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相馆——老一辈汕头人满满的青春记忆

对汕头人来说,照毕业像或需作其他用的标准照片,只要到任意一家相馆,都能满足需要,一般价格大家也能够接受。在汕头众多的老相馆中,青春相馆就是其中的一张名片,几乎老一辈的汕头人都曾经在青春相馆照相,笔者收藏的照片中,有不少就是青春相馆拍摄的个人标准照,它们满满的记录了老汕头人的记忆。

克拉考尔所说的:“所有伟大的摄影家都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选择主题、结构、镜头、滤色镜、感光剂和色彩。”翻阅着这些用于个人用途的照片,笔者往往想到的是,摄影与社会生活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社会生活如何影响摄影,而摄影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生活。

青春相馆创建于1949年,地点是在外马路商业街口。1950年3月,一位在汕头市郊准备加入汕头工会的姑娘,在青春相馆拍摄了一张标准照,照片下框是“青春摄影”四字的标识,照片后来贴在她加入工会的申请表中,也留下了大概的拍摄时间,可以说,这是青春相馆较早的作品。

1950年的青春相馆照片,陈嘉顺藏

1950年代是新中国的起步时期,国家从旧制度向新制度全面转变。1956年,青春相馆在公私合营中转变成全民所有制单位,成为汕头市饮食服务总公司下属部门。此时的标准像中,下框除了有“青春摄影室”“汕头市外马路商业街口”之外,还有“曝光夜影,代客冲晒放大”的广告内容。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青春相馆拍摄的军人标准照,陈嘉顺藏

“文革”期间,汕头不少路名因属“四旧”被改为具体政治色彩的名称,外马路改为东方红大道,青春相馆也改为“东方红相馆”,这一时期无论合照还是个人标准照,都留下了“东方红相馆”的标识。

青春相馆改名“东方红相馆”时的一寸照片,陈嘉顺藏

1972年,青春相馆改名“东方红相馆”期间的合照,陈嘉顺藏

相馆除人像摄影外,团体摄影也是其主要的业务,许多学校的学生毕业合照,就是同青春相馆所摄,“文革”结束后,照片下框的“东方红照相”又改成了“青春照相”。

1977年青春相馆拍摄的汕头中学生毕业照,陈嘉顺藏

改革开放之后,青春相馆的摄影师又多应约到一些单位拍摄标准照,这时期的照片下框加上了青春相馆的拼音。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春相馆拍摄的儿童照,陈嘉顺藏

时过境迁,青春相馆所在地已改建成崭新的楼房,在数码目前普及的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相机进入了普通家庭,不少老相馆悄然停业,营业至今的相馆,定有其独特的经营方法,青春相馆就仍旧保持着传统的风格,集体照仍是主要业务。1999年,青春相馆改组为青春摄影有限公司,重新开启了新世纪的摄影故事。

上面选取这些青春相馆拍摄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以某种形式流通的照片,从专业角度看,是德里克·普莱斯(Derrick Price)和莉兹·威尔斯(Liz Wells)定义的“大众摄影”(popular photography)的范畴,即是“个人摄影,或者说是约请专业摄影师拍摄的,但用于个人用途的照片,从再现都老汕头人日常生活这个角度看,它们都具有独特的文献性,对于了解照片拍摄当时的社会与时代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照片,往往保存在私人生活中,如果没有特别的机缘,较难与公众分享。但是,这样的“大众摄影”,作为了解一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与人类习性的视觉线索,却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与意义,虽然我们不一定知悉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但透过照片,依然看到了时间留下的痕迹,它们与用于公开传播的照片一样,受到某种摄影法则的规约,尤其是个人标准样式的专业规训,但毕竟它们的拍摄不是用于传播,因此其作为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材料有着更加值得详加讨论的“知识考古”的价值与阐述空间。

文/陈嘉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