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粒”白血病已从不治之症变为慢病,耐药困局有望打破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为慢粒)曾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如今慢粒已转变为一种可治可控的“慢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江倩在接诊中发现,尽管病情已经控制得不错,许多年轻患者仍然选择隐藏病情,担心公开后会接收到异样的眼光,给自己的升学、工作带来阻力。她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慢粒患者的生活质量,携起手来帮助他们重建生活信心,回归社会这个大家庭。

慢粒与染色体异常有关

江倩介绍,慢粒是首个被证明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人类肿瘤。由于患者体内第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了相互易位,导致该易位形成了一个新的基因——BCR-ABL融合基因。这种基因会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细胞过度增殖、细胞凋亡受抑制,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简单来说,慢粒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到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年发病率为1.6-2/10万。中国慢粒患者较西方国家患者年轻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慢粒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西方国家慢粒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患者通常起病缓慢,典型症状为乏力、低热、多汗、消瘦、脾大等。

慢粒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较为公认的诱因是电离辐射、频繁接触染发剂等化学制品,但绝大多数人都找不到明确原因。因此,慢粒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不过,避免潜在危险因素有利于降低发病风险,如避免高剂量辐射,避免接触装修、染发等化学药品,戒烟等。此外,健康饮食、规律作息、规律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耐药是患者面临的主要挑战

化疗、干扰素治疗和骨髓移植是慢粒的传统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001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类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化合物)的出现,将肿瘤治疗引入靶向治疗的阶段。如今,慢粒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从不到50%提高到了85%-90%。“TKI的出现改变了慢粒患者的病程和治疗结局。慢粒正在从一个血液肿瘤性疾病转化成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疾病。因此,我们的治疗目标已经不再是获得生存,而是更高的生活质量。”江倩表示。

但是,获得性耐药一直是慢粒治疗的主要挑战。作为目前临床的一线治疗药物,多数患者接受TKI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仍有部分患者会因激酶突变出现耐药情况,其中T315I突变是最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它对一代TKI(如伊马替尼)和二代TKI(如尼洛替尼、达沙替尼)均耐药,从而导致疾病进展快,预后差。江倩介绍,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关于耐药的临床研究,中国本土创新的第三代TKI药物(如奥雷巴替尼)就是针对T315I突变而研发的,未来可期。她提醒患者,“规范地定期检测非常重要,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达到最佳反应或出现疾病进展时,需要尽快检测激酶突变情况,以便及时更改治疗方案,减少治疗时的风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