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任访秋:《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

  (一)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 8 卷(或析为 16 卷),计 431 篇,是清初作者蒲松龄写的。刊行后,流传极广,特别是为一 般中下层知识分子所热爱。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时候,因为反对封建古文学的 原因,所以这部用文言写成的短篇小说集,曾被人诋为“全篇不通”,因之 后来就不大为人所重视,虽然仍旧有着不少的读者。到了今天,乃是以人民 的标准估量一切价值的时代,《聊斋》既为广大的读者所传诵,历时两百多 年,仍然不减它当年的魔力,那我们就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对它抱着轻视的 态度。特别是目前在创作上我们须要继承古典文学优良传统的时候,我们如 果对它不加以分析研究,就不可能正确地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本篇目 的即试图从思想与艺术上,对它加以分析和批判。笔者因限于个人水平,不 免在看法上要有些错误,希望读者多加指正。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川县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他的出身,据他自己讲:
  “初松龄父处士公敏吾,少慧,肯研读,文仿陶邓,而操童子业苦不售。家贫甚, 遂去而学贾,积二十余年,称素封。然四十余无一丈夫子,不欲复居积,因闭户读,无释 卷时,以是宿儒无不称渊博。而周贫建寺,不理生产。既而嫡生男三,庶生男一,每十余 岁辄自教读,而为寡食众,家日益落”。(《元配刘孺人行实》)
  从这段记事中,可知作者是生长在一个地主而兼商人,由素封而渐趋没落的 家庭。他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由于屡试 不中,遂绝意科第,专力于文学创作,把他个人一生的坎坷不遇,潦倒落魄, 以及他生平所碰到的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所引起的感慨和悲愤,都一一 寄托在他的作品中。他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死于清康熙五十四 年乙未(1715),享年 76 岁。著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聊斋志异八卷,通 俗俚曲若干种。(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聊斋》这部四百多篇小说,是作者在相当长时间内写成的。它的材料的来源,据蒋瑞藻小说考证中引《三借庐笔谈》中说: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 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 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粉而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这段记事有点太夸张,当然不可尽信,鲁迅对这说法已早有驳斥。但从作者 的《自序》中看,这种传说的产生,是有它的根源的,也就是作者对于创作
  题材——民间的故事和传说的搜罗,确是曾经下过一番功夫的。他说: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 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 在目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 母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言之,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看了这段话,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作者会“雅爱搜神”,“喜人谈鬼”,他 就那样的悠闲,那样的无聊?要说明这一点,就必须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 和他个人的遭际。他生于明崇祯十三年,五岁的时候,就有了甲申之变。以 后直到他死,中间七十年间,正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最残酷的时期。满族 当时虽然统治了中国,但遭到了明朝忠臣义士们无数次的反抗。顺治十八年
  (1661)山东栖霞于七据岠嵎山的起义运动,终于为满清统治阶级残酷地镇 压了下去。那时作者已二十多岁,这给他的刺激很大,聊斋中有两篇,内容 都是与这件事有关的。他最初虽然也想往上爬,但在那样的科举制度之下, 他失败了。一方面由于他自己的潦倒失意,另一方面又亲身看到那种异族统 治的残酷和黑暗,同时又在那种文网密繁,一句话说不对,就会遭到杀头和 族灭的大祸的情况下,真是不说话,又忍耐不着,随便说,又容易遭到不测, 这就是他之所以“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就是他的 “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的创作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隐痛和他不得已的苦衷。
  其次,他为什么要假借鬼狐,和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而又驰聘想 像,加以粉饰呢?我认为他主要目的不外是借以揭发现实,批判现实,借他 人的酒杯,来浇自己的块垒罢了。所以我们读这部小说,不应当止于欣赏它 里边离奇古怪的故事,而应该透过这些故事的表面,来发现作者的中心思想, 也就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理解和可持的态度。
  (二) 蒲松龄虽然生在满清王朝的初叶,但那时的政治也已经够腐败了。由于他长期的在农村和人民群众接触,而且他一生又过着艰困寒素的生活(《元配刘孺人行实》),所以使他深切的感受到当时社会上的黑暗统治,不可遏 抑的对它们进行了揭发抨击和讽刺!
  首先在书中有很多篇写统治者对人民的敲剥,即如《韩方》篇,借冥间枉死鬼赴都投状,沿途索赂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的官吏,巧立名目,向人民 进行剥削。作者在篇末道:
  “犹忆甲戌(康熙三十三年)乙亥(三十四年)之间,当事者使民捐穀,谓之'乐 输’。于是各州县如数取盈,甚费敲朴。是时郡北七邑,皆被水,岁大祲,催办尤难。吾 乡唐太史偶至利津,见系逮十数人,即当道中问其何事,答云:'官捉吾等赴城,比追乐 输耳,’农民亦不知'乐输’二字作何解,遂以为徭役敲比之名,亦可叹而可笑也!”
  《王者》篇叙述一位巡抚解道的饷银被劫了去,他派人探查,后来带回一封 信,说:“汝自起家守令,位极人臣,赇赂贪婪,不可悉数。前银六十万, 业已验收在库,当自发贪囊,补充旧额。解官无罪,不得妄加谴责。前取姬 发,略示微警。如复不遵教令,旦晚取汝首级。姬发附还,以作明信。”后 来停没多久,这位贪污的大吏就病死了。此外作者又时借作品中人物故事, 写出自己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憎恨。即如《成仙》篇,从成生与周生讲的话中, 说明他对当时政治的看法,所谓:“强梁世界,原无皂白。况今日官宰半强 寇,有不操矛弧者耶!”《促织》篇写宫廷中爱玩促织,地方官吏就来逢迎, 苛责民间,按时供应,因之奸滑的隶役们借机来敲诈人民,往往为了一头促 织,能使好几户破家荡产。虽然这篇中的主人公成名,为捕促织,最后进了 学,发了财,但作者一面从他捕捉的过程中,写为了一头促织,他的儿子跳了井,他自己也几乎发了疯。另一面,又写由于他献的这头促织最好,上大 嘉悦,抚臣受到了赏赉,令尹也以“卓异”闻,这是更进一步的讽刺。从这 里充分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享乐,与被压迫人民生活的苦况。至于《席 方平》篇,更是借冥间的贪赃枉法,来反映现实政治的黑暗情况的。试看他 在篇末判辞中这些话;“乃上下其鹰鸷之手,既罔念夫民贫。且飞扬其狙狯之奸,更不嫌乎鬼瘦。惟受赃 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隳突叫号,虎畏断九衢之路。 肆淫威于冥界,咸知狱吏为尊。助酷虐于昏官,共以屠伯是惧。”
  前边骂赃官,后边骂污吏,真是痛快淋漓!此外在《梦狼》篇中更是用神话 的写法,形象地指出官即是虎,吏就是狼,而人民在它们的牙齿巉巉下,只 剩下堆积如山的白骨。作者在篇后论道:“窃见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也。”作者由于痛恨赃官污吏, 所以他进一步对于忍受不了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挺身而起的反抗者,表现 了深切的同情。他虽然也称他们为寇盗,但他的认识,与统治者是有着截然 的不同的。在《续黄粱》篇,写一个孝廉在梦中为天子诏去,一旦作了大官, 因而作福作威,为所欲为。后来被参免职,贬斥远方,路遇强寇,宣称“我 辈皆被害冤民,只乞得佞臣头,他无索取。”而《梦狼》篇中又叙述贪官某 甲解任后,刚刚离境,就遇见强盗。甲倾装以献,强盗们说“我等之来,为 一邑之民泄冤愤耳,宁专为此哉”。遂抉其首。后又问他的家人,“有司大 成者谁是?”司是甲的腹心,助桀为虐者,家人共指之,贼亦抉之。从这里 充分可以看出,作者的立场已是人民的立场了!
  其次,是对乡里间地主豪绅们横行霸道的揭发。《红玉》篇写广平冯生因妻卫氏貌美,受到地方豪绅宋氏的抢掠经过,刻画出封建社会中政权的本 质,和封建阶级的狰狞面目。
  “会清明抱子登墓,遇邑绅宋氏。宋官御史,坐行赇免,居林下,大扇威虐。是日 亦上墓归,见女艳之,问村人,知为生配。料冯贫士,诱以重赂,冀可摇。使家人风示之。 生骤闻,怒形于色。既思势不敌,敛怒为笑,归告翁。翁大怒,奔出,对其家人,指天画 地,诟骂万端,家人鼠窜而去。宋氏亦怒,竟遣数人至生家,殴翁及生,汹若鼎沸。女闻 之,弃儿于床,披发号救。群篡舁之,哄然便去。父子伤残,呻吟在地,儿呱呱啼室中, 邻人共怜之,扶置榻上。经日,生杖而能起。翁忿不食,呕血寻毙。生大哭,抱子兴词, 上至督抚,讼几遍,卒不得直。后闻妇不屈死,益悲,冤塞胸吭,无路可伸,每思要路刺 杀宋,而虑其扈从繁,儿又罔托。日夜哀思,双睫为之不交。”
  《崔猛》篇中又写一豪绅凶暴的情况:
  “有王监生者,家豪富,四方无赖不仁之辈,出入其门。邑中殷实者,多被劫掠。 或迕之,辄盗杀诸途。子亦淫暴,王有寡婶,父子俱烝之。妻仇氏,屡诅王,王缢之。仇 兄弟质诸官,王赇嘱以告者坐诬。”
  还有《石清虚》篇,写势豪可以随便抢走别人所爱的东西。《辛十四娘》篇, 写势宦公子,为了别人一句话,感到不快,竟设计置人于死地。从这些作品 中,使我们清楚地理解到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从地主、豪绅、胥吏、县 令,上至督抚、皇帝,构成了一系列的统治势力,像泰山一样压在人民的头 顶上。
  蒲松龄最注意的另一问题,就是八股取士的问题。他是在这上面失败过 的,因为屡试不中,竟致潦倒一生,因而一方面是最不能忘情于八股,同时 又最痛恨八股,终至于给以嘲笑和讽刺。在《于去恶》篇,借里边人物的话,说明由八股出身者,到后来已胸无点墨。骂当时的官吏,为“鸟吏鳖官”, 说他们持敲门砖,猎取功名,根本是不学无术。《司文郎》篇,说明考试的 得中与否,全看你幸运不幸运,与文章的好坏并没关系。《王子安》篇,假 狐狸对秀才王子安醉时嘲戏,形象地写出当时应试举子们的心理。篇末作者 又叙述秀才应试时,从入场、出场、失败,一直到打算再考,中间的经过情 况和心理变化,说他们有七似。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 似被系之猱,似钳毒之蛇,似破卵之鸠。他就个人的体验,和对旁人的观察, 刻画出在科举制度下,士子们的可耻、可鄙、可怜的状态,使我们在今天还 好像看见了这些人。科举制度施行了几百年,当时的知识分子,都安之若素, 视为当然。唯有亲历其境,身受其痛,而又能翻然觉悟的人,才能写出其中 况味。这篇作品,比那多少篇反对八股,反对科举的文章都有力得多。
  另外为作者所特别注意的,是男女婚姻问题。作者最爱写的是青年男女, 一见钟情,中间经过了一些波折,终于能够如愿以偿,团圆终结。这种恋爱 故事,写人与人的,有阿宝、陈云栖,瑞云、连城、阿绣、王桂庵、寄生等。 写人与鬼的,有聂小倩、鲁公女、梅女、伍秋月、湘裙等。写人与狐的,有 娇娜、青风、婴宁、莲香、红玉、辛十四娘、长亭、素秋等。写人与仙的, 有嫦娥、云萝公主等。此外又写人与昆虫禽鸟,以及花木的精灵恋爱。而这 些精灵,大抵是女的。例如《竹青》写乌鸦,《莲花公主》、《绿衣女》写 蜂,《花姑子》写獐,《阿纤》写鼠,《香玉》写牡丹,《黄英》写菊,《荷 花三娘子》写荷花,《白秋练》写白鲤。所以这部书,大部分是写恋情的。 作者在这些故事中,用人间现实作背景,通过了这些恋情的描写,反映出社 会上的人情事态,作者特别喜欢歌颂一些痴情的人,像《阿宝》中的孙子楚,《连城》中的乔生,《香玉》中的黄生,《阿绣》中的刘子固,《陈云栖》中的真毓生,《白秋练》中的慕蟾宫。这一些青年男子,都是情种,为了爱 情,可以断掉自己的指头,可以剜却自己的心头肉,甚至能够为情而死,为 情而生。作者所最痛恶的,是那些“始乱之而终弃之”的渔色之辈。在《窦 氏》篇中,写地主南三复对一农家女子的负心,终于为冤鬼作弄,死于非命。 至于封建社会中的一夫多妻制,作者并不反对,有时对于不妒的女子,还加 以赞扬,像《陈云栖》、《莲香》、《邵女》等篇。特别像邵女,竟甘心作 妾,受大妇的虐待,毫无怨尤,这些地方都说明作者的思想,受时代和阶级 的局限程度,是多么的严重!
  《聊斋》中还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的反满情绪。满人统治中国后的残酷苛暴,当时一般人,除了一部分封建大地主,和甘心为统治阶级作奴 才的而外,可以说没有不愤恨的。清初民兵义士的此仆彼起,就是一个很好 的说明。蒲松龄具有一般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民族思想,在作品中时时流露 出对异族统治的不满,也是很自然的事。首先他同情栖霞于七的起义事件, 在《聊斋》中的《野狗》和《公孙九娘》两篇,虽主题似乎不全在此,但多 少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的借鬼怪故事,来反映统治者对起义人民的残酷镇 压。前一篇写一个乡民从山中窜归,碰见大兵晚上行军,于是就躲到死人堆 里,接着写他看到的阴森可怕的现象。后一篇写“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 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 从这种描写中,给这件事才留下一点历史记录。此外讥讽满人,非刺时政的, 则有《夜叉国》、《罗刹海市》。相传这部书曾流入宫禁,就因为这些篇的 内容,遭到了摈斥。(负暄絮语)按前一篇叙述商人徐某泛海,到夜叉国,与一夜叉结婚。后携其子彪归国。待彪长大后,又泛海去迎接他的母亲。末 尾有“彪劝母作华言,衣锦,餍粱肉,乃大欣慰。母女皆男儿装,数月稍辨 华言。”后一篇写商人马骏泛海,至一都会,当地习俗,美者不见容,丑乃 愈贵。末尾更是发了一顿牢骚。这种不满现实的情绪,表现得非常露骨。至 于书中所说的狐,据说是指的胡人,钱玄同认为“此说确否,虽未可知。然 通观前后,似非绝无此意”(寄某君书)。而且这部书据说原本在流传后, 被删去的很多。从这里,更可以说明这里边讥刺时政的地方一定不少。所以 我们说蒲松龄不满于异族的统治阶级,是具有一定的民族思想的。
  以上所述,可以说大抵属于《聊斋》在思想上的积极面。但作者毕竟是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因而在思想上就必须受到他的出身阶级,与他所受时 代的限制。首先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蒲松龄在他的作品中,歌颂孝子的有《席 方平》、《陈锡九》、《乐仲》。歌颂妇女贞节的,有《庚娘》、《林氏》。 对于忠的方面,在《三朝元老》中从反面讽刺了一位投降李闯王的明季宰相, 同时后边附带也记录了讽刺投降满清的洪承畴的故事。而这些思想,除了一 小部分在当时还有其一定的反抗意义外,其余基本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的思想。
  其次是佛家思想,蒲松龄是相信轮回的,他在这书的《序》中讲: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黏乳际。寝而松生, 果符墨志。且也少赢多病,长命不犹。门廷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   钵。每搔头自念,母亦面壁人果是吾前生耶?” 在《聊斋》中这类轮回的故事很多,如记邵士梅蒋太史的轶事之类。其次是 相信果报,像《西湖主》,因为陈弼教救了猪婆龙,后来娶了她的女儿。《花 姑子》写辛幼舆因喜放生,后得与花姑子结婚。这说明种了善因,一定会得 到善报。《江城》中写高生因前生害了一个长生鼠,后来转生为他的妻子, 对他备加荼毒。这说明种恶因必得恶报。同时《聊斋》中屡屡说明诵经可以 消灭罪愆,林四娘因每夜辄起诵准提金刚诸经咒,最后得到了转生。鲁公女 让张于旦为他代诵金刚经一藏数,后来得到了转生,并与张成了夫妇。
  再次是道家思想,《细柳》篇写细柳喜读相人书,对求婚的一定要求亲 见其人,但终碰不到理想的配偶。她父亲责备她,她说:“我实欲以人胜天, 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后来嫁给了高生,终于很早就守了寡。特别是《邵 女》篇写女主人公少年喜读内经及冰鉴书,择婚屡不就,后竟自愿嫁给柴某 作妾,备受大妇虐待,竟至以赤铁烙女面,以针刺女肋。她丈夫就看不惯, 要找她大妇算账,可是她反而劝她丈夫道:“妾明知火盆而故蹈之,当嫁女 时,岂以君家为天堂耶!亦自顾命薄,聊以泄造化之怒耳。安心忍受,尚有 满时。若再触焉,是坑已填而复掘之也。”这是十足的宿命论,它的发展就 成为教人忍受压迫,安于作奴隶的奴隶思想。
  与鬼神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的,就是数术。《聊斋》中写占卜的应验的, 有《促织》、《钱卜巫》,写堪舆的应验的,有《姊妹易嫁》、《堪舆》, 写相术的应验的,有《陈云栖》、《细柳》等。
  根据上边这一系列的唯心论的思想倾向,在政治上,作者虽然极端地痛 恨贪官污吏,但他并不了解这种风气的形成,乃是封建的社会制度使然,要 肃清贪污,必须推翻这种制度才行。蒲松龄不明白这种道理,也不可能明白 这种道理。因此他所希望的理想政治,就是出现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吏,这样, 人民就好了。这就是作者在这部书中,所以歌颂清官于成龙(《于中丞》)、费祎祉(《折狱》)、朱徽荫(《老龙船户》)等人的主要原因。 我们了解了蒲松龄思想的大致面貌,我们不妨更近一步来探索一下他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关于这,我们必须从他的阶级出身,以及当时的时代思 潮和文艺思潮上来说明它。
  先就时代思潮与文艺思潮来说,在明代中叶的时候,思想上由于程朱一 派理学的日趋腐朽,王阳明的新儒学遂代之而起,反对生活上的形式主义, 要求自我的觉醒,与个性的解放。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上,就产生反对诗文 的形式主义,而主张“发抒性灵,信腕直寄。”这种运动,开始于徐文长, 继之而有李卓吾,到袁宏道兄弟而成为一种巨流。当时有名的戏曲作家汤显 祖和稍后的拟话本的作者冯梦龙,以及比蒲松龄稍早的金人瑞,都是属于这 种思潮中的人物。即如晚明人论人,提出“癖”和“痴”这两个字。所谓“癖”、 “痴”就是一个人爱上了什么,就不惜为它牺牲一切,就其特别喜欢某种事 物来说,这是“癖”。就其酷爱某种事物的情感达到最高的程度来说,就是 “痴”。袁宏道与潘景升书中说:“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 他平生喜欢山水,在《游华山别记》中说:“余至华荫,与朱武选非二约, 索犯死以往。”这都说明了他是如何痴。汤显祖《牡丹亭》,写杜丽娘为情 而死为情而生,在爱情上是如何的痴。蒲松龄继承了这种精神,特别加以提 倡。在《聊斋》中用很多人物形象,来表现这个痴字。有情痴(《阿宝》中 的孙子楚),有书痴(《书痴》中的郎玉柱),有石痴(《石清虚》中的邢 云飞),有鸽痴(《鸽异》中的张功量),作者大力在表扬痴,歌颂痴。
  与提倡痴的同时,就是主张情感的真挚,反对虚伪的形式主义。这与反理学思想是一致的。《聊斋》中的《乐仲》篇,写乐仲是一个天性纯笃,但 生活上不拘细节的人。平生虽嗜酒好饮,但终于悟了道,成了佛。作者在篇 后论道:“断荤戒酒,佛之似也。烂漫天真,佛之真也。”这个话,就很像 晚明人说的。这种反对生活行动上的虚伪与矫饰,《聊斋》以后,《红楼梦》、《儒林外史》也都是如此。这种追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正是市民阶级的进步思想。蒲松龄生在商业发达的滨海之区,他的家庭又曾经经商,所以他之 接受市民阶级思想的影响,以及承继市民阶级的文学传统,都是很自然的事。 这就是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的产生根源。但另一 面,作者又是小地主,半生从事举业,困踬在中下层的社会中,这就是他所 以接受儒家及其他各家思想影响的原因。这样,就形成了他作品中所表现的 思想的消极面。
  总之,蒲松龄的思想是非常庞杂,不成体系的,因而中间往往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即如男女的自由结合,和封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矛盾。 道家的宿命论,和佛家果报说的矛盾。一面痛恨科举,但一面对于有些出身 于此而位至通显的,又非常的艳羡。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作 者的阶级、遭遇,以及由此而受到社会上流行的各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因为是小地主,所以不免于保守,又因是小商人,所以也还有其进步面。小 地主,小商人,常常要受到地主豪绅与贪官污吏的压迫,所以就痛恶这些人, 而希望清廉贤明的官吏出现。由于自己科场失意,一生潦倒,故对八股取士 制度,深恶痛绝。但在内心中,又不能忘情于功名富贵,因而对某些由此而 位至显达的人,不禁又流露出艳羡之情。儒道佛三家思想最初本是彼此矛盾, 互相水火的,但几千年来这几派思想在中国社会上并行而不相悖,都为封建 统治阶级所提倡。因为它们都有有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地方。很多人也都四面八方的接受这些思想。自己潦倒时,用命中注定来安慰自己。作一好 事,就希望得一善报。而于坏人,总认为他们的报应还没到。至于忠孝节义, 又是对于作君、作父、作夫的,是有利的。这种庞杂思想而能兼容并包,使 之不感矛盾,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结果。所以《聊斋志异》,内容思想上 的平庸在此,但它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也就在此。就因为作者通过了具体 的人物故事,表现出当时社会上一般人,特别是中小地主和中下层知识分子 的爱憎和希望,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信仰,这对我们理解清初的社会面貌,以 及社会上的思想情况来说,是有着极大帮助的。
  (三) 前边大致对《聊斋志异》一书的思想作了简单的说明与分析,下边试再谈一谈它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成就。
  《聊斋》一书的创作方法,虽然是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但其基本 精神,还是现实主义的。原因在于作者对现实不满,是有所感而发的。我们 不要看里边尽是些鬼呀,狐呀,妖呀,怪呀。这里边大部分是作者有意地用 它们作为烟幕。因为在那残酷的封建统治下,文网密繁,使他不能够自由自 在的写。实际他所写的阴司,也就是人间的反映。这就像曹雪芹的《红楼梦》, 故意以假作真,以真作假一样。作者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官吏的贪污,豪绅 的横暴,从阴司到人间,给以怒骂和嘲讽,而目的则在揭发与抨击。钱玄同 讲:“又其对于当时龌龊社会,颇具愤慨之念。于肉食者流,鄙夷讪笑者甚 至,故玄同以为就作意而言,此书尚有可取处。”(寄某君书)这种情形, 在前边已经论到。至于写人情物态,更是细腻委曲,对现实生活体验不深者, 决写不出。但作者对作品中人物总想使善者得福,恶者罹祸。故总是婉转曲 折,鬼神变幻,使读者的愿望得到满足而后止。好像因果昭彰,报应不爽,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样子。这样一种世界观就使得作者的现实主义有了限 制。在消极作用方面,使人对不满的现实,消失了仇恨的情绪和反抗的精神。 这对读者是麻醉剂,使这些人幻想等待,而忘掉积极地用自己力量来变革现实。
  在体裁上,《聊斋》一书可以说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大成。中国古代 的小说,可以分为文言、白话两类。宋以来的话本、章回,属于白话,无须 多谈。专就文言来说,先秦有神话传说,汉人有野史,六朝有志怪,唐宋有 传奇、笔记、杂俎之类。而《聊斋》一书,几乎是无体不备。但基本上,则 是以传奇志怪为主,而附之以笔记杂俎。正如鲁迅先生《小说史略》中所说 的: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 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由于作者基本上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因而里边所写的人物,不少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但我们要了解作者的时代是封建社会,而他的出身又 是地主,因而他所塑造的典型,都是封建社会的典型。即如席方平,乃是孝 子的典型。作者很着重的来写这个人物的特点。他的孝,不同一般人的孝, 乃是具有倔强的精神,富有斗争性,为他父亲报仇雪恨的孝。他父亲因与富 人羊氏有仇,羊氏死后,就贿赂阴司的人,来打他父亲,终于要了他父亲的 命。他因此不食而死,到冥间向城隍控诉。但城隍因受了贿,给他受尽了种种酷刑,用火床烙他,用锯锯他。但他丝毫不为所屈,继续向上申诉,终于 报了仇,雪了恨。篇中写鬼隶送他投生的时候,骂他道:“奸滑贼,频频翻 覆,使人奔波欲死。再犯,当捉入大磨中,细细研之!”他马上睁大了眼睛, 喝叱他们道:“鬼子,胡为者?!我性耐刀锯,不耐挞楚,请反见王,王如 令我自归,亦复何劳相送。”“乃返奔,二鬼惧,温语劝回”。写这个人物 的性格多么生动逼真。其余侠客的典型有田七郎,孝友的典型有张诚、曾于 友,孝妇的典型有珊瑚,悍妇的典型有江城。总之,《聊斋》中的典型人物, 都是封建社会中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其中的正面人物,可以说都是封建阶级 思想意识的体现者。从这里,益发证明了马林科夫同志所讲的“典型问题, 经常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的话,是非常正确的。
  蒲松龄在写人物时,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能掌握人物性格的特点,突 出的给以刻画,而且始终一贯地抓着他这种特点,一点也不放松,所以才能 给读者一个极其生动而又鲜明的印象。像《阿宝》中的孙子楚,自始至终都 在写他性格的迂讷,看来似乎有点傻里傻气,而实际乃是一个严肃、认真、 非常深于情的人,因之终于感动了阿宝,和他结了婚。又如婴宁,写她的娇 憨的性格,特别是写她同她的表哥在花园中的对话,后来竟把他表哥说的“夜 共枕席”的话,都告诉了她的母亲的一段,突出地表现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 女性格来。《聊斋》中对人物的刻画,像这类例子很多,就无须多举了。
  作者在创作上另一特点,就是他的概括能力非常的强。光就叙事来说,典型的例子就是《恒娘》。里边写恒娘教导朱氏,在他丈夫前怎样同二房争 宠,怎样的容身固位。故事从她俩认识起,直到她们分别止,中间叙述故事 的发展,也就是朱氏听从恒娘的指示,逐步实行的过程,仅仅只用千把字, 而关键部分,也才用四百多字,但是非常的生动,非常的具体,一点也不概 念化,这就不能不叹作者概括能力之强了。就因为概括能力强,因之就构成 了这部作品精警简练的风格。
  不过虽然简练,但内容一点也不单调,同时意味也决不淡薄。原因在于作者除表现出故事中的关键性的事件之外,并且非常注意于生活细节的描 述。但这种描述,决不是随便乱写,乃是有目的地借这些细节制造作品中的 必要气氛,突出人物的性格,并增强故事的生动性与真实性。即如《婴宁》 篇的开端: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聘 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 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有女郎携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 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这里边有些细节的描述,完全为下文作引线。即如“生乘兴独遨”“笑容可 掬”一直到“怏怏遂返”这里边有多少动作,多少思想变化。只有这样描述, 下边故事的开展,才觉得有根源,一点也不显着突兀。又如《阿宝》篇:
  “会值清明,俗于是日妇女出游。轻薄少年亦结队随行,恣其月旦。有同社友人强 邀生去,或嘲之曰:'莫欲一观可人否?’生亦知其戏己,然以受女揶揄,故亦思一见其 人,忻然随众物色之。遥见有女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众曰:'此必阿宝也。’趋之, 果宝。审谛之,娟丽无双。少顷,人益稠。女起,遽去。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 生独默然。”
  这借一般地主子弟的轻佻行为,来衬托出孙子楚的诚笃老实。又如《阿绣》篇:
  “海州刘子固,十五岁时至盖省其舅,见杂货肆中一女子,姣丽无双,心爱好之。 潜至其肆,托言买扇。女子便呼其父,父出,刘意沮,故折阅之而退。遥觑其父他往,又 趋之。女将觅父,刘止之曰:'无须,但言其价,我不靳直耳。’女如言,故昂之。刘不 忍争,脱贯迳去。明日复往,又如之。行数武,女追呼曰:'反来!适伪言耳,价奢过当’。 因以半价返之。刘益感其诚,蹈隙辄往,由是日熟。┅┅临行所市物,女以纸代裹完好, 已而以舌舐黏之。刘怀归,不敢复动,恐乱其舌痕。积半月,为仆所窥,隐与舅力要之归。 意惓惓不自得,以所市香帕脂粉等类,密置一箧,无人时,辄阖户自检一过,触类凝思。”
  这一段也有不少细节,但作者抓着它们一丝不漏的加以描述,把这个青年爱 恋杂货店老板的小姐心情,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出来,因之才让读者感到具体、 生动、真实。
  《聊斋》的另一特点,就是想像丰富。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恐怕除《西 游记》而外,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了。从神仙鬼怪到木魅、花妖,从天界到 地狱,从中国到海外,从往古到来今,几乎没有不在他所想像的范围以内。 而且变化突兀,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忽然而天上,忽然而人间。忽然而福贵利 达,妻妾满前,又忽然而穷困潦倒,孑然一身。但不论其如何奇幻,使你总 觉得亲切,有现实味。鲁迅先生说:“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 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中国小说史略》) 最后《聊斋》在表现现实上特别值得我们称述的,乃是讽刺的手法。他 把现实中一般人已经认为是司空见惯毫不足怪的事态,和盘托出,使读者看 过后,不禁憬然于心。即如讽刺书生的自高自大,自鸣得意,而终于碰上了 钉子的,有《仙人岛》。讽刺世人趋炎附势争着当有钱有势的人的干儿子, 干孙子的,有《金和尚》。讽刺世态炎凉,对一个人潦倒的时候给以鄙视和 嘲讽,恨不得一下子把他踩到脚底下。一旦飞黄腾达了,就马上转过来巴结 奉迎,只怕捧不到天上去的有《胡四娘》。讽刺一般达官贵人到处好夸耀势 位的,有《颠道人》。讽刺社会上谄上媚上的风气的,有《夏雪》。现在举例于下:
  “颠道人不知姓名,寓蒙山寺。┅┅会重阳,有邑贵载酒登临,舆盖而往,宴毕过 寺,则道士赤足著破衲,自张黄盖,作警跸声而出,意近玩弄。邑贵惭怒,挥仆辈逐骂之。 道人骂而却走,逐急弃盖,共毁裂之,片片化为鹰隼,四散群飞,众始骇。┅┅”(《颠 道人》)
  “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惶骇,共祷请大王之庙。大王忽附人而言曰:
  '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也。’众悚然,齐呼:'大 老爷!’雪立止。”(《夏雪》)。
  《聊斋》的语言是继承了唐人传奇的传统,用的是古文。但试把它同唐 人传奇比较一下,就会觉得他们中间是不大相同的。唐人传奇,一般说在描 写人情物态,已经达到了曲折尽情的地步,像《任氏传》、《李娃传》、《莺 莺传》之类。但我们觉得文字上还不免有点过于典雅,因而在表现上就受到 了一定的局限。《聊斋》在这方面,似乎较唐人向前跨进了一步,并不立意 去追求典雅。他在语言上有这三种特点:一是引用古人现成的语句,或者略 加改动。用三百篇的如“但梦无吪”(《念秧》),用《左传》的如“坏寝 门而入”(《画皮》),用杜诗句的如“妾身未分明”(《侠女》),用韩 文的如“粉白黛绿者”(《长清僧》),用《西厢》词句的,如“影里情郎,画中爱宠”(《凤仙》)。其次是把口语译成了文言,如:“而女善怒,反 眼若不相识”(《江城》)。实际就是口语中“反脸不认人”一语的译文。 又如“具有口鼻,岂有触香臭而不知者”(《珊瑚》)。也就是口语中“长 有鼻子嘴,难道连香臭都辨不出”的译文。又如“小郎君焚好香也”(《翩 翩》)。又是“烧好香啦”的译文。第三是有些对话,作者为保持它原来的 神情,干脆把口语放了进去,如《辛十四娘》篇:
  “妪理其鬓发,捻其耳环曰:'十四娘!近来闺中作么生?’女低应曰:'闲来只 挑绣。’”
  又如《邵女》篇:
  “忽有贾媪者,以货珠过柴。柴告所愿,赂以重金,曰:'止求一通诚意,其成与 否,所勿责也。万一可图,千金不惜。媪利其有,诺之。登门故与邵妻絮语,睹女惊赞曰:
  '好个美姑姑!假到昭阳院,赵家姊妹,何足数得!’又问:'婿家阿谁?’邵妻答:'尚 未’。媪言:'若个娘子,何愁无王侯作贵客也!’邵妻叹曰:'王侯家,所不敢望。只 要个读书种子,便是佳耳。我家小孽冤,翻覆遴选,十无一当,不解是何意向。’媪曰:
  '夫人勿须烦怨,恁个丽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泽,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云, 于其家茔边望见颜色,愿以千金为聘,此非饿鸱作天鹅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 第一例完全是白话,第二例在对话上基本是白话,只不过把口语中的某些虚 词译成文言罢了。因之能保有原来对话人的意态神情。作者是熟悉群众语言, 而且是最善于运用群众语言从事创作的作家,试一读他所写的各种俗曲,就 知道了。在这里,说明了作者在创作上的矛盾。就是他写这些短篇是传奇体, 而不是话本体,所以不能不用文言。但内容是现实社会的人物事态,为了更 真实地传述人物的神情,表现人物的身分和个性,就不能不设法保持人物口 语的自然。但是为文体所限,又不能用白话。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于是就冲 破了传统的古文的樊篱,把口语稍加文饰,放置篇中,因而就不像唐人传奇 那样典雅。这虽为过去人所诟病,但在今天看来,正说明了作者的大胆与创 造,使中国古文在叙事言情上,向前更发展了一步。作为文言文的传奇小说, 竟能够风行数百年,为广大读者所爱好,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当然蒲松龄没 有用口语来写这些短篇,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否则,他的成就与贡献当不止于此。
  最后谈一谈《聊斋》在写作上的渊源和影响,就渊源而论,它在内容、 结构、以及语言都直接继承了唐宋人的传奇,但同时受有《左》、《国》、《史记》韩柳文的影响也很大。就传奇说,蒲松龄大抵本着唐宋人的写作精神,而又加以发展。即如狐狸幻化,而且品质过人,沈既济的《任氏传》, 实开其端。《聊斋》因之,加以推广,不只写狐,进一步写木魅花妖的幻化, 在品质上也往往有过人之处。此外又如仿沈既济的《枕中记》,而作《续黄 粱》;仿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而作《莲花公主》;仿白行简《三梦记》, 而作《凤阳士人》;仿李朝威的《柳毅传》,而作《织成》。至于《左》、《国》、《史记》,本是中国记叙文的典范之作,汉以后的散文作家,很少 不受它们影响的,特别是《史记》的影响更大。《聊斋》中叙述鬼怪,受《左 传》影响非常显明,至于传述人物特别是侠客义士,又多仿《史记》。至每 篇末缀以“异氏史曰”云云,写出个人对这篇人物故事的看法和态度,而予 以赞扬或抨击,这又是本于《左传》的“君子曰”与《史记》“太史公曰” 的笔法。至于民间文学的传统,《聊斋》也一样的是加以继承了的。它之受 过去平话和章回小说的影响,我们姑且不说,单就里边四百多篇的故事而论,就有不少是流行于民间的神话、历史传说和人情故事。作者收罗了这些东西, 进行了加工,因而才那样的丰富多采。所以《聊斋》可以说是民间创作,与 文人创作集中会合后的产物。当然作者并不是纯客观地复述这些故事,乃是 有意地借这些故事来宣泄个人对现实不满的抑郁不平之气,当然有些也代表 了当时广大人民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批判现实的精神,实继承了中国古典文 学(从文人创作到民间创作)的优良传统,而加以发扬了的。就其思想与艺 术而论,比诸唐宋人传奇,而不愧为“出蓝”之作!
  再就影响来说,聊斋流行后,直接模仿它的,有沈凤起的《谐铎》和邦 额的《夜谭随录》,以及王韬的《淞隐漫录》。但每况愈下,不像《聊斋》 能为多数读者所喜爱了。另外一些著名的章回小说,也都多少受有它的影响, 即如《红楼梦》写儿女之情的地方是比较多的,在这方面《聊斋》也很擅长。 因而《红楼梦》中某些描写,很显然的可以看出是脱胎于此书。即如六十四 回贾琏向尤二姐挑情的一段,和《聊斋》中《王桂庵》篇写桂庵与舟中女子 挑情一段极其相似。(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 510 页)另外第十二回写道 人给贾瑞一个风月宝鉴一段,和《聊斋·凤仙》篇写凤仙给她丈夫一面镜子 一段又极近似。这并不是说《红楼梦》抄袭了《聊斋》,而是说明古代的大 作家如何向前人学习,而加以发展变化。至于《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镜 花缘》中对海外各种国度的想像,不成问题,都受有《聊斋》的启发。特别 是清末林琴南,更是学习了《聊斋》的写法,用文言文翻译了百部以上的外 国小说,所以就中国小说的发展来看,《聊斋》实起着一定的承先启后作用。
  (四) 根据以上所述,聊斋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就是几百年来它之所以能为广大的读者所爱好的原因,主要的有三点。
  (1)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尽管内容写了不少的神怪鬼狐,但他们多 具人情,和易可亲。古人说过:“画鬼易,画犬马难”。但能把鬼怪完全人 化,使读者看来不觉其为鬼怪,这是不容易的。必须作者熟悉生活、熟悉人 情物态,才能达到这个地步。蒲松龄只不过通过鬼怪来反映现实生活,因而 使读者感觉到真实。(2)作者反映现实,不是客观的描写而是有所爱憎于其 间的。它揭发了现实中的丑恶,同时也歌颂了现实中的光明。他抨击了一些 人,同时表扬了一些人。他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取人生。但他对他所不满、 所痛恶的,则以喜笑怒骂、冷嘲热讽的语气出之。就当时的社会来说,他的 爱憎还是接近广大人民的爱憎的。他的话,好像是大家想说而没说出,或者 已经说出,而没写出的话,因而使读者有着同感。(3)作品中对于我们民族 独特的风俗习惯以及生活趣味、宗教信仰的描写,非常广泛而细致。譬如里 边写清明节妇女的出游、端午节龙舟的竞赛、重阳节的载酒登高,以及招魂 跳神的风习,虽然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但在今天看来仍觉得很亲切。
  当然,《聊斋》的缺点也是很多的,前边虽然已提到一些,但并不全面。 但是在我国 17 世纪就已出现了这样天才的短篇小说家,比诸法国的莫泊桑, 和俄国的契诃夫,要早两个世纪。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还是值得引以自豪的。

  (原载《新建设》1954 年第 11 期)

(0)

相关推荐

  • 中国文学史:第一章 《聊斋志异》

    第八编 清代文学 概 说 公元1644年至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时期. 清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政权,它实际上与明朝并存了一段时间,当时的势力范围只不过是在山海关以北地区 ...

  • 《聊斋志异》

    文/肖旭 先讲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出身于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蒲松龄在童年时代经历了动乱和饥荒,十九岁时参加科举中秀才,但以后屡试不中,长期在家乡教书.秀才 ...

  •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坎坷科举之路。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坎坷科举之路。

  • 诗人样本||施宏:访秋(组诗)

    <当代一线诗人样本>微刊与苏州日报社主办.全国发行的城市门户杂志<现代苏州>(半月刊)合作,杂志特辟栏目,每期刊载微刊选送的四位作家诗作."一线诗人"登临现 ...

  • 看图识唐诗(430)李商隐·访秋

            李商隐·访秋(此诗写于在桂林郑亚幕府初期) 酒薄吹还醒,喝了味薄的酒被风一吹就清醒, 楼危望已穷.以为高楼远望稍解乡愁已落空. 江皋当落日,能够看见落日的馀晖投射到江岸, 帆席见归风. ...

  • 静赏流云:七絕·山中访秋

    七絕·山中访秋 作者:静赏流云 浅浅岚烟澹澹风, 秋光邀我入山中. 悠然鸟径撩诗兴, 枫树新添数叶红. 静赏流云往期佳作精选: (以下链接可以点开阅读哦) 静赏流云:端午节怀屈子 静赏流云:七絕·暮过 ...

  • 酸枣小孩 | 访秋柳园记

    访秋柳园记 酸枣小孩   丁酉年初冬某日,忽起意访秋柳园. 秋柳园在秋柳园街上. 秋柳园街得名于"秋柳园",秋柳园得名于"秋柳诗社",秋柳诗社得名于" ...

  • 看图识唐诗(1032)李商隐·访秋

    李商隐·访秋 酒薄吹还醒,喝了味薄的酒被风一吹就清醒, 楼危望已穷.以为高楼远望稍解乡愁已落空. 江皋当落日,能够看得见落日馀晖投射到江岸, 帆席见归风.从船上挂帆还可看到吹回家的风. 烟带龙潭白,映 ...

  • 张俊英:南山访秋

    南 山 访 秋 张俊英 今秋的雨水格外多,这半个月几乎没有好天气.今天意外放晴,看着蓝天白云和明媚的秋阳,我重新规划了家务事,准备上山看看秋色. 下午三点多,准备好相机,来不及邀请同伴,我独自上了南山 ...

  • 【大家古韵】【五律】 丙申冬访秋浦小圩渔庄

    五律.丙申冬访秋浦小圩渔庄 [五律] 丙申冬访秋浦小圩渔庄 作者  柯芳美 山路接天外, 光华水陌间. 墙头生雅趣, 野棹没尘烟. 风动波开阔, 人欢雀逸翩. 鱼钩不在手, 我钓一身闲. (中华新韵) ...

  •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与艺术

    关于人才的选拔.培养.爱护.使用.积聚问题,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应该说关于选用人才方面的内容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q ...

  • 陈子庄的艺术思想:艺术是创造, 是无中生有!

    艺术究竟是什么? 陈滞东先生曾在<石壶论画语要>中,解读陈子庄的艺术思想 ▲陈子庄晚号石壶,一生坎坷,生前寂寞,去世多年后被人们"重新发现",称为"中国的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