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岩画精品与岩画长廊
阴山岩画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
贺兰口最有代表性的一幅岩画是“太阳神”。这幅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哈巴河县直至阿勒泰地区最东部的青河县,每处山上几乎都有岩画,因此被称为“阿勒泰山千里岩画长廊”。
阿尔泰山岩画最初的作者,当为塞种人。而后世游牧民族又一代代补续之,终完成了这一世所罕见的艺术巨作。岩画分岩刻和彩绘两种。内容多为狩猎,放牧、舞蹈、宗教活动及家畜和野生动物形象。分布较集中且交通较方便的有:位于阿勒泰市西南约25公里切木尔切克乡的“玉依塔斯”岩画群。其中一巨幅岩画长15.6米,高2米,为目前我国境内阿尔泰山中最大的一幅。其内容主要为狩猎、动物交媾等等。
阿勒泰的岩画,构成一条1000多公里的艺术画廊,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都是世上罕见的。目前,阿勒泰的古代岩画被越来越多的史学界、考古学界、美术界的中外专家所瞩目,对它的发现和研究方兴未艾,不断深入。
花山崖壁画,是我国崖壁画中的一颗明珠。 清光绪九年修的《宁明州志》载:“花山距城50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
未乱(按:指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黯淡。又按沿江一路两岸,石壁如此类者多。”所谓“沿江一路两岸”,对该县来说,就 是指明江两岸珠山、龙峡山、达佞山、高山、花山各个画点。人们称之为“花山崖壁画廊。”
而花山则是这些画点中画面最大、图像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经历年代最长久的一个画面,堪称为代表作。壁画画面高40米~50米,宽210米,面积8400平方米~10500平方米,尚存画像1800多个,以人物为主,最大的高3米,最小的约0.3米。根据各种资料分析,一般认为崖壁画是战国早期至东汉的作品。
花山岩画是我国战国至东汉绘制在崖壁上的图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我国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
如何登高绘画?
其一,自下而上攀援法,即利用崖壁画上部或下部的树枝、树根、或岩石裂隙等地形地物,攀援而上达到作画地点的方法。
其二,自上而下悬吊法,此方法是以绳索、藤条之类为辅助工具,利用树根、岩缝等地物,从崖壁顶部悬吊攀援而下,这样就能顺利到达作画地点。
其三,高水位浮船法,这是在山洪暴发、江水上涨之时,利用高水位浮船或木排到画壁下作画的方法。
其四,直接搭架法,在坎坡上构搭一定高度的木架,画者攀在木架上作画。
猜测成分大。富有挑战性。古人更有智慧。
博什瓦黑岩画是人类已进入铁器文明时代的唐代南诏时期的凿刻岩画。此岩画群磨刻和凿刻两种技法均有运用,造型功力深厚,无论表现人物、动物,其技法技巧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造型写实能力真可谓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南诏王出巡图”岩画中清晰可见南诏王具有深厚的帝王气质,气势轩昂,头戴高冠、高居马背,头顶上空一条巨龙腾空而舞,前后侍从簇拥,浩浩荡荡结队而行。
“南诏王出巡图”构图严谨、形象逼真、准确生动,画中人骑马出巡,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有序地安排画面主体,特别是骑马人比例准确而生动,娴熟的阴刻造“线”运用得轻松自如,凿刻了姿态不同的马和特征各异的骑马人。
画中还有两只跟着马队脚下跑的猎狗,一前一后之间既有向前行跑的速度,又有相互呼应的生动性,而且从狗的造型上分析是彝族人特有的“土猎狗”。
此幅岩画是该岩画群中精彩作品之一,古老的南诏艺人们充分利用这块岩石走势,从视觉的张力角度出发,从整体到局部把构图经营得饱满而紧凑、完美而和谐。
用古老的岩画语言阐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记录着这个远古民族那一段原本就难以寻觅到史料实证的生存历史,并将其符号化、直观化,使之成为研究南诏文化艺术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