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奇案:婆婆上吊自杀,漂亮媳妇甘心含冤而死,张知县巧破奇案
案子发生在清朝咸丰七年,也就是1857年。时值初秋,湖北东湖县县衙接到报案,报案的人是当地的保长。据他说,他们村里出了一个凶恶的媳妇儿,她虐待了婆婆。婆婆不堪忍受,便悬梁自尽了。请知县大人将恶媳妇儿绳之以法,为婆婆申冤报仇。
或许你会感到奇怪,按理说这是家事,应该由她的家人报案才对,保长为什么要来报案?原来清朝法律有规定,凡是涉及命案,当事人和保长都必须上报,只要敢隐瞒,都会承担罪责。不光是要上报,还不得超过两天,超过了就重罚。
知县一听,这还了得,当即升堂审理。在古时候,一般是不允许女子上堂的,但是命案和奸情必须上堂。李氏被认定为恶人,保长就叫人把她五花大绑,押到衙门,听候发落。
李氏已经到了,知县就将她打量一番。这李氏应该不满20岁,她面目清秀,身材娇小,尽显柔弱,表情看起来也楚楚可怜。像这样一个人,你要说她是美女,那她当之无愧;你要说她是恶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像。既然保长和邻居都这么说,或许这里面有其他原因。
知县大人开门见山,他问李氏:“听说你虐待了婆婆,将她逼死,有这回事儿吗?你是怎么虐待、逼迫她的?”李氏一句话都不说,只是不停地哭泣。知县又说道:“身为晚辈,逼死长辈,这是要杀头的。你难道不怕吗?为什么不回答呢?你说出来,如果能证明你婆婆并非善类,你是可以减罪的。”
听了知县的话,李氏只是抬头望了他一眼,然后低头保持沉默。她不做任何解释,但是也不认罪伏法。知县心想道,好吧,机会已经给你了。既然你不说,那就按照证人的证词,将你认定为有罪。知县将李氏判为斩立决,然后行文报上级批准。
本来这个案子到此,应该结束了。谁知,知县升官调走了,朝廷又安排了新的知县来接替他的工作。新来的知县姓张,按规定他要对旧案进行查看,就看到了此案的卷宗。他提审了李氏,李氏的表情宁静而安详,她长得很美,透出一种柔弱与娇羞。从她的面容来看,显得谦卑而善良。张知县心下疑惑,她会是一个泼妇?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真的能逼死婆婆?恐怕事情没这么简单。
张知县温和地对李氏说道:“你别怕,有什么冤情就说出来,本官一定为你做主。”李氏还是保持沉默,她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张知县又说道:“你还是实话实说吧,如果一直不说话,谁也救不了你,你就死定了。”
张知县语气真诚而善意,李氏深受感染,就开口说道:“反正如今我恶名在身,无颜再生于天地之间。如果可以,我希望立即死去。大人是好人,这事儿您就别查了。”
张知县为官多年,办案无数,也颇有经验,他知道李氏在故意隐瞒什么。她不是恶人,也没有行凶,那她为什么甘心背负骂名,慷慨赴死呢?虽然明知道李氏冤屈,但她什么也不说,张知县也没辙。没办法,只能先把她关进大牢。这张知县也比较执着,李氏越不说,他就越想知道。为了救李氏一命,他竟然茶不思饭不想。他一定要想出办法,撬开李氏的嘴。
张知县手下有一名衙役,这个衙役不出名,但是他的老婆很出名。她可是当地响当当的悍妇,人送外号“河东狮吼”。这名女子不光打骂丈夫,还经常把邻居骂得狗血淋头。她可是威名赫赫,在这一带无人敢惹。张知县听说了这个人,他喜出望外,觉得“河东狮吼”或许能让李氏说出实话。
张知县就故意找“河东狮吼”老公的茬儿,他安排他去外地办事,说要过几天才能回来,让他先回家收东西准备启程。衙役接到命令,就急急忙忙回家去了。他收好了东西,马不停蹄地回来向张知县复命。岂料,张知县大怒:“你就回去收个东西,怎么这么慢?本官已经等候多时,你该当何罪?”
衙役解释说:“大人,我接到你的命令,就马上去办了。这来回也有一段路程,为了尽快回来,我都是用跑的,这会儿还累得很!哪敢让大人久等。”
张知县说道:“明明就是你故意拖延,还敢狡辩!要是影响了办案,你担得起责任吗?你说错不在你,那一定是错在你老婆。她舍不得你离开,想和你多待一会儿,所以你才姗姗来迟。现在案子已经耽误了,本官一定要追究她的责任。”
张知县让手下去把“河东狮吼”抓来,没过多久,人就带到了。他什么都不问,让衙役将“河东狮吼”按倒就打。打了100鞭子,她背后的衣服都被染红了。这时候,张知县就让人把她关起来,并且特别嘱咐,要把她关到李氏那间牢房。
“河东狮吼”是出名的悍妇,受了这种冤屈,岂能甘休。关进大牢后,她就不停地骂张知县,她用尽了所有能骂人的词语,将张知县的列祖列宗问候个遍。只有吃饭的时候不骂,那是因为腾不出嘴巴。除此之外,一天到晚都不消停,连睡梦中都在骂张知县。李氏和她关在一起,倍受折磨,吵得她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三天之后,李氏终于不堪忍受,她就对河东狮吼说道:“大姐,你别吵了,这普天之下的冤枉,难道还少吗?难道你还比窦娥更冤吗?窦娥这么大的冤屈,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平反,你挨几下打又算什么?”
“河东狮吼”说道:“小妹妹,窦娥是多久以前的事?她太懦弱了,只能够忍气吞声。老娘我可不是这样的人,这狗官不分青红皂白将我毒打,老娘不把他骂死,绝不罢休。”
李氏说道:“大姐,算了吧,你这么成天骂他,人家听不见,也不见得会少根毫毛,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安静一下,养养精神。”
“河东狮吼”回答说:“小妹妹,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你遇到我这样的冤枉,恐怕你也忍不了。正因为你没有冤情,所以你才能够沉得住气。”
李氏说道:“大姐,话不是这么说的。我的冤情比你大多了,你只不过受了点皮肉之苦,在这待几天就能释放。我就不一样了,现在要顶着骂名去死。这么大的冤情,我都可以忍受。你就这点小事儿,还昼夜叫骂不止。你消停一会儿吧,让我安安静静地走。”
张知县等的就是她这些话,自从把“河东狮吼”关进大牢,他就安排人手密切监视这两人,特别是她们谈话的内容。狱卒听到这些话,立即报告张知县。张知县听了大喜,案子终于有了突破。
次日,张知县就提审了李氏和“河东狮吼”。这两人来到公堂,张知县就说出了她们谈话的内容。李氏没想到,在她们谈话时,竟然隔墙有耳。看来这一切都是天意,既然张知县都知道了,这事儿也就瞒不了了,还是告诉他吧。想明白之后,李氏就说出了实情。
她嫁到婆家已经三年了,为了养家糊口,丈夫常年在外面做生意,他有时三五个月回家,有时一年半载回家。虽然结婚几年,但夫妻俩还没有生孩子。丈夫在外地,李氏和婆婆在家相互依靠。
丈夫的父亲死得早,婆婆已经多年守寡。李氏觉得,她独自将丈夫带大,实属不易,所以对婆婆非常孝顺。婆婆年纪不大,刚四十出头,本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也没问题。李氏生怕累到她,就揽下了家里所有的活儿。李氏这么勤快,婆婆也过意不去,经常抢着干活。她们俩人的关系非常好,按理说应该不会出问题。
这天早上,李氏做好了早饭,她像往常一样给婆婆送过去。她们俩关系本来就很好,也就不存在什么防备之类的。李氏将早餐送到婆婆那里,见房门半开,她手上拿着东西不方便敲门,就用肩膀把门顶开,直接进去了。眼前的一幕,把她惊呆了。婆婆的帐子关着,床前放着两双鞋,男女各一双。
李氏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婆婆常年守寡,感情是耐不住寂寞,就与其他男子私通。李氏羞得满脸通红,她将早餐放在柜子上,然后转身轻轻离去,临走之时还把门给关上了。她的心跳得厉害,她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处理,就走出家门暂时回避。
婆婆知道这事儿被儿媳妇看到了,她后悔不迭,都怪自己一时大意没有关门。媳妇儿离开之后,她从床上下来,看到柜子上的早餐。羞愧难当的婆婆让男子先走,此时她无地自容,感觉自己把脸都丢光了,以后怎么面对媳妇呢?婆婆想不开,竟然悬梁自尽了。
本来这事儿也不大,如果被人举报,顶多也就打80大板。但是清朝法律还有条规定,要认定奸情,必须是捉奸在床。现在她没有被抓到现行,也没人去举报,那就不会被追究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她选择自尽,就与他人无关。
到中午的时候,李氏就回来了,婆婆还不见踪影,难不成她还在……?她非常感叹,这俩人也太能干了吧。但是她还有些不放心,就到婆婆门前探望,没想到婆婆已经自杀了。李氏放声大哭,邻居们听到哭声,就把保长喊来。
保长问李氏,婆婆为什么自杀?李氏羞于启齿,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保长就断定,一定是李氏虐待婆婆,导致她不堪忍受而选择自杀。所以,他就让村民将李氏绑起来,押送衙门问罪。李氏呢,一方面不好开口,另一方面也顾及婆婆的名声。所以,她宁愿含冤赴死,也不想做任何辩解。
案子已经查明,张知县立即发文给上司,为李氏洗清了冤屈。“河东狮吼”被无端责打,张知县赔给她一些钱,然后再安慰她一番,这事儿就算结了。
在这个案子中,张知县能够破案,全靠他的聪明才智。但他故意找茬,将手下的老婆无故责打,似乎也有不妥之处。不过,最后赔了钱,也曾给“河东狮吼”赔礼致歉,总体来说,也没有太大的问题。通过这个案子,张知县传遍了官场,大家都认为他是能人。最后,这件事被湖北巡抚胡林翼听到了。这就意味着,张知县的人生可能会有新的机遇。
这胡林翼是什么人呢?他在道光十六年考中进士,时为湘军首领之一。这个人的生活奢侈成风,同时也相当嗜杀,但是他也很喜欢人才。他先后向朝廷举荐过曾国藩、左宗棠,这两位后来都成了一代名臣,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当胡林翼听说了张知县的事迹,就准备向朝廷举荐他。可是,张知县命不好,他竟然得病死了。但是,这个故事已经传遍了朝野,官员们纷纷给他点赞。向朝廷举荐能人是有功的,胡林翼并不想错过立功的机会。他把这事儿,安在了新任知县张建基头上,并且将他举荐给朝廷。
有了巡抚的举荐,张建基名气大涨,官运也非常好。在地方上熬了几年,朝廷就把他提拔为湖北布政使。但是这位张知县命运也不好,他也病死了。如果他不死,应该也能做到总督或者巡抚。
没有办案的人红起来,而真正办案的人,却籍籍无名。通过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晚清的时候,公平这个词语的概念已经比较模糊。那时政治十分复杂,官员们极为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国家。从这些原因分析,清朝由鼎盛走向衰亡,也有其深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