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三大历史明星齐聚首,皇太极第四次打崇祯,却救了李自成

1634年统一漠南蒙古,1637年降服朝鲜,后顾之忧的解除对大清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意味着终于可以专心致志对付老对手——摇摇欲坠的大明。

在没有统一漠南蒙古之前,有山海关雄踞在大明和后金之间数十年,任刀剑相接电石火光,兀自岿然不动,成为大明身上一道难以揭下的护身符。努尔哈赤也好,皇太极也好,很难真正深入腹地去动摇大明的江山。

前文提到过,皇太极第一次率军进关,仅限于北京城及城北部分地区;第二次只到过宣府、大同地区,这两次进攻大明,只能算是骚扰,甚至连试探都算不上,更不能算作是战略意义上的进攻。打到北京城下的那一次,实在是误打误撞,皇太极没想到,大明朝也没想到。但是现在形势变了,皇太极是时候转移战略重心了。

皇太极准备要深入大明腹地试探一下,这次的目标是冀、鲁。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极发布第四次征明的命令:多尔衮、豪格、阿巴泰统左翼,岳托、杜度统右翼军,两路出师征明。

为保证此次远征的胜利,皇太极曾两次亲统大军前往锦州、宁远等处,牵制明朝援兵。

这次,大明朝麻烦大了。这个时候不光是皇太极对大明朝虎视眈眈,还有一只如洪水猛兽般的巨大力量在撼动着大明的江山——明末农民起义。一边是皇太极,一边是全国各地造反的农民,大明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

随着李自成的横空出道,明末三大政治领袖汇齐:明朝皇帝崇祯、大清皇帝皇太极、农民领袖李自成。

明朝遗老黄宗羲曾有句名言:天下为主,君为客。明末清初,三大政治明星相互绞杀,天下不会变,变的是究竟谁会坐拥江山?

话回皇太极第四次征明的时候,崇祯和李自成在干嘛?

崇桢十年(1637年),明将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崇桢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昇的激烈反对。崇祯和战不定,急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李自成大难不死。

呵呵,历史真是有意思,皇太极出兵征明,居然围魏救赵、调虎离山拯救了李自成,虽然这并非皇太极有意。崇祯啊崇祯,这时的你真是小看了李自成,看重了皇太极。你是一朝被蛇咬,心里有了阴影,被皇太极打怕了。试想一下,如果你不调回洪承畴等人勤王,直接在商洛山中按死李自成,那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了?!

再说皇太极的此次征明,可以说是饱掠而归。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转战2000余里,攻克济南府城暨3州55县,获人畜46万、黄金400两、白银98万两,同时也给广大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仅在济南杀戮百姓13万人,使得济南成为人间地狱。

第四次入关之战,皇太极的战术意图很简单——抢东西、抢人、杀人,杀掠完就撤;在战略上,主要是探明大明的真正实力,动摇大明的江山。可以说,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