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系列:灯草巷断想
我当年分配到武胜这个地方工作时,在老车站下车后,跟着搬运行李的小工一起沿着一条连接上下两城的石板小路,走进了工作单位。后来从同事口中得知那条小路就是沿口有名的“灯草巷”。
县委广场与电影公司之间这条连接上下两城的“灯草巷”,当年只是岩上通往老车站和嘉陵江边的一条小路。
晚饭后常常与本单位的同事在这条小路上漫步,听他们讲,原来路边有一口供县委食堂专用的机井,围井的木栅门上还加有一把大铁锁。那年月,行人路过水井都是匆匆而去,害怕惹上“投毒害官”之嫌吧?
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叶,当时主政的官员们号召以中学生为主绿化荒坡,在距“灯草巷”不远的山岭上栽植柏树,并起名为“共青林”。热血沸腾的青年团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抛下无数辛劳的汗水,终于将一座光秃秃的荒坡变成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山林。于是,市民们游山观江,小青年谈情说爱,情人们聚散幽会,大都选择在这“共青林”之中。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上半城的开发建设,望江食店、望江旅馆、自来水厂和县文化馆先后选址于此,好端端一座“共青林”便只剩下那美妙的名称了。
七十年代初,县革委的当权者又号召机关干部在“灯草巷”的两翼采石砌坎,将荒山僻岭变成县城的“花果山”。循规蹈矩的机关干部、职工不辞艰辛,发扬大寨人的精神,学习大寨人的办法,削坡、砌坎,平整出一级级梯田似的土地,栽上了一丛丛花草,一株株果树。也许是几年后看不到明显的成效伤了人们的心,也许是后来大家忙于投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缘故,县城里的人们少有人问津于“花果山”了。二十余年过去了,“花果山”徒有其名:既不见花开,更不见果熟,只剩下怒目向天的梯坎和稀稀落落的树木……
“文革”结束之后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每一届县人代会上,忧县忧民的县人大代表都向县人代会提出议案,要求修建县城公园,给市民们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虽然,每一次人代会都决议要求县人民政府落实人大代表的合理化建议,然而,仅能支付吃饭经费的财政又到哪里去筹钱修建公园呢?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
时光流转到了公元一九九六年的春天,光明公司主动向县委请缨:由光明公司出资修建印山公园。正为落实县人大决议,规划修建县城公园,是选址唐家大山,还是选址石桥“妙湖”犯难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一展愁眉,笑逐颜开。于是,“县委、县府、人大、政协,嘉助其行;有关部门,相协以力。”光明公司“征城隅坡地二百八十余亩,披荆斩棘,开路育林。依山傍水,设计兴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公园规模初具。
是时,“松竹葱茏,桃李争妍,梅樱兰桂,四时溢香。”巨型石雕“吉祥龙舞”的塑立,以及以后“千佛岩”的修复、“定远塔”的落成,“山水岩”汉代古墓的发掘,更为印山公园增辉添彩。至此之后,一座由企业营管,群众游享的公益公园面向市民们开放。渴盼了三十余年的武胜县民,终于有了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
“共青林”——“花果山”——“印山公园”,三十余年的梦想,三十余年的企盼,三十余年的奋斗,三十余年的呐喊,终于由梦境变成了现实,终于将一座临江倚立,且“松柏竹榕葱茏争荣,梅樱兰桂四时溢香,亭廊楼馆精巧辉煌”的印山公园呈现在市民们的面前。“灯草巷”啊,你就是这历史的见证!
(部分文字引用光明公司史料和牛翁撰写的《印山公园修建记》,图六由影友杨于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