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读《深井效应》有感

前几天一直上热搜的事件,追根溯源我们会看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他的童年经历了创伤:从小跟姥姥姥爷在甘肃白银长大,大概读小学的时候,才回到广州母亲身边,10岁那年,他父母正式离异;然后妈妈就带他去了加拿大。从10岁到15岁,都在异乡生活,母亲过强的掌控欲,让这对母子的关系变得有些扭曲,让他养成了“遇事找妈”的习惯。因为原生家庭的畸形,让他并不知道如何处理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

2020年6月的惊喜——国产剧《隐秘的角落》火了。朱朝阳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黑化成“坏小孩”,引发了网友们广泛的讨论。网友说,这部剧可以改名叫《不幸的家庭教育的千万种不幸》。
上面两个案例都说明了童年不良经历对心理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读了《深井效应》之后,我对这个观点深以为然。
《深井效应》讲的就是童年不良经历如何影响未来身体健康”。这个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童年不良经历还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知道很多心理效应:标签效应、南风效应、蝴蝶效应、破窗效应等等,那么什么是深井效应呢?这还得从一个一场人类经历过的惨痛教训说起。
1854年8月,伦敦发生了一场极为严重的霍乱,短短十几天里,就有500多人死亡,当时的主流说认为,这场病是由于肮脏的空气导致的,空气成了替罪羊。“瘴气理论”让所有人都非常恐慌,人们纷纷逃离霍乱区。斯诺医生是伦敦的一位内科医生,他通过对社区居民仔细调查后发现,死亡人数都集中在一个区域,而在这个区域最中心的位置有一口带手动泵的公用水井,这就是霍乱的源头。当移除了水井的手动泵,霍乱也就渐渐平息了。从此之后,欧美国家医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后,都会被老师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假如100个人都喝了同一口井里的水,其中98人都出现了腹泻,我们是该继续给不断涌入的病人开止泻的药,还是应该放下手中的笔,去看一看是不是存在一口导致疾病的深井呢?那口井里到底有什么?”
作者正是想用“深井效应”这个比喻来说明,要想解决现在成年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许多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源头,看看什么是影响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那口深井”。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和3万份案例研究,作者认为,答案就是被很多人忽视了的“童年不良经历”。
《深井效应》这本书的作者娜丁·伯克·哈里斯博士是国际知名儿科医生,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新锐科学家,美国青少年健康中心创始人,同时还担任了加州第一任卫生局局长。
在娜丁小的时候,母亲被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哥哥艾凡43岁时脑中风,路易斯患精神分裂症后走失。所有这些经历让她对经受童年创伤而处应激状态的儿童特别关注。
《深井效应》从一个人、一个社区开始讲述一系列有关童年不良经历的故事,揭示了童年不良经历对未来身体健康的深远影响,总结了十大危害性童年不良经历,修订和完善了可科学筛查童年不良经历的问卷,并呈现了临床验证过的六大拯救未来健康的方法。
具体内容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发现、第二部分诊断,第三部分处方和第四部分变革。作者在第一部分内容中讲述了她在湾景区儿童健康中心工作时,突破性地发现了童年逆境在残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了解了什么叫童年逆境,也了解了毒性应激反应的存在。第二部分名为“诊断”重点介绍了毒性应激反应以及对身体的危害。也就是“为什么童年不良经历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如何影响身体健康,如何影响遗传?”这部分内容有很多医学专用名词,我这个门外汉看起来就显得有点吃力。第三部分“处方”,顾名思义就是治疗方法。这部分内容具体罗列了毒性应激反应的治疗方法,也就是“如何预防和摆脱童年不良经历”。第四部分直面童年不良经历这个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家庭健康计划、“为儿童转变”项目、多学科团队合作等,通过提供支持者、平台,减轻毒性应激反应的影响,从而让孩子们回到正轨。
那么,什么是童年阴影?它会对人造成怎样的影响?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预防和摆脱童年不良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重点就这三个问题来进行分享。

一、童年不良经历非常普遍

提起“童年不良经历”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觉得离自己很远,可事实上,不只是虐待、性侵这些非常严重的经历是童年不良经历,父母很多不经意间对孩子的嘲讽、责罚、忽视,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甚至别人家等等,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延续一生。
也许你会觉得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父母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有童年不良经历的人肯定也是少之又少。但是,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有一项专门研究童年不良经历的机构就做过一项调查,他们采访了大约一千位大学生,结果发现,70%-8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童年不良经历”。其中,25%的人是因为家庭贫困,11.7%的人因为被孤立被排挤,11.5%的人因为父母情感忽视,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这三项加起来就已经接近一半了。
值得注意的是,童年不良经历并不是贫困落后的产物,它覆盖和影响的人群非常大,范围也非常广。很多成功人士可能都有过童年不良经历,只不过因为这个现象涉及到隐私。比如文中的硅谷女企业家的家庭就遇到了这个困境。
童年不良经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它的定义、范围和人群都和人们的想象不一样。

二、童年不良经历的危害

我们都知道,有童年不良经历的人在成年后,在心理层面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性格、情绪管理、学习能力和行为方式等等。但是,很少有人会认为,童年不良经历会引发很多高风险的疾病。这正是《深井效应》这本书的突破性发现。
在作者他们合作的对童年不良经历的研究发现:许多疾病都和童年不良经历有密切的关联,比如中风、哮喘、心脏病或癌症等等。有4项以上童年不良经历的人,患心脏病和癌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倍,肥胖的概率也是普通人的2倍,患肺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5倍,被诊断出学习及行为障碍的概率是32.6倍等等。有6项以上童年不良经历的人,寿命甚至会比普通人减少20年。这些数据令我瞠口结舌。
那么,为什么童年阴影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呢?这其实是人体的应激反应系统过度失调导致的。
作者把童年不良经历比喻成森林里的熊。假设自己正走在有一只甚至很多只熊的原始森林里,我们就会变得很恐惧,时刻担心会遇到熊,这时候大脑中的应激反应系统就被激活了,肾上激素会让心跳加快、气管张开、血压升高,精神也高度紧张,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被调动起来,准备随时反击或者逃跑。
对于孩子来说,打骂自己的父母,爱欺负人的同学,说话刻薄的老师,就是人生丛林里随时会出现的“熊”。对于成人来说,亲人、同事都可能是社会丛林里随时会出现的“熊”。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随时担心遇到熊,担心遭到熊的攻击,甚至是和熊长时间呆在一起,那就会不断地启动应激反应系统。应急反应系统长期被激活,并不止影响神经系统,也会影响免疫系统、激素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从而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童年不良经历是高风险的致病因素,它会以你不知道的方式,长远地损害一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隔代遗传。
面对童年不良经历带来的伤害,我们应该看清它的真相,找到直面它的勇气,打破恶性循环,拯救自己,也保护孩子的未来。

三、如何预防和摆脱童年不良经历

孩子的童年主要是父母在陪伴,父母是治愈孩子童年不良经历的最佳人选。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预防和摆脱童年不良经历带来的伤害?怎么和孩子一起驾驭人生丛林里可怕的“熊”?

(一)调整好父母自己的状态

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孩子一起抵御人生丛林里的“熊”。很多时候,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就是孩子产生心理创伤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帮助孩子预防和消除童年不良经历,只关注孩子自身是不够的,父母还要从自身做起,这二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乘坐飞机遇到突发情况时,空姐会提醒我们,在给孩子戴上氧气面罩之前,请先戴上自己的氧气面罩。在教养孩子的时候,照顾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一种必需的义务。
那父母怎做才能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父母要识别自己有没有童年阴影,如果有,一定要先治愈自己。
作者分享了自己朋友卡罗琳的一段经历。卡罗琳的丈夫尼克深受童年不良经历的影响,但是他自己并没有察觉到,在无意当中成为了儿子生命中的童年创伤。卡罗琳意识到丈夫就是孩子生病的根源,果断带着孩子远离丈夫。后来,卡罗琳和孩子一起接受心理治疗,卡罗琳不仅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兴趣,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温和。在她的影响下,儿子也找回了安全感,注意力也得到了提升,学习成绩一点点提高了,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
那么,父母调整自己状态的方式有哪些呢?书里推荐了六条,我觉得非常实用。睡眠、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运动、营养和冥想是自我治疗的流向因素。也许很多人对冥想有误解,以为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的,甚至是迷信的一种做法,实则不是。冥想是一种训练心智的方法,冥想在关注呼吸的同时,感受身体各个方面的放松,它能够降低皮质醇水平,增进健康睡眠,改善免疫功能,减少炎症,保持我们生物系统的平衡,减轻毒性应激反应的影响。除了书中提到的自我治疗方法之外,很多心理治疗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调整父母的状态。我这里特别推荐OH卡投射技术。借助OH卡不同的图案和文字的组合,刺激我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认知,增强自我觉察,亲近自己的潜意识,从自己的想法里探究到真实的心理,并且可以自我治疗。OH卡投射技术不仅可以自我理疗,还可以帮助他人。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相处的时候,从一开始就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能给孩子带来更积极正面、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
(二)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1.关注孩子的身体感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非常渴望和父母进行爱的沟通,比如眼神交流、亲吻、拥抱等。这些基于身体感受的沟通行,为因为细小,很容易被父母们忽略。但是,这些最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的好处。
麦吉尔大学的米尼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身体接触对健康的好处。研究小组观察了两组鼠妈妈和鼠宝宝,把鼠宝宝和鼠妈妈分开一段时间,再把它们放回鼠妈妈身边,观察鼠妈妈和鼠宝宝的表现。他们发现,一些鼠妈妈会通过舔毛的动作,安抚鼠宝宝的情绪,就像人类的拥抱和亲吻一样。而另一些鼠妈妈则无动于衷,对鼠宝宝非常冷漠。
研究结果发现:那些被鼠妈妈“高舔舐”的鼠宝宝,不仅激素分泌更稳定,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被“低舔舐”的鼠宝宝们,会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中,健康会受到一定的损害。
根据观测,鼠妈妈的舔舐行为不仅影响了鼠宝宝的“童年”,还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持续发生作用,甚至还会传递到下一代。因为当被“高舔舐”的雌性幼鼠也有了孩子的时候,往往也会成为“高舔舐”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当孩子被批评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请先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们:“我理解你”、“你不要害怕”等。当孩子觉得他们被理解和接纳的时候,也就更能接纳和理解别人,并且重新搭建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变得更有复原力。所以二胎妈妈在关注小宝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大宝,睡前交流哪怕十分钟都是积极的影响。
2.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黄金期,那就是关键期和敏感期,它们是神经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如果孩子在这样的阶段,遇到了不良经历,同时,父母也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就很可能错过预防和改善的最佳时间点,让孩子带着这些创伤长大成人。等孩子成人之后,再想要去修复这些创伤,就变得非常困难。
作者在《爱低头的婴儿》中讲到格思里医生的儿子因为错过了苯丙酮尿症的治疗的关键期和敏感期,结果留下了遗憾,而当外甥女玛格丽特和儿子发生同样的症状时,通过早期筛查,结果令人惊喜。把握关键期和敏感期,越早正确引导和干预,就能帮助孩子远离童年创伤。
(三)扮演孩子的防火墙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许存在很多引发孩子不安、焦虑的外界因素,比如父母离异、隔代抚养、频繁搬家、经历意外事件等等。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如果遇到了一些不能理解的事情,他们常常会给出不恰当的解读,他们会认为:“那些不好的事情是我让它们发生的”。这就是孩子刚刚萌发的自我意识,在和创伤事件共同作用。
在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扮演防火墙的角色,把那些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事情,适当地改写和美化。这样一来,即使在危机时刻,父母也能找到办法为孩子提供支持和缓冲。
经典电影《美丽人生》,讲的就是一位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守护儿子童年的故事。这个美丽的谎言就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好的保障,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部电影也由此收获了很多奖项。
这不仅仅是一场哈里斯医生寻找致病源头并致力改善的探索之旅,更是一记给父母、教育者和社会的警钟。它首度聚焦童年创伤和未来身体健康的关系,打破医学和心理学的壁垒,跨学科发起一次关于我们的童年、爱、疾病和未来的深入思考。虽然市面上有很多书在教你“如何养出好孩子”,但是《深井效应》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在帮助孩子追求成功之前,先要帮助他们打好人生的根基。
这本书教给了我们全新的思维方式:越过疾病寻找源头,才是有效治愈的前提。任何现象不能只看表面,要探究本源;任何事物不不要轻易下定论,可以换一个角度,全学科、全方位地进行思考,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另外,这本书语言幽默生动,很多生僻的医学用语作着都用日常的生活来进行比喻,使读者能很好地理解这本书。而且读得趣味盎然,不知不觉中会心一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