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有奖征文】那年中秋节/潘会艳
四十三年前的八月十三日妈妈生下了我,按我们当地的习俗生完孩子三天是要吃面条。但我三天那日正好赶上八月十五,爸爸为了让哥哥姐姐们改善生活,和大姐商量中秋节那天包饺子。
说干就干,那时大姐只有十二岁,在妈妈的指挥下洗了韭菜,又在邻居婶子的帮助下煎了鸡蛋。爸爸也是一个不常做饭的人,听说连饺子面的软硬都掌握不好,但爸爸和大姐还是当起了临时炊事员。听说要吃饺子,一年中只能在春节吃一次饺子的哥哥姐姐们甭提多高兴了,一个个整整齐齐的坐在凳子上等着,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吃饺子啦,吃饺子啦”
大姐把韭菜和鸡蛋拌好,撒上盐和十三香,又舀了小勺油,馅儿也就算调好。爸爸把面柔成小团,大姐负责擀面皮,爸爸负责包饺子。一向没有擀过面皮的大姐一会儿把面皮擀的一边薄一边厚,一会儿把面皮擀成长方形,一会儿又成三角形了。虽说不是啥体力活,但还是把大姐累的满头大汗,她笑着说:“我咋就不像妈妈那样把面皮擀的又圆又薄呢”。爸爸鼓励她说:“慢慢就学会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成老师傅了”。爸爸的话还逗得哥哥姐姐们哈哈大笑起来。大姐浑身上下都成了面粉,就连脸上也成了没有洗脸的小花猫。爸爸也不敢怠慢,虽说大姐擀的面皮不太规则,但爸爸还是认认真真的包。不过包好的饭子有大的,有小的,有皮厚的,有皮薄的,还有馅儿露在外面的,不过总算包好了一盘。
爸爸慌忙站起来生火下饺子,“饺子出锅了”,不一会儿工夫爸爸可把一碗碗饺子都递到哥哥姐姐们手里。要说是一碗饺子倒不如用数量来形容,其实每人碗里也就五六个饺子。好不容易盼来一次吃饺子机会的姊妹三个也不怕饺子烫嘴看谁吃得快,嘴里还不停说着:“好吃,好吃”。说话的工夫三个人的碗可都底朝天了。吃完饺子的哥哥姐姐们在等着饺子出锅,还不停地用筷子敲着碗,嘴里说着:“饺子熟了,吃饺子啦,饺子熟了,吃饺子啦”。爸爸看着几个像馋猫的孩子赶紧把包好的饺子下锅。就这样爸爸和大姐负责包饺子,哥哥姐姐们负责吃饺子。爸爸下了三锅饺子,姊妹三个吃了三锅。爸爸看着姊妹三个还都没有吃饱的意思就问仨人:“你们还都吃不吃了?”三个人异声的说:“吃”。爸爸接着又问:“吃不吃了?”哥哥姐姐们意为爸爸没听清用更大的声音说:“吃”。爸爸又接着厉声说道:“吃不吃了!”。哥哥姐姐们看着爸爸阵势不对,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小声说:“不吃了”。是呀,也不知是爸爸和大姐的手太慢,还是哥哥姐姐们的饭量太大,整整忙了大半天的爸爸和大姐也没能让仨人吃饱,其实爸爸和大姐也没吃到呢。后来妈妈告诉我们当时粮食紧张加上爸爸和大姐没下过厨房,爸爸一时忙不过来才说了那样的话。直到现在每年的中秋节我们全家都要聚在一起吃饺子,妈妈总要说:“你们小时候家里穷没让你们吃饱饭,现在条件好了,尽管吃”。而且全家二十几口人只有我和二姐负责饺子。只要一端到饺子我们就会把四十三年前爸爸的那句话重说一遍,然后全家哄堂大笑。
那年的中秋,没有月饼,没有美酒,更没有美味佳肴,只是在我的啼哭声中伴随着一家人度过的。
作 者 简 介
潘会艳,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人,现年四十三岁,自由职业者,爱好文学,喜欢旅游。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行参菩提·“那年中秋”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