打磨两三遍;

重新审视去年的十几份报告、总结共性和单家的不足之处,在这次的指引中加上解读并要求今年改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