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熵增的理解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是头条APP中推送的,关于人的意识与病毒意识的描述。其中最近最为困惑的就是人是如何进化到拥有意识的。文章以病毒的意识作为当下热点为切入点,提出病毒是人类漫长进化的缩微版。提到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宇宙大爆炸以来,熵增的几个概念。其中第一就是能量从高温到低温自发转移;(保温杯的作用是减缓了能量的转移,通过密闭隔离和热传导阻隔减缓这个进程)。第二是结构的自发状态,结构随着熵增定律不断变得复杂(进化),而稳定更复杂的结构需要更多的能量,这时,为了让结构保持稳定(反熵增)而产生一种获取更多能量的机制或力量,或者抑制能量的衰减的力量就是如何从外界获取更多的能量(生存),(而信息有可能是为了记录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遗传到后代的载体);第三是有序状态的概率是最小概率,大部分状态是无序的,系统总是自发的向更无序的方向发展。而人为或外力的干预使之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这个热力学第二定理是证实的话,可以解释目前的所有现象。所有的生命体,为了存活和繁衍,通过基因这个记忆信息的载体内嵌了很多意识,这些潜意识在上亿年的进化后,深深的刻在我们的意识中。
同时,在意识主体的发展方面,眼、耳、口、鼻、舌等器官的进化,也是为了让生命体存活和繁衍为目的的,所以,我们目前能够感受到的,仅仅是为了生存和繁衍所必要的外部世界,真实的世界我们会自动忽略。
为了保持结构体衰减所必须的能量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状态,从而进化出节省能量的模式,只需要少量的能量即可维持稳定,那么就不要过度的去进化。而资本主要的增长和个人私欲的膨胀只能带来短期内的繁荣,这种繁荣终将不能持续。
在有了通过声音和视觉等感受世界的窗口后,人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方便,产生了文字和语言,这些模式化结构化的东西就成为了后来所有宗教、伦理、人文、文化等发展的基础。
人在进化到现在这种阶段,从出生开始,就开始接受已经现成的成果,包括语言,文字,周围的环境等,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在现代人的大脑里形成了很多逻辑的模式。一旦外界有相关的信息输入到大脑,一方面通过在大脑里既定的模式进行反馈,同时,潜意识中关于生存和繁衍的意识也会在不经过逻辑判断而自动启动。当外界的输入和自己的既定模式不符合,便会产生焦虑和不安,而这种焦虑和不安会促使自己去做出反馈以便调试到与自己认知一致的状态,这种焦虑不安,就像是为了让结构保持稳定而产生的一种力量。
相对于其他物种、物质世界,人是高度有序化的概率是最小的,但由于人群聚集在一起后产生了天然的错觉,人为的按照标准进行了等级的划分,实际上仅仅靠的是后天逻辑进行的判断,而这个判断标准的形成本身也仅仅是靠少数人形成的理论,是少数人通过思考这个所谓“外力”而形成的一套标准,而非标准的是大多数,也就是说理论的理想是很少人能够实现的,实现的估计仅仅是那几个制定理论标准的人。大部分的人不能实现是大概率事件;痛苦的产生也是因为人如果没有达到一个所谓的标准而形成的,所以痛苦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坏事总是会发生,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的话。如果人为去干预其实需要能量的注入,也就是需要大量能量的需求。
上个世纪40年代,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到:熵增过程也必然体现在生命体系之中。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库,生命的代谢过程建立在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上。从某种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减的能力。在人体的生命化学活动中,自发和非自发过程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因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体不断地由有序走回无序,最终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
也许,智慧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改变宇宙必然消亡的命运!
如何应对熵增(越来越混乱)的规律:
一、主动做功:利用冥想、打坐等清空干扰,对信息进行梳理,形成有序;
二、开放系统:保持和外界的交流,保持内省思考,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和平衡态。坚持不断(非线性)
三、智能化: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找出现实世界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优化做功的流程,让人能够释放出来创造更大规模的模式或者故事,从而促进全球的协作,共同对抗熵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