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一段现代人可能不理解,但有人会哭的记忆

运动风波的发起人陈独秀在一次年演讲中发表了自己对于青春的感想,他认为"青春就像初春,就像朝日,就像百卉之萌动,就像利刃之新发于硎,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而且青年之于社会,就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对于青春,陈独秀有着自己的理解,青春就是一个人的萌芽阶段,最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时期就是青春。和陈独秀一样,每个人对于青春都有着各种认识。

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世界变成一个整体,青春的含义更加的广泛,青春期的人也更具有创造力。

有很多人认为:在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国民生存环境堪忧,所以那时候的人们没有青春,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人人都有青春,特别是建国之后"上山下乡"的知青们,他们的青春是一段现代人可能不理解,但有人会哭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环境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中国人口也越来越多,但是城市建设还在进行过程中,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城市毕业学生,国家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毕业学生的去留问题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1955年,北京的两个年轻毕业生主动向工作机构发起申请,希望能够到新疆去帮助建设生产,这件事一经提出,就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因为这两个学生给毕业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同农村社员一起开展生产,既锤炼了品质,还锻炼了能力,还能帮助农村发展经济。这件事情很快被领导人熟知,他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样的感慨,并且认为毕业生到农村去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城市人口增加的办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上山下乡的知青正式被确立下来,1956年,在国家的统一计划下,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入了农村,数年的知青生活也给这些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

在这些回忆中,有美好,有悲伤,有高昂激情,有无奈愤懑,无数的知识分子把他们的青春留在了农村,这些岁月也在锤炼着他们,当他们老去的时候,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可能会泪流满襟。

现代人无法理解他们,但是听着他们的故事,感受着他们的悲伤和喜悦,也会有想哭的冲动。

邢燕子就是当年知青大军中的一员,她历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天津市委书记、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位,为中国国家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是每次谈起什么给了她为国奉献的动力时,她总会说到当年的知青生活。

邢燕子至今还记得1958年,她刚刚高中毕业和父亲争论的场景,邢燕子的父亲是天津市区一个工厂的副厂长,在邢燕子毕业的时候,父亲希望邢燕子可以回到工厂帮助父亲。

但是邢燕子在当时政策的感召下,一心想在农村"干点事",于是违背父亲的意愿,选择在家乡大中庄乡做一名知青,这件事情她曾经后悔过,但是截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

来到乡下之后,邢燕子就很快感到了农村的落后。因为是高中毕业生,乡里唯一一个幼儿园教学就成了她的工作,要知道那时候的邢燕子才刚刚17岁,但是幼儿园里已经有了30多个学生。

幸好邢燕子对于学生的教学很有心得,再加上农村的村民都十分配合工作,不过短短数月,邢燕子就把幼儿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与学生的家长打成了一片。

现在的她想起当年的学生家长,眼里总是带着泪水,因为当年百姓的质朴让人感动,学生的父母不会说感谢的话,只会让学生把自家的吃食带来和老师一起享用,如今的时代,哪还有这样的温情。

但是在那个年代,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吃",邢燕子来到农村的时候正赶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年代,吃成了农村最大的问题。

孩子们总是吃不饱,但是他们正在长身体,邢燕子对此一直很担心。在与村里人沟通之后,邢燕子就联系了几位学生家长,准备一起给学生弄点吃的。

在冬天的时候,他们就一起在河里下网,而这需要凿开将近两尺厚的冰盖。在邢燕子的指挥下,每天都有人轮流去抓鱼,就这样,靠着这些鱼,邢燕子带领着幼儿园挺过了灾害期。

人与人的情感就是在同甘共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邢燕子的孩子们总是不理解母亲对于知青岁月的留念,每当这个时候,邢燕子总是对他们说"你们不懂"。

确实是如此,如果不是真的处在那段岁月,如何能够明白天寒地冻,一起干活的苦闷与喜悦,矛盾的情感最让人印象深刻,邢燕子的知青岁月值得年老时"哭一场"。

就这样,邢燕子度过了她的知青生活,虽然短暂,但是很充实,她在农村看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在这里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她想要从政,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帮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吕根泽也是一名知青,他是吉林省延边地区的农民出身,但是他又和邢燕子不同,他是一名真正的技术人才。他在高中时候就钻研怎么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但是也有了很多的心得。

作为农村人的吕根泽,一心想要提高家乡农作物的产量,知道可以上山下乡之后,吕根泽就动心了,他义无反顾的放弃了当时已经安排好的工作,再次走进了农村。

他是技术人才,一到农村关心的就是农业发展情况,同时也因为他的种地技术,村里的人都十分的看中他,都希望他能给村里的土地"实施魔法",让种植物高产。

之后,村里还专门为他开辟了一小块土地,专门供他进行实验,可以说,吕根泽的到来使得农民们有了"希望",他们很想看这个"专家"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农村人的质朴让这个知识分子十分汗颜,夸张的说:每天有人端茶送水,做饭洗衣,吕根泽明白,这是因为他对于农村很重要。

他也明白,他必须做出点成绩来,所以他每天钻在田野里,日渐消瘦的吕根泽最为感动就是村长的劝说:不要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慢慢来,不着急,村里人皮厚,饿不死。听到这些话,吕根泽当场感动的流下了泪水。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1963年,吕根泽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试验,终于发现有一种肥料很适合延边地区的土地,短短三个月,他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就有了很大提升。

后来经过村委决定,在吕根泽的主持之下,全村的土地都开始使用新的肥料,并且特别聘请吕根泽作为农业指导人员,对村里的土地进行整体"规划"。

一年之后,粮食成熟,吕根泽所在的农村成为了"一枝独秀",和附近几个甚至全市的农村产量相比产量都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吕根泽成为了村里的"英雄"。

凭借着这些增产手段,吕根泽参加了世界青年大会,成为了国际上有名的农业专家。这些都是知青岁月对他的回报,如果没有村民的殷切希望、悉心照顾,每天陪着他打转,吕根泽怎么能在世界扬名呢。

两年后,吕根泽的知青岁月结束了,他离开了农村,但是他从没有忘记这些青春岁月。直到现在,他还在教育子女,要深入基层,要学会用农民的语言,知青生活留给吕根泽的从来就是感动与美好,子女虽然不懂,但那是他夜半回忆、总会哭的回忆。

这段知青岁月使得吕根泽进一步了解了农村现状,以及中国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为他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农村生活很苦,但是更多的是一种甜。

近代文学家李准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说:"青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它催发着青年人的躯体,启迪着他们的智慧。同时它也灌输着热烈的盛情和坚强的理智。"

青春能够对一个人的一生引发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成熟,同时还有个人心理的建设。中国建国后的国家大战略使得上百万年轻人奔赴农村,成为了知青,与农民生活在一起,这一段岁月可歌可泣。

每一个知青都在农村度过了自己的部分青春时光。在这里,有汗水、有泪水、更多的是希望,他们有人收获了"亲情",有人收获了爱情,有人离开的时候充满对未来的向往,也有人就此黯然神伤,一蹶不振。

知青岁月试一把磨刀石,深刻的造就着他们。现代人"城市感"越来越重,出生的孩子们很多人不知道农村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在侧面说明着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

但是也同样造成"城里人"缺乏锻炼,没有了农村的智慧与淳朴,所以,这一段你可能不懂的"知青岁月",如果让当代人经历、锻炼一次,大概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

相关推荐

  • 中国知青春晚 2017

    中国知青春晚 2017 中国知青聚会大联欢 2017 知青岁月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也是知青人一生的财富. 愿所有知青生活幸福,健康平安!

  • 60年前,流行的女知青邢燕子,现在的情况如何

    我相信很多老朋友都听说过女知青邢燕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她的名字可谓风靡一时,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如今转眼间,近过去了,当前的邢燕子发生了什么事?流行的邢燕子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县,父亲是一家工厂的 ...

  • 重阳节 唐山知青慰问 知青楷模- 邢燕子

    重阳节 唐山知青慰问 知青楷模- 邢燕子

  • 上世纪60年代,比现在明星还要火的女知青邢燕子,如今怎么样了?

    1953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在一篇社论中首次提出了由国家组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管理方法,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开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先后大约有两千万的知青踊跃投身到 ...

  • 青春的岁月,难忘的知青生活一一拖车知青下乡四十六周年聚会

    三十八名知青,实到十二位,由于种种原图,没能聚齐-- 每年差不多的这个时间,都会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知青家庭生活. 当年听从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 ...

  • 《知青》|一路相伴,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这是几位知青(同学,发小)下乡到生产建设兵团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在返回兵团的绿皮火车上,探出身子向亲人告别,被家人拍下这张珍贵照片.之所以珍贵,除了每人纯真的表情外,是窗口下的标牌,清 ...

  • 唐宋风韵诗笺第204期 轩昂精彩美文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作者简介 轩昂,原名杨荣轩,河北秦皇岛市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曾在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当过知青.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作品散见于一些文 ...

  • 知青岁月 农场趣事 作者/高文忠

    公众号第61期 农场趣事-高文忠 我是1968年下乡到柏各庄农场五场三队的.在农场5年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生,这5年的一瞬间是基石,托着我又走过了5 ...

  • 知青岁月 粗瓷大海碗 作者/杨荣昌

    公众号第60期 粗瓷大海碗-杨荣昌 星期天,去逛旧书市场,正优哉游哉间,忽然眼前一亮--在路边一个地摊上,我发现了一只粗瓷大海碗,摆在一堆旧物中间,价格不菲.我蹲下来,仔细端详着这只熟悉的粗瓷大海碗, ...

  • 戴祯祥:我的知青岁月

    我 的 知 青 前 岁 月 文/戴祯祥 难忘的1966年5月7日,97位四川盆地西边灌县灌口镇的城镇青年,年龄从14-25岁不等,为"响应井泉(李井泉,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四川省委第 ...

  • 知青岁月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欢迎转载<唐山知青诗社>公众号的作品,但必须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 公众号第62期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1960年,正是国家困 ...

  • 知青岁月 ▏想说再见不容易 下乡52周年记

    1970年9月,招工开始了,多数武汉"老三届"知青是幸运的,最先招工走的同学去了湖北冶炼厂,之后,不少同学进了武汉市安装公司.大家在麻城县城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合影 一九七五年十月八日 ...

  • 知青岁月 ▏日行百里运木材

    我们下放麻城的第二年,省里给知青下拨了建房费,还按每个知青0.2立方米拨了计划木料,靠这点木料建房当然不够.于是队里决定到福田河山区去买. 秋高气爽.那天下午,我们一行5人:民兵排长,赤脚医生,地主, ...

  • 知青岁月 ▏“不受二遍苦,不遭二茬罪” 忆苦思甜和《卖花姑娘》

    "不受二遍苦,不遭二茬罪",(全民戴口罩,武汉是全国疫情控制最好的城市)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喔,半个世纪前,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的时候,作报告的人经常挂在嘴边. 我们公社王主任解放 ...

  • 知青岁月 | 我心中的崔国淑 自学针灸的女知青

    在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0 周年之际,我接到知青朋友的征稿启事, 为给这绝无仅有的年代留下一点印记,我应该写点什么.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我们老三届知识青年从城市到乡村,经历了坎坷.磨砺.艰辛,收获了 ...

  • 知青岁月 | 钱亦石后代 中考“不宜录取” 下乡广阔天地炼红心

    我的出生地在湖北省咸宁县马桥镇钱家庄.我家的老宅房龄超过130年,是由曾祖辈带领祖父叔祖兄弟两人筹建.我堂大伯钱亦石(1889-1938,名定城,又名介磐)分得3间,我父亲钱惕元(1890-1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