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心态影响了我对孩子的教育理念
单位通知在个税APP上进行年度核算,去年交的100多的税钱按全年核算标准,可以返回,有点得到偏财的暗自欢喜。手续正在审批,想花掉的心思已经是等不到钱到账的急切了。正好,常买书的群里又在搞活动,挑了一套性价比相对高一点的品行教育方面的书,下单给孩子买了。看着卖家如数家珍第一时间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我的个人信息。才意识到,这存在感来自于自己最近的确没少照顾她的生意。不免开始审视自己,如此消费观念于精打细算、节俭习惯了的自己是不是有些心态上的不正常。
喜欢书的确是自己的个人嗜好之一,理由是妈妈经常叨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己也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战胜了孤独和寂寞,也的的确确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所以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很少买学习经外的书,即使用作学习的书,也只局限于课本,那时候真的渴望能有些学习资料,又不想增加父母的额外负担,只能是把对书的渴望暗自隐藏在心底了。学习资料,借同学的,又不敢太贪心,快速看了,还得给人家包上书皮作为讨好,方便下次再借。正因为有过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所以在孩子看书的问题上,表现得异常的慷慨。只要听说是适合孩子读的,孩子读了有好处的,从来没有前思后想,左右掂量的犹豫,想买就买。对于孩子的学习资料也是每学期都要备得足足的,单元测试的,阶段综合的,课业总结提纲,即使临到期末考试前,孩子的题还会有没做完的,我仍然还是坚持给她买,让她想努力的时候有方向,想周全的时候有目标。我也知道这是在补偿自己当初对学习资料可望不可及的遗憾。
孩子从小到大的衣服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穿别人旧的。为了让孩子不有心理负担,特意很正式地就这个问题和孩子长谈了一次,一是提出爱她是前提,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也是事实,穿旧衣服是一种生活节俭更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体现,省下的钱给她买书,这是对她的承诺。也许这也是把她追求的价值观更偏重于精神层面的引导吧。十几年过去了,孩子腹有诗书,阳光向上,对外在的追求也只限于养眼和舒服,没有任何的品牌、时尚概念。在书中懂得的道理、获得的知识一点点的多了起来,看问题的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是补偿给孩子面对实际生活问题的心理疏导。小时候的我,也是穿别人的旧衣服,却一点点地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不敢有买自己喜欢衣服的想法,认为那是不会过日子,不知道心疼父母,不懂事的表现,进而养成了即使条件允许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习惯。有时候甚至更喜欢别人给的旧衣服,没有选择困难,迎合贪心时尚又难舍节俭的心理。这是一种人格缺失。一定不让孩子在这个地方成为我的翻版。
意识到这点,我尽力去保鲜孩子那份童趣和喜欢,在能力允许范围内,尽量给她多一点的选择权力,即使婆婆总跟我说,小孩子的东西能将就就将就,正长个的时候,不等穿坏就小了,等长成了,才去讲究也来得及。人的审美观和世界观都是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了将就,再想讲究就很难了。把孩子选择美、追求美的权利过早的剥夺了,其实做父母最大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