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也能治急症 | 方邦江教授细数中医急救法
在许多人心目中,中医讲究的是不急不慢、细心调理,从而实现标本兼治,看起来似乎是个“慢郎中”。中医如何救治各类急病危症呢?很多人对此有所不解。听听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教授如何解读!
专家: 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 方邦江 教授、主任医师 节选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记者 张天成
中医药用于治疗急症危症具有悠久历史,古代许多中医名家,如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和叶天士等都是急救专家,而且在救治急症危病方面都有建树,并留下了大量的救治案例。
方邦江教授介绍,在中医发展历史上,中医从不缺乏颇具特色和有效的急救措施——
一千多年前,已有中医用按胸、按腹,并配合屈伸四肢等活动急救自缢死。东汉张仲景通过他的临床实践,充分肯定了这种与现代心肺复苏术相似的急救法,《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张仲景首先将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急救法用于“自缢死”的经验,载人《金匮要略》。这种人工呼吸法,相当于今天的胸外心脏按摩和臂环运动式。
古代中医大家创造了多种催吐法,有药物催吐、食物催吐和机械催吐。最早记载的药物催吐医方,见于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瓜蒂散”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催吐方,由瓜蒂、赤小豆两味药物组成。古代医家曾用之急救食物中毒者,也有用之于解食河豚鱼毒。此外,还有用苦参进行催吐;或用盐水进行急救催吐,并认为这种方法胜过药物催吐。古代医书中另有用鸡蛋白和明矾进行催吐,急救“砒中毒”的记载。元代《世医得效方》则记载用“鸡羽扫咽喉间”及用筷子压舌进行机械催吐。
将芳香开窍的药物研成粉末,吹进昏迷濒死者的鼻孔,利用药物刺激鼻腔内的黏膜而促其苏醒。这种简便而有效的急救方法历史悠久,汉代已有用含有特殊刺激味的石菖蒲放人鼻孔中,抢救患有昏厥症者。到了宋、元时代,人们给它定了一个名字,叫“内鼻散”。除石菖蒲外,还发现生半夏、皂荚、细辛等药物,均可为濞鼻剂,并能取得良好效果。金、元时代医学家朱丹溪,用皂角和细辛等制成“通关散”以吠鼻取嚏,急救昏厥不醒的危重患者。至今临床上使用的“通窍散”,就是在“通关散”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芳香开窍的药物组成。对治疗夏季中暑、昏厥不醒等病症,均具有苏醒神志的作用。
我国第一个使用导尿法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他用一根洗净的葱管,剪去尖头,小心地把葱管插进久不解小便者的尿道,用嘴吹口气,等一会儿,小便即不断流出。孙思邈将这种简单易行方法编人《千金要方》一书。到了元代,我国医学家不但掌握男性病人的导尿法,同时对女性患者也使用导尿法,导尿工具也有了改进,以鸟的羽毛管代替了葱叶。我国在医疗上使用导尿法的时间,如果与法国医生拿力敦在1860年发明橡皮管导尿比较,要早1200多年。
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用锋利的三棱针刺人络脉,使之流出郁阻之血,达到急救的目的。从《内经》起,历代医书均有记载,不少医生都掌握了用锋针放血治病的方法。明代著名针灸医学家杨继洲,继承前人的经验和家传技术,编辑了针灸专书《针灸大成》,书中也论述了针刺放血急救的内容。认为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穴去恶血,能治不省人事之症,并称这种治疗方法可起死回生。
现代中医在临床急救上,除上述提及的嗅鼻法和催吐法外,尚有以下几大特技——
根据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即经络),进行穴位刺激,达到急救目的。针灸是用毫针、三棱针、圆针等刺出血或以重刺激对昏迷晕厥患者进行急救,达到复苏的目的。常用穴位有人中、百会、合谷、十宣、少商、砷门等;灸法是以艾条在一定穴位上燃烧,以其温热透过皮肤刺激神经血管等而达到强心兴奋的作用,常用穴位因病而异。
该法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给以温热的刺激,活血行气,使人体气血流畅而收到止病消肿的作用。此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该法以推拿手法在体表、肌肉、关节进行推、按、揉、捻、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并刺激神经,使之兴奋而收到治疗作用。
该法也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现代医学认为其作用机制是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常用于痧症、中暑、感冒、小腿痉挛疼痛等。
由病毒、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热,中医称为“外感高热”。可根据症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出汗后可退热。家里可以备些中成药,如莲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等,对肺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发热具有较好的疗效。如果体温持续增高,即超过38摄氏度,则不宜继续自行用药,应该及时就医。
在户外出现骨折,也可通过中医的手段进行应急处理。如果伤口有出血,要先清除可见的污物,再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随后可就地取材,将木板、竹片等粗略加工成长宽适宜的夹板,用绷带或布条固定骨折部位,能有效防止就医前骨折部位出现进一步损伤。夹板与皮肤之间最好垫些棉花等柔软透气的织物。还可内服七厘散、云南白药等中成药,用以止血和减轻疼痛,同时尽快送医院处理。
人体对外部感染作出伤害自身组织与器官的反应时,便会引发脓毒症。中医认为“腑气不通”是脓毒症的症状之一,故以“通腑攻下法”来治疗。常用方剂为承气汤,主要成分有大黄、枳实等,能够改善腹腔内脏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除,排出细菌和毒素。此外,“通腑”对动力性肠梗阻也有一定的疗效,患者可在医生排除狭窄、套叠等肠道病变后,选用通腑益气类汤药来促进肠动力的恢复。
肠道传染病
中医在治疗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方面有一定特色。痢疾是由“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所引起,中成药可选择葛根芩连颗粒、古方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它们都是治疗痢疾非常有效的方剂。
眩晕
对于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可针灸攒竹穴(眉头内侧边缘凹陷处)、百会穴(头顶正中央)与三阴交穴(足内踝尖向上四横指宽),或遵医嘱服用眩晕宁片。
方邦江教授介绍,在临床救治急重症,如脑出血、心梗、休克、惊厥、止血、腹泻、猝倒等方面,中医有很好的效果。如掐压人中穴,可治疗突然昏厥;在脐心的神阙穴填盐艾灸,可治疗吐泻失水;灸治百会穴,可治疗脑血管意外;中药保留灌肠,可治疗脑血管急性期。还有中药的“急救三宝”: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牛黄清心丸,以及清开灵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心脑净等,在脑血管病、冠心病急性期治疗上,均有出色的疗效。
目前,全国有卒中、血症、心痛、胃痛、厥脱、高热和剂型改革等七大急症协作组、11个中医急症诊疗中心,并有53种急诊必备中成药。全国各地一些著名中医医院都有自己的急救特色。方邦江透露,龙华医院急诊科近年来致力于“多脏器功能衰竭”、“脑复苏”、“肺纤维化”等难治性疾病,还运用中西医结合技术进行危急症的救治探索,通过“益气扶阳止血”方药治疗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患者,取得一次次的成功。作为全国成立最早的三甲中医急救医院,龙华医院目前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复苏技术、外感发热、“复元醒脑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中西医综合治疗耐药菌感染和毒蛇咬伤。急救上,形成特色诊疗技术。
方邦江,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中风病、甲状腺病、慢阻肺、耐药菌感染、脑复苏等临床疑难危急重症诊疗。
来源:选自《上海大众卫生报》,记者:张天成。专家: 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 方邦江 教授、主任医师。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