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死后谁愿陪我?大臣:我们都愿意,国君死后大臣们哭了

中国古代一直有着殉葬制度。从原始社会开始,部落首领死后便会让奴隶殉葬。到后来,殉葬制度愈演愈烈,人数越来越多,规格等级越来越高。如秦始皇死后,曾给他修皇陵的上万工匠就全被殉了葬。

之后,殉葬制度虽然一度衰落,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将它“捡”了起来。直到明英宗时期,才被彻底废除。而在春秋时期,秦国有位君主就因殉葬的事把大臣坑了一把。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史记》载: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太史公借君子之口谴责秦穆公:“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呼?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秦风·黄鸟》说,奄息是“百夫之特”,仲行是“百夫之防”,针虎是“百夫之御”,三人皆勇不可当。毛家坪秦公墓还发现了子车戈,有“秦公作子车用”铭文。
由此可以看出:一是子车氏与秦公的关系非同寻常。子车氏从死,未必是被迫,可能是“不能同生,但愿日死”的情与义使然。秦公为臣子作器,绝无仅有,也证明君臣之间情义深重。二是子车氏能征善战,必为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立下赫赫战功。
三是子车氏也应该是嬴姓,属于嬴姓公族。他们作为武官,很可能统领秦穆公的禁卫军,担任穆公身边的侍卫长。先秦时期,公族国君的禁卫军由“公族之良”,也就是与国君同姓同族的精锐子弟构成。
秦穆公卒,三良从死,断无异议,然从死何因?千古聚讼纷纭。
一曰:穆公强令三良殉葬。《史记·蒙恬列传》云:“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傒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也有人认为,古时民间无史,多异说。
二曰:三良自愿从死。应劭曰:“穆公与群臣饮酒,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奄息等许诺。及公薨,皆从死。”三良从死,出于感恩戴德之私,而非穆公命之殉也。曹子建诗云:“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殁同忧患。”
苏轼诗说:“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殉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易白沙在《帝王春秋·人祭第一》中说,穆公杀殉,至百七十七之多,秦人仅哀三良。
《左传》《史记》所论,亦惟三良。是杀殉乃天下所同认。但不可杀善人良臣而已。不知三良之殉,实践酒酣时约,由于自动,而非强迫,后人不责三良自身,而追咎已死之穆公,是谓张冠李戴。
三曰:三良从死乃康公之罪。韦协梦认为,杀三良者,非穆公,乃康公也。穆公去世,康公即位,执掌朝政,可以不用穆公乱命,纵使不用三子,亦当使之各得其所,奈何从乱命,以彰父恶乎?从父之命,与继父之志,为孝孰大?向使穆公临终以国让嬖臣,康公亦从之耶?故曰:康公之罪也。
商人与秦人的远祖都属东夷人,人殉是东夷人的传统,但秦国至秦武公始,人殉的主要目的则可能是为了防止豪族权臣把持朝政、惑乱朝纲,是打击豪族权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武公两经废立,对权臣乱国深恶痛绝,令权臣从死是有可能的。《史记·秦本纪》记载:“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鉴于秦宪公之后权臣对国君和国家的严重危害,秦武公在“择勇猛者而立”的同时,实行人殉制,在他临终的时候让可能成为费忌、威垒、三父式的权臣陪他一同进入坟墓,彻底消除了后患。秦穆公效仿武公,又有三良从死,其目的或与武公相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