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际相处第一个热词:边界感
不管生活里还是职场中,不管亲情友情爱情,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分寸感”薄弱的人,这种随意跨越个人边界的“冒犯”会让人不舒服。
大多数时候,陌生人寒暄几句点到为止即可,多余的客套话真大可不必。就像煮米饭一样,太粘沾嘴不好擦,不粘吃起来生硬咯牙,大多数时候,我们追求的是粘度适中恰如其分的关系状态。
可是,我们好像又很矛盾,究竟想要的是温暖的冒犯,还是冷漠的界限?
身处大城市,人与人总有一种忽远忽近的边界感。每天步履匆匆,仰头尽是高楼大厦,低头则见车水马龙,我们打个照面飞速擦肩而过。比起套近乎式的假性亲密,我们更害怕逗留,更渴望保持一个个人空间完全不被侵犯的安全距离。
我们像只惊弓之鸟,小心翼翼地开启朋友圈分组,屏蔽掉同事、家人、不熟的朋友,不想被越界,不想因某一条动态惹来麻烦,更不想被人麻烦。
久而久之,大家界限分明,互不干涉,彼此心照不宣,人生只剩下三件事可言: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然而,在大城市逐渐活成一座孤岛的我们,偶尔也会来回思考:界限感是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了?
回想农村小镇里的人情味,邻里之间常年大门敞开,互相赠送分享食物。出门碰到人,不管是谁都会停下来跟你唠上几句。就连你在公厕里蹲坑,聊天依然畅通无阻,“吃饭了没”“都是自己人,晚上去你家喝酒啊”“最近生意赚了多少钱”“你家闺女这年纪再不结婚我都替你发愁了”......
这是一种冒犯吗?
是,也不是。彼时我们对边界尚不敏感,似乎被冒犯,起码也是一种善意的温暖。相比大城市人情淡薄,难得糊涂亦不失为可贵的活法。
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曾在《十三邀》节目中提到一个叫“附近的消失”概念。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让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在手机一键实现,另一方面发达和便利也带来了弊病,人们对附近的需求减弱,城市生活由此滋生出某种封闭性和边界感,友邻之间几乎零社交,信任更无从谈起。如项飙所说:
“我们读书的时候有一种自信,能够在'附近'构造出一种爱的关系。与志同道合的陌生人,在一个单位也好,哪怕在公共汽车上相遇也好,都有自信去构造。但现在我们好像丧失了这种自信,不再觉得能够构造出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所以就越来越拿超社会的生物关系作为意义的基础。”
随着个人意识强烈觉醒,我们对个人空间给与容纳和尊重,这才有了心理和生理层面的界限感,谓之成熟的标志。
成长的代价莫过于此,只当夜深人静之时,望着海市蜃楼不免发出灵魂叩问:我们得到了些什么,又失去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