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第一部 医史篇 第02集 赫赫始祖(上)

​《黄帝内经》第一部 医史篇

第02集 赫赫始祖(上)

走进我们的祖先,走入一个既遥远又亲切的空间。我们心里非常清楚,祖先的血脉穿越了漫长的历史,那是我们的心脏得以跳动的力量之源。

黄帝,即轩辕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有学者认为黄帝姓公孙不可信,但名轩辕却是有据可查。《国语·周语》载:“星在天鼋,与日月之位,皆在北维。”又说:“我姬氏出自天鼋。”“天鼋”又作“玄鼋”,即“轩辕”。黄帝之称,则是在统一各部落建立中央政权,成为联盟集团的领袖之后。黄帝出生于甘肃清水县轩辕谷。轩辕谷又名三皇沟。古籍《水经》记载:黄帝“生于上邽轩辕谷”。“邽县”即清水县。邽县之名在秦始皇之前便有了。

黄帝诞生之事,在康熙版的清水县志里也有记载。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说到:“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清水。”这是仰韶文化时期半地穴式住房的复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写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于是少年黄帝的身影便在这片土地上渐渐清晰起来。

大地湾。地面上矗立着两所复原的上古时代半地穴式茅草房屋。

“这就是那个……”

“对,这就是轩辕出生的地方,老百姓都叫它'轩辕坑’。”甘肃省清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秀保说,“这里叫'轩辕坑’,据说是轩辕出生的地方。那就是那个古老的半地穴式房屋。”

(《黄帝内经》摄制组人员由孙秀保副部长和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带领和陪同下进入了一个复原的上古人类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倾听着研究人员对室内情景的讲解)

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国富:“这有个火筒管。这'人’是从博物馆里搬出来的。这就是'大地湾母亲’,表示她提了一瓶水。因为这瓶子是仰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凡是仰韶文化都有尖底瓶,表示提了一瓶水。拿了一块兽肉,到火塘里去做。她的女儿呢,跪得远远地,在吹火。她的小儿子呢,抱着柴火,添柴火。这就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小家族的生活状况。”

有学者认为,黄帝时代大约与仰韶文化时期相当。甚至有学者考证,仰韶文化彩陶中的云纹、蛙纹、龟纹就是黄帝部落的图腾标志。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彭林教授说:“我们中国从上到下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国的文明是从黄帝开始的。那么这个事情呢,在文献上是有明确记载的。”

“那就是说最早的时候,黄帝的部落就在这一带活动。”

“对。”甘肃省清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秀保说,“是这样的。”

“后来就慢慢地迁徙了。”

“对。”甘肃省清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秀保说,“据史料记载是这样的。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以及所有知道的人都这么说。”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

关于炎帝,古代文献记载较为复杂。有学者认为,炎帝分作连山氏和列(烈)山氏两个大系列,前者可称炎帝氏,后者可称神农氏。列山氏第七代领袖名叫榆罔,即人们所敬仰的炎帝神农。炎帝时代也与仰韶文化相当。仰韶文化彩陶中的日、火、鸟纹等,均属炎帝的标志。

陕西宝鸡常羊山炎帝陵

湖北陆州神农架,湖北陆州炎帝神农故里

湖北神农架和炎帝故里、湖南炎帝陵等,即由西往东至南一线,留下了炎帝的大量传说。探寻炎帝神农,是我们拍摄的重点之一,所以首先需要找到他的出生地。

河南伊川县大莘店龙头沟

据说,这里有个十分明显的标志,即一条高9米多的天然巨龙,我们一进沟便能够看见它。没想到,沟上沟下寻觅了两三个小时,我们精疲力竭。

“它在哪儿?”

突然,一条高9.5米,长70多米的天然巨龙飞腾在我们面前!荒草、灌木几乎掩盖了它的面容,我们差一点与它失之交臂。龙头沟全长九华里,是一条黄土大沟。奇特的是这条巨龙却是石头的!它高高镶嵌在黄土沟壁之上。

“我看那底下有条小河流。那水是流向什么地方的?”

甘肃省清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秀保说:“这条河是从这个地方流向渭河。”

“流向渭河?”

“嗯。”

“等于是按照黄帝后来迁徙的路线一直发展过去的?”

“对,对。”

我们由北京出发,经河北、山西、陕西,到达甘肃。这正好是黄帝部落迁徙时所穿越的省份。这样,我们便亲身感受了一次祖先那博大的心志和坚忍。

(用动画绘出黄帝族向东迁徙的路线:从甘肃清水县出发,沿洛水、渭水、黄河、太行山脉,最后抵达河北桑干河)

黄帝族顺洛水、渭水及黄河北岸,沿中条山、太行山脉,直到今天的北京附近。炎帝族则顺渭水、黄河一直向东,发展到今天的豫南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之地。接下来,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两场战争:这就是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关于这两场战争的说法不一,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两场战争的意义。

“这都是夯土层。这里面还夹了很多石器什么的?还夹在里面,夯层里面,这边看的不多,那边看的很多。各个时代的陶片我们都发现过。”

河北涿鹿县黄帝城遗址

时值开春季节,其后还没有转暖。黄帝城沉默地挺立在寒风之中。考古学家们曾在这里试掘,发现城内外最下层属仰韶文化层。试掘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的确是6000年前的王称帝都。我们看到,城内的地上堆积着大量的陶器碎片:从仰韶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都有,时间跨度极长。

“有花纹的,像这个,这都比较晚了吧?”

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太极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大有说:“这也是绳纹。”

“你在书里写的云篆,它是从这儿转,一个一个。”

王大有研究员说:“这个古代把它叫做太极印。”

寒风越刮越猛,黄帝城显得更加苍凉。一棵野枣在寒风中摇曳,颤抖。我们登上南城墙,眼前,一个村庄寂寞的横卧在城外,像在沉思,耳边只有风声。

王大有研究员讲解道:“因为神农氏榆罔请黄帝来帮忙,打炎帝的第九代夸父和蚩尤的联军。但是初期,黄帝屡战屡败,蚩尤他们就一直北上。本来这个地方是蚩尤的领地。最早这个地方叫洋河,叫洋水。桑干河的支流在洋水。蚩尤生于洋水,指的就是这里。蚩尤是从河北省,从北京地区这么迁过来,所以他首先从我们所说的君都山,永定河,灵山翻越过来以后,到了这个延庆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所以他们比较靠东一点。黄帝呢,他是从西边过来,从桑干河进来。他是靠在我们现在这个位置还要往西大约是在三十公里以外的涿鹿盆地那个位置上。那么呢,榆罔请他来,黄帝他必然由西往他这边攻。黄帝到了这个地方后,因为跟蚩尤决战。因为他已经是到了这个地方来,他们来在这之前,本来已经是休战了好几年啦。曾经有个谈判,就是以桑干河为界。这个原因呢,就是蚩尤叫兵主嘛。古代的兵主,是他已经发明了金兵器了,所以黄帝打不过他。”

江苏无锡锡山区蚩尤亭

公正地说,蚩尤并不是古籍所记载的作乱者,他同样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沿蚩尤兵败后南迁的路线,可以发现蚩尤大量的遗迹。祖先蚩尤的形象永存于世。

据专家介绍,当年的蚩尤寨就在这个村后的山上,至今保存完好。

“你知道蚩尤吗?”摄制组人员问一位当地的村民。

当地村民:“不知道。”

“不知道?!”摄制组人员说,“这个寨子,你身后的那个寨子,你知道叫什么寨子吗?”

村民:“山上那个城,有个北寨、中寨、南寨。”

“那是当年谁的寨子呀?”

“那说不上来。”

“说不上来啊。”摄制组人员继续问道,“就是后面那个寨子,叫什么寨子?”

“蚩尤寨。”

“蚩尤寨呵。这个寨子的故事老人们讲过没有?”

“咱没见过,没听说过。”

“说啥也有个历史啦。”

一棵古松格外地与众不同,树皮极其光滑,如黄铜浇铸一般。在蚩尤泉旁还有一棵老树,其根部上方自然生长一个牛头的形状。与传说中牛兽人面的蚩尤十分相似。穿过塘王村,村后便是蚩尤寨。几千年前的战火硝烟,刹那间猛然朝我们涌来。

登上蚩尤寨,可以遥望黄帝城。但那概念两军对峙的情景几乎历历在目。古籍《太平御览》记载:“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兄弟八十一人,也就是八十一个部落的酋长,个个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最要紧的是蚩尤集团已经使用铜铸的兵器了。

〔涿鹿之战古战场〕

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联军,首先与炎帝神农发生了冲突。由于实力不及蚩尤,神农只得退避涿鹿,得到黄帝的援助。接着,黄帝统率众多部落,在涿鹿这片广阔的原野上,与蚩尤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

(交战,厮杀声和烈火的场景)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并且极富戏剧性,我们可以从《山海经》、《列子》、《史记》等古籍中见到一些端倪(在《山海经》、《史记》、《路史》、《列子》、《淮南子》、《太平御览》、《皇览》、《通典》中都有记载)。

王大有研究员说:“就是采取一个咱们和平谈判,就是拟定一个协议,以桑干河为界。黄帝这边就在桑干河的北边,蚩尤在桑干河的南边。”

这场战争大约持续了很长时间。古籍记载,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黄帝只得暂时退至太山,三天三夜,太山被烟雾笼罩。黄帝苦苦思索战胜蚩尤的方法,却一无所获。这时,一位人首鸟身的女神由天而降。对于这位女神,我们可以作另外一种理解,就是说,我们不把她看作人首鸟身的怪物,而把她看作是打扮成鸟形的巫师。这位女神就是玄女。玄女当即将战法传授给黄帝。黄帝得到战法后,茅塞顿开,立即率部投入战斗。

王大有研究员继续说道:“就是到了这个地方以后呢,他们就把这里作为前敌指挥部。(这里本来)这一片地是一个高台平地。古代有一个特点:他选择这个地方一定要周围便于排水,山洪来了之后,不至于被淹。那么高台平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这就像一个天然的沟涧一样。那么挖了护城河,(那么)是吧,所以这个地方就叫'轩辕丘’。《山海经》记载,轩辕丘又叫'轩辕台’。蚩尤呢,就在那个地方,运用夏天的大雾来进攻这个地方。所以当时黄帝也没有什么办法。后来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那个地方,有一个轩辕黄帝的定车台,刚才咱们看到的那个地方,有个黄帝的族徽,他那个乌龟,头是冲着西北的。当时因为黄帝是从西北方向来的,就是说从甘肃那个地方来,古代叫昆仑山,所以叫头对天山,尾向东南,四足定四方。那么他把那个旗帜立在车台地那个地方,然后呢,用这个来校正方向。那么炎帝呢,蚩尤联军他是从沟壑里这么偷袭上来的,他在大雾的掩盖下,那么黄帝有这个以后,就可以辨别方向了。”

黄帝渡过桑干河,与蚩尤决战,终于战胜了蚩尤的九黎集团。有学者考证,这场战争结束后,黄帝与各部落的首领,在涿鹿县的釜山开了一个联盟大会。称“釜山合符”。

(河北涿鹿县尧子头村釜山)

我们循着这种思路,攀上了釜山。这是个阴天,但风并不猛烈。云层浓重,低低地垂压着群山。突然,云层中射出一道光芒,直射釜山不过几十平方米的山顶,照亮了会盟石。

(会盟石)

王大有研究员接着又说:“这个黄帝在战胜蚩尤、夸父以后,在这里——这个地方叫'釜山’,就是当年黄帝釜山会盟的地方。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会盟石’。所谓的会盟,就是统一政令,统一指挥。实际上就是初步建立政权的一个标志吧。当年这里叫作'合符釜山’。为什么叫'合符釜山’呢?他把当时的符瑞都收集起来(符瑞,权力的象征),然后再颁发给大家,那么就确立了黄帝独尊的地位。那么这个地位得有个标志,最后就刻了一个四方形的会盟石。然后呢,中间有一个'十’字形,像一个乘号,中心是一个圆的,这中心是个圆,代表了中央,中央天地,然后这个乘号,咱们现在看的像个乘号似的,表示天地交汇。四面象征四方,然后四方归一,中央黄帝。这样就确立了天下共尊的地位。这是四面,南北东西,再加上东北、东南、西南、西北,那么就变成八方了,这等于是天下一统。”

“您认为,他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形成,火堆民族以后的繁衍意味着什么?”摄制人员问。

王大有研究员说:“意味着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共和。”

“釜山合符”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是中国北方各族实现的第一次政治联合,象征着中华民族开始初具雏形,并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统的国家基础。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古代的黄帝据说有四面四张脸,可信吗?”孔子回答:“黄帝不过是选用了四位合乎自己意愿的人去治理四方,这就是所谓的黄帝四面了。”

从此,悠悠几千年间,中央的概念,核心的概念,成为凝聚一个民族的关键因素,释放出巨大的民族力量。黄帝苍凉的脚步并没有随历史远去,今天,我们难道听不见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血脉贲张,那鲜血涌动的声音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