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寻找多年的藤野先生,为何后来从教授落魄至乡野村医?

1945年8月11日,日本福井县一位落魄村医黯然逝去,除了他的家人以及受过他恩惠的乡邻,没有人记得世间有这么一个人曾经来过。

他的名字叫做藤野严九郎,没错这正是鲁迅先生所心心念念的日本恩师藤野先生。

没有人知道令中日两国所津津乐道的藤野先生,就这样在籍籍无名中死去。

生于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的终究只是少数人,藤野严九郎和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一样默默无名。

但就是这样一个如此普通的人却让鲁迅先生一生难忘,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并没有只是单纯的师生情谊那么简单。

或许我们以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的结合下能看得更加清楚,也更能理解藤野严九郎的伟大与鲁迅一生难忘的原因。

大时代的剧烈动荡与小人物的随波逐流

1874年,藤野严九郎出生在日本福井县,此时距离日本明治维新不过六七年,日本国内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道德文化都处于飞速的变化之中。

而明治维新的开始则自医学界而始,值得一提的是,藤野严九郎的家庭世代医学传家,和守旧而又创新的明治维新相比,日本医学也继承了这种特质。

鲁迅在谈话

藤野严九郎因此接触到了不少中国文化,毕竟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核心成员,日本千年来一直是以中国为师,医学自然不能例外。

少年时期的藤野严九郎就这样有幸跟随酒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了一段时间汉文。

藤野先生帮助鲁迅修改讲义

中国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加上日本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传统,所以藤野严九郎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始终存在一种温情与敬意。

但就是这份温情与敬意在当时的日本却是可笑的,藤野严九郎也因此时常被当作异类颇受排挤。

日本这个国家地处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岛国,自古以来就常受火山,地震,台风等诸多自然灾害所影响。

这使得许多日本人天生就对于强者有着无法抗拒的消极心理,同时对于弱小的事物有着无所不用其极的冷酷心态,这一切都是基于生存的考量。

那时的大清已经摇摇欲坠,1860年鸦片战争以来注定了这个庞大帝国的落寞,而日本在1853年被美国舰队强行打开国门后励精图治。

明治维新更是提倡脱亚入欧,但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资本的累计更是离不开原始积累。

而彼时的中国虽然落魄,但有着庞大的国土,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口,这一切都导致了,日本若在东亚崛起必定要以满清为跳板。

这样大时代的背景下,藤野严九郎对于中国文化的孺慕,对于中国的温情就显得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鲁迅肖像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对于他的老师柏拉图说的,形容藤野先生也同样适用。

藤野先生热爱自己的国家日本,也热爱自己的民族大和民族,但是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爱,超越了简单的国家与民族。

那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仁”,对万事万物始终保持着一份包容与怜悯之心,而藤野严九郎虽未曾到过中国,却用一生践行了“仁”。

1892年,年仅十八岁的藤野严九郎进入名古屋大学学习现代医学,而后更是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进修解剖学。

鲁迅在创作

进修一年后,藤野严九郎和当时许多人一样准备出国留学,以此来获得日本医学上的发展,但终究是因为德语太差而放弃了。

此后兜兜转转1901年终于在仙台医专稳定下来,担任解剖学教授,而这也就为日后与鲁迅的会见奠定了缘分。

鲁迅: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他

“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课堂上一位衣着马虎的教师携着大大小小的书,用日本古板的文言句式开始了自我介绍。

下面的学生,因着讲堂上先生的北方口音,以及早已废弃的文言句式哄笑一片,原本严肃的课堂上,竟也充斥着“欢快”的气息。

而鲁迅就夹杂在一群日本同学之间,因为日语并不好的缘故,所以鲁迅听得很是吃力,但仍旧觉得有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藤野严九郎之墓

此时的鲁迅虽然才不过刚刚二十岁,却已经是历经了世间的大部分苦难,因此对于藤野先生的善意,他是那样的感动。

少年时家境中落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后来因为没有钱读书,只能被迫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

一方面为了学业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振兴家族,鲁迅选择出国留学来到东京弘文学院,之后又是辗转来到仙台医专。

鲁迅先生画像

此中的经历虽是短短几十字,却不知蕴含了多少艰辛与磨难,若是寻常人必定难以忘记,但鲁迅先生却将其一笔带过。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吗?”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藤野严九郎在收到鲁迅的讲义后,不仅在知识上进行了大大小小的补充,更是连语法上的错误也一一纠正。

一个历经磨难的中国留学生,就此在对中国人充满歧视的日本得到了第一份善意。

藤野严九郎雕像

那时仙台医专及格分数是五十分,因为藤野严九郎的严格,很多学生及格不了,而鲁迅在学习期间的成绩却是六十,六十与五十八排在中游。

因此引来了日本同学的嫉妒,学生会干事更是搜去了鲁迅的讲义,传出了藤野先生漏题的绯闻。

面对这样的污蔑,鲁迅先生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告诉了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的帮助下终于将流言消灭。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鲁迅先生虽然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善意,却也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后来弃医从文无疑是受此影响的。

而对于这段学习经历,鲁迅先生仅仅用了一句不太用功也很任性,就一笔带过了,但事实远非于此。

藤野严九郎照片

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述。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

由此可知鲁迅先生的身体并不好,加上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也提到了饮食和住宿并不如意,但真的只有这些吗?

还有一些苦难是鲁迅先生从未提及的,比如仙台医专并非什么不入流的学校,进入仙台医专的已经算是日本国内的精英人物。

鲁迅并非是真的读书不用功,早在陆师学堂,鲁迅就是以第三名的成绩毕业的,在东京的弘文馆更是一年学完了三年的内容。

鲁迅纪念馆中藤野严九郎的照片

如此成绩恐怕不是一句天分就概括的了吧?更是因为语言不通,其中不知是蕴含了多少努力,才取得了如此成绩。

所以面对日本同学的诋毁时,鲁迅先生是如此的愤怒,试问又有谁能接受自己的努力被一句漏题给否定了呢?

生活上的不如意,家族与国家的衰败,付出努力后却仍处处受到歧视,在这样的境况下,藤野先生的帮助又怎能不令人感动?

鲁迅先生画像

而这些突破大环境的关爱,学习上孜孜不倦的帮助,以及跨越国家与民族的友谊或许就是鲁迅先生“不知怎地,仍时时记得他”的原因吧。

三.藤野严九郎:中国,乃是教授日本文化之先生

1936年鲁迅逝世,其消息传到日本引发了巨大的震动,鲁迅虽然是中国人,一生也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与再建,但却也受到了绝大部分日本人的尊重。

藤野严九郎画像

日本学界一片震动,大批的悼念运动出现在日本街头,而在福井县一个偏僻的乡村里,却有一场无声无息却更加意义非凡的悼念。

藤野严九郎从报纸上得知了鲁迅逝世的消息后,将报纸举过头顶,无声地鞠了几躬。

如果说早些年鲁迅与藤野严九郎不再联系,是因为自己不如意的境遇而羞于联系的话,那么此刻则是藤野严九郎因为自己的落魄而羞于与鲁迅联系。

1904年藤野严九郎与鲁迅相识于仙台医专,鲁迅因为漏题事件和观看枪毙中国人的事件而决定弃医从文。

离别那日,藤野严九郎看着前来告辞的鲁迅面色凄然,除却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外,更深层次的是鲁迅学医,更是寄托着藤野严九郎的理想。

少时对于中国文化的接触,使得藤野严九郎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如今却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渐落寞,令藤野严九郎心痛不已。

鲁迅的到来则是点燃了藤野严九郎心中的理想,他希冀通过鲁迅为中国传去新的医学,来挽救心中的遗憾。

藤野严九郎关照鲁迅讲义

鲁迅看出了藤野严九郎的凄然,借口说改学生物学,先生教的还有用,藤野严九郎只是感叹一声后,交予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

这次两人的分别,实际上更是两人理想道路的分别,鲁迅走后藤野严九郎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1915年仙台医专并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藤野严九郎则因为没有留学的经历,被迫离开。

鲁迅雕像

原本工作上就已经很是失意,生活上藤野严九郎的第一任妻子也在这时病逝,但这还不是最令他悲痛的。

藤野严九郎与第一任妻子的儿子,受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不顾藤野严九郎的反对加入军队,两人因此决裂。

而藤野严九郎的儿子所在的军队,后来也加入了侵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藤野严九郎的儿子最终死在了华北战场上。

藤野严九郎故居

失魂落魄的藤野严九郎只能回到福井故乡投奔二哥藤野明二郎,所幸在故乡藤野严九郎结识了第二任妻子。

在岳父的帮助下,藤野严九郎开了一家耳鼻科诊所,出于大儿子的教训所以藤野严九郎对于其他子女更加注重教育。

在谈及中国时,他对二儿子藤野恒弥严肃道:“你们记住,中国乃是教授日本文化之先生。”

藤野严九郎纪念碑

开设诊所后,日子虽然清贫但也算幸福,但好景不长在回乡的第二年,藤野严九郎的二哥藤野明二郎突然离世,留下了一家孤儿寡母。

没有办法,藤野严九郎为了照顾嫂子和侄儿,只能兼顾藤野明二郎的诊所,一人支撑两个家庭日子过得非常辛苦。

因为二哥的诊所是看全科,自己的诊所是看耳鼻科,所以藤野严九郎在二哥的诊所担任医生时看全科,在自己诊所只看耳鼻科。

经常有病人在藤野严九郎自己的诊所前去看全科,藤野严九郎却说自己只是耳鼻科医生,要到二哥的诊所看全科。

许广平与鲁迅

乡里一时传为笑谈,都认为藤野严九郎太过古板迂腐,但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藤野严九郎并不是真的迂腐,那时日本的乡里并不富裕,看不起病的家庭还有很多。

面对上门看病的贫困病人,藤野严九郎经常分文不取,而且免费赠送给他们医药,也是因为这样的行为所以藤野严九郎的诊所并不赚钱。

既然藤野严九郎并不迂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一切都是为了照顾二哥的家庭罢了。

如果藤野严九郎不拒绝来自己诊所看全科的病人,那么时间久了病人都会到自己的诊所看病,二哥的诊所哪里来病人呢?

鲁迅画像

只有摆明了规则,病人才会到二哥的诊所看全科,这样既维持了嫂子的自尊,也帮助二哥照顾了家庭。

就这样,藤野严九郎在福井的乡里度过了十几年,一直到二儿子藤野恒弥上高中才打破平静。

那时因为鲁迅的文集在日本出版,而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藤野严九郎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段中日情谊一时沦为美谈。

藤野恒弥的语文教师菅好春在看到文集后,询问藤野恒弥上面所记述的人与事,是否是他的父亲藤野严九郎。

鲁迅坐在藤野上

藤野恒弥到家后将文集交给了藤野严九郎,藤野严九郎看后沉默许久,对儿子藤野恒弥说,这件事不要告诉其他人。

菅好春得知后,特意拜访了藤野严九郎,两人长谈许久,最终菅好春离开了,这件事就此只有菅好春与藤野父子知道。

为什么要如此隐瞒呢?按理来说自己的学生有了如此成就,纵然不宣扬,也没有刻意隐瞒的道理。

这一切不过是藤野严九郎惭愧于自己的落魄境地罢了,和多年前鲁迅归国之时无颜联系藤野严九郎如出一辙。

藤野先生油画

这一切直到藤野严九郎收到鲁迅日本留学的同学小林茂雄的信才打破这种情况。

但是此刻鲁迅已经逝世了,虽然受到信了却已经无济于事,鲁迅与藤野严九郎自三十年前仙台一别,终究是一生没有再相见。

但小林茂雄的话,依然成了藤野先生这一生的慰藉与感动:

”鲁迅先生很想你,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寻找你。”

后来面对记者的采访,藤野严九郎解释道:“自己一直居住在偏僻的乡下,而且就文学来说,是全然不懂的门外汉。”

言下之意是认为自己所传授的这些,是不足以作为大文学家鲁迅的先生的。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藤野严九郎与鲁迅就如参宿与商宿一样各自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也许自当日分别之时就注定了不再相见。

鲁迅逝世后,藤野严九郎的境况更加糟糕了,藤野恒弥在毕业后作为军医被强制入伍,最后因病死在了广岛。

也许命运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此,藤野严九郎一生充斥着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而他的两个儿子却因这场战争而丧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