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必破的心魔 2015年1月,是我入市的时间。和很多吃瓜韭菜一样,在2014年底蓝筹暴动的影响...
2015年1月,是我入市的时间。和很多吃瓜韭菜一样,在2014年底蓝筹暴动的影响下,在同事们日入斗金的刺激下,我也光荣入市了。
2015年:和大多数韭菜干的活差不多,每日盯盘、追踪热点、频繁操作。
稍好的一点是,由于生性谨慎,也明白不要追涨杀跌的朴素道理,加上本金也不多,选的还是低pe品种,因此在股灾1.0~3.0中受伤不大;
2016年~2018年2月:开始了第一次“深刻”反思,觉得这样赤手空拳地干是不行的,手里没有“武器”,无法捕捉“抄底”和“逃顶”的时机。
于是,“技术指标”恰到好处地走进了视野,我开始潜心研究MACD。
刚学出点眉目的时候,心里还是非常激动的。要知道,身边很多股民连基本技术都不懂,处于鄙视链底端,而作为晋级为技术派的我,还是有一些心理优势的。
而且,学成之后一炮打响,居然赚钱了!至于后来嘛,正如老话说的那样:技术的最大坏处就是它有时候是准的。
我每天盯技术指标,但时准时不准,准了加仓、不准就得纠错,于是又坠入了每天提心吊胆、杀进杀出的深渊。。。
尤其是2018年初,大盘一波凌厉上攻,仿佛牛市再现,我靠着精进纯熟的技术低吸高抛、游刃有余,满以为经历3年亏损后总算迎来了盈利的春天,结果一波急跌又被打回原形。
恼怒之余,我果断清仓,决心用整个春节来作第二次深刻反思,没想清楚就不再重新入市。
此时,芒格老先生的那句话,虽说早已耳熟能详,但今天才真正听懂:获得理想之物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他!
没错,我对于投资的肤浅理解,真的配不上获取稳定的盈利。
就这样,我开始放下浮躁,尝试了解价值投资。
在股市寒冬的2018年,靠着对价值投资的坚定信念,越跌越买,并于18年底满仓,终于在2019年初尝价值投资的成果。
格巴芒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是从韭菜开始,一路打怪升级加冕宗师、教父的。
因此,他们的晋级之路是可以学习甚至复制的(我没有说结果可以复制)。
巴菲特说过:价值投资,简单、但并不容易。
当然,巴菲特说的“不容易”,既包括如何面对波动,也包括如何给企业估值(老巴如果开课,最想讲的就是这两门课)。
本人才疏学浅,还无法谈论“如何估值”这个问题,对于“如何面对波动”却有一点小心得,我将其总结为“6大心魔”,并相信在股民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按时间顺序一一道来:
心魔1:“炒股”情节
据我观察,大多数入市时间不长的股民,对股市的理解就是:买一只预期会涨的股票,然后做个差价,卖掉,再重复上一步。
甚至有相当数量的资深股民,也是抱持这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只是操作手法更加老道。
“买卖股票在这个时期都被默认为赌博活动,所有股票买卖人士都坦率自称“投机者”,他们将买卖股票、赌马和其他博彩活动视为同类。”
“股票的本质”、“股票收益的来源”,结论是:
要追求企业经营增值,这条路是确定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的,即拥抱“股”模式;
不要试图通过“互摸腰包”来获利,这条路是不确定的(就像技术指标时灵时不灵)、是负和博弈的,应该果断放弃这种“票”模式。
但是,道理好懂,一旦进入纷纷扰扰的市场,“票”模式就占据上风,“股”模式就被束之高阁。表面原因有:
1、我无法把握这家公司的长期经营结果;
2、现在行情好,不赚这个差价,我傻吗?
3、现在本金太少,等我用“票”模式把本金做大,再用“股”模式做价值投资;
……
实质原因是:对“股”模式没有信心,对“复利奇迹”没有信心,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有权一部分)”没有真领会。
我于2018年下半年,破除了这个心魔,将“炒股”更名为“投资”,将自己定义为“价值投资者”,开启了重生之路。
之所以将“炒股”情节定义为第一心魔,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从时间顺序来说,这是我破的第一个心魔;
第二,从重要性来说,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心魔。因为投资与投机、股模式和票模式的根本分野就在于此。
可以说,这个心魔不破,就不会真正关注巴菲特最看重的指标——ROE,也无法真正理解“从长期来看,股票收益率约等于该公司ROE”的原因,更无法一一破除其他的心魔。
心魔2:“仓位”情节
我是于18年底满仓的,当时是一个越跌越买、网格加仓,直至满仓的过程,也是我第一次满仓。
换以前,我是打死也不敢满仓的,总觉得如果跌下来,没钱补仓就太惨了!
满仓之后,除了19年中有一次大规模换股(当时因爆发非瘟将30%仓位的猪肉股清仓,逐步换成老唐概念股)导致的阶段性未满仓之外,其余时间基本满仓。
之前的我,之所以不敢满仓,是因为将现金视为安全资产,而将股票的波动视为风险。
对此,用天平来打比方:无论是现金,还是股票、债券等其他投资品种,都可以视为一种“生息资产”,区别只是“息率”的不同罢了。
那么,剩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将拟投资品种放上天平称一称,看看孰重孰轻,股票的收益率高,就把现金变成股票;反之,则将股票换成现金或其他收益更高的品种。
就这样,“仓位管理”这个热门概念又回到了“价值评估”这个老生常谈,从此让我们远离波动、回归价值,这就是“all cash is equal”。
大部分人之所以有仓位情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在跌下来时,仍有资金可以补仓,或“摊薄成本”、或“低位抄底”,这就涉及到后面的心魔3“成本”情节和心魔4“波段”情节,后文再述。
于是,我就这样用“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破除了心魔1——炒股情节,用“all cash is equal”破除了心魔2——仓位情节。
再向前推一步,我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作为投资股票的第一性原理,将“all cash is equal”作为投资的第一性原理,然后,将这两条“第一性原理”,作为破除心魔3456的两柄利剑。
心魔3:“成本”情节
其实,我本不应该有这个情节的,学过一点经济学,自然知道“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的道理,但在实操中还是很难斩断直觉的惯性。
明白“我的持股成本永远是买入后经历过的最高价*103%时”,才逐渐将以上的经济学道理从书本搬到了实操。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历史买入成本是沉没成本,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下一次交易的心理负担,下一次交易的关注因素只能是基于自己的估值模型,来判断当下的价格处于低估、合理还是高估。
第二,“买入后经历过的最高价*103%”是指,曾经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在历史高点换成现金购买银行理财(3%视同于无风险收益率或称为资金成本),这个机会所对应的收益就是该股票的持股成本。
忽略“历史买入成本”,转而关注“持股成本”即机会成本,才能将投资的注意力从过去(历史买入价)转向未来(现金流折现),才能破除“成本”情节。
破除这个心魔,是在2019年中,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关注自己的买入成本,也不理会浮盈、浮亏的金额,更删去了“摊薄成本”、“负成本”等自欺欺人的概念。
对于我个人来讲,有了前述的两个“第一性原理”加持,破除心魔3是水到渠成的,然而真正难破的是心魔4。
心魔4:“波段”情节
好不容易破除了心魔1——“炒股”情节,开始按照“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原则来选股和持股了,但一旦遇到“电梯行情”,又开始坐不住了。
总想做点高抛低吸来降低成本,于是就遇到了心魔4——不愿意白白错过波段行情!
我是做过这种傻事的,拿海康举例:2018年初创出历史高位43元,之后经历了3次电梯行情,最低跌到23,最高也涨到了40左右,于是我趁机做了几次波段,也降低了不少“持仓成本”,但是一算总账,结果却是亏的。为什么呢?
第一,虽然我的“持仓成本”降低了几块钱,但是总持股数却减少了。出现这种结果的道理也很简单,高位卖出容易,但是,有没有机会、敢不敢在低位按原数甚至超额买回,却很不容易;
第二,做波段意味着要经常看盘,结果又回到了过去那种提心吊胆、患得患失的日子。
更严重的是,一旦做波段成功,就会形成增强回路,激励自己接着做,不知不觉中,将关注点从基本面移情到了技术面,然后被打成原形……
怎么破?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导言中如是说:根据我们长达50余年的市场经验和观察,从来没有发现过一个依据这种“追随市场”的方法而长期获利的投资者。我们可以大胆地认为,此种方法无疑是荒谬的,虽然它仍然十分流行。
请细品,前辈们已经用毕生实践指出来此路不通,后浪们却妄图追逐极小概率的成功,究竟是真聪明还是真傻?
有时候,我又觉得,道理都懂,但坐电梯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啊?!
“一条指向东北方向的直线和缠绕在其中的曲线”的手绘模型来“揭穿画皮”,并指出“坐电梯是夹头(价值投资者)的法定权利”来“降服其心”,我的内心终于平静下来。
心魔5:“分散”情节
这个心魔不是所有人都有(有些股民甚至敢于全仓单吊某股),但像我这种生性谨慎的投资者,却体现的比较明显。
我的持仓股,从2018年最高时的13支,精简到现在的7支(未来要继续精简到5支),足足经历了两年时间,期间也克服了不少心理障碍。
之所以有这种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对持仓股没有充分的自信,虽然克服了心魔2,终于敢满仓了,但对个股依然不敢上大仓位;
第二,总觉得市场上有很多低估机会,就忍不住都买一点,美其名曰“分散风险”。
从理论上讲,过于集中(比如单吊某股)和过于分散(比如过去的我)都不合适,那么,集中和分散的度怎么拿捏?关键在于自己的能力圈。
显然,对于我这种股龄不长、资金不多的投资者而言,能力圈一定是非常狭小甚至几乎为零,因此,我的持股是应该适度集中的。
巴菲特说过:他愿意把大把的钱投在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上,分散风险是对无知的保护,即承认你并不了解自己持有的公司。
这个道理想明白了,我就开始做减法,并不断追问自己:
我对这家公司真的了解吗?
如果这家公司跌去50%,我敢加仓吗?
如果只能让我打5个孔,我会怎么选?
……
其实,只要自己真诚地回答这些问题,这个心魔是比较容易破的,做减法也是下得去手的,不会陷入过去那种“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纠结当中。
心魔6:“兑现”情节
一路过关斩将,破除了5大心魔,还有一个终极大boss等着我。
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津津乐道地分享自己的持仓,是如何如何可以永续经营,护城河是如何如何深厚宽广,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持有他们一辈子……
然后,这位朋友冷冷地问了一句:那怎么兑现盈利呢?
当时我愣了一下:对啊,怎么兑现呢?难道作为传家宝吗?
经过一番思考,我将“怎么兑现”的问题换成了另外一个问题:需不需要兑现?
这个问题又可以拆解成3个问题:
第一,如果是一笔长期不用的资金,可以不兑现;
第二,如果拥有绝对的资金自主权和投资自主权(不用看市场和他人脸色),可以不兑现;
第三,如果持仓公司ROE显著高于社会无风险收益率,可以不兑现。
因此要牢记不加杠杆,不用短期资金做投资,不跟随市场先生,不做占不到便宜的交易,不要瞅傻子要瞅地……
我忽然明白了,都说股市入市的门槛很低,看来说这话的人,恐怕对“低门槛”有什么误解!
想通了这个道理,并推到极致,用巴菲特的话就是:我最喜欢的持有期是“永远”。
同时,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反推选股原则:买股票最好的情况,就是买到那种只需要你做一次决策的股票。
怎么买到这种股票呢?这就属于“如何给企业估值”的范畴了,目前还不在我的能力圈内,仍需刻意学习、勇猛精进。
总结了以上在价值投资跋涉之路上所克服的6大心魔(按时间顺序),已有一种“看山不是山”的感觉。
其实,这六大心魔,懂的自然懂;而我这点零星体会,也没有任何新东西,只是换个方法复述一遍而已,但却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着实应验了那句老话:股市没有新鲜事,只有永远不变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