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谈丨陈永锵:公众人物的别样悲凉

《云岭高枝》 陈永锵

“公众人物”是“闻人”,也约等于名人,但绝不等于是伟人;“公众人物”一般是指那种其个人私生活“合适”作公众共享空间,及其个人的所作所为可供公众茶余饭后作谈资的、具有口头娱乐性的人士。

《花好月圆》 陈永锵

公众人物是风光的,要不然就没有前赴后继如过江之鲫的后来人。这也难怪,谁没有名字,但,能出名?容易么?你说“牺牲” 哪又怎么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嘛,“人家交警叔叔,成日价日为公众吃废气和为公众的安全操心,就未成了公众人物,可我成了,你忌妒什么?”然而,公众人物的被确认和推出,实在不是你想、或耍几个花招就行的。

《总把芳心与人香》 陈永锵

然而,商品社会,有需就有供,有求必有给。这年头,大家都给折腾得团团转,偶尔可喘口气,便理所当然地要从那些“文化快餐中”找些可信手拈来或信口说来的廉价娱乐,首选的往往是无关生计的、公众人物的是是非非。这不为了沉重的正义,而只图过点“口瘾”,像吃零食一般。然而,大凡公众人物,都不容易接近,就像消费者不易和生产者直接见面一样, 中间得有市场中介,那便是我们的传媒。

《荔硕鱼肥》 陈永锵

公众人物,总希望传媒为之美言,但遗憾的是,在市场规律中,中介对消费者喜好的关注,往往甚于对产品本身的关注,这叫重视买方市场吧。事实上,世上能人多的是,不要脸的人也更多一些,公众人物的后备力量雄厚,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能否适销对路,菜式可以分分钟变改,但口味不能慎之又慎的揣度食客的心思,对此的重视,也该说是传媒的职业操守之一。

所以,公众人物不甘守株待兔,自作矜持地待价而沽,而要不时“做秀”,要以出位的、能让人惊讶的为所欲为,刺激传媒的敏感神经,以招揽公众,否则,公众热不起来、否则,就得下岗、否则,就成了死老鼠或昨日黄花,连咸鱼不如。

《种瓜得瓜》 陈永锵

当个公众人物,是很累很累的,因为,他们除了不能不做的工作外,还要对着众口难调的公众,尤其是是那些让你:讨好无效、收买不尽、咀咒不了、躲避不及的、无所不在的“进亦萧河、退亦萧河”的传媒。所以,按奈不住的公众人物,总不时地骂起了传媒。

尽管他们也许知道这是“食肉骂娘”的“不仁不义”,但这一骂,也未必不是种精明的策略。于是,我们的视野和听域就继续日新月异地精彩得令你目不暇及、令你叹为观止、震耳欲聋、令你口瞪目呆,或者令你心机梗塞、脑冲血,又或令你再叹一声人心不古、世态炎凉。

《雄姿英发》 陈永锵

公众人物的鲜活都得有赖传媒,但传媒并不需要依赖任何一个公众人物而存活。如果你荣幸地或者不幸地竟成了个“公众人物”,你就不能不考虑、不能不慎重地善待传媒,因为,你的微笑或张狂,都有可能会刹那间成了街头巷议,当然,如果你甘愿,那就正中下怀,好得很,倘若不是,麻烦就来了。做人做得不到位的“戴妃”就是一例。

《缠花猎香》 陈永锵

公共人物与传媒的关系,虽然密切,但作为公众人物的一个,尽可以认为:得与传媒这群体“唇齿相依”,可是,传媒绝不会因为一个公众人物的被冷落或被嘲弄被抛弃而感到会有“唇亡齿寒”的畏惧。这种“不对等”关系,恐怕是使公众人物感到别样的悲凉的原因之一。活着的公众人物,毕竟体内也和大众一样流动着热血。

1999年5月20日

1999年7月发表于<<潇洒>>杂志P/43

其他人还看

205:晨吞暮纳乾坤气,狂舞西风八面开

208:画画,是对灵感的回应

158:《蝉鸣荔熟时》——陈永锵

回复完整数字获取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