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联棚名称来历
联棚名称来历
八大棚之说
联棚乡政府是宜昌南边的边缘乡,位于东经111°08′~111°14′,北纬30°34′~30°41′。乡政府驻地观音街,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桥边区下属乡。取诸棚联合之意,是为联棚,其称谓和中国历史上大移民相关。
由于江西地少人多和张献忠战乱,便有了历史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两次大移民:“江西填湖北和湖广填四川”,诸棚称谓由而来。最早的联棚是指今五龙船码头至联棚乡楠木溪,有“八大棚”之称。这八大棚,分别为杨家棚、胡家棚、林家棚、汪家棚、覃家棚、周家棚。其中胡家棚、汪家棚又分为上胡家棚、下胡家棚,上汪家棚、下汪家棚。
棚的称呼,来源于联棚先祖当年从江西而来,以姓氏聚族而居的称谓,也可以说是村与村之间行政区划隶属的前身和最早的雏形。棚的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各姓氏先祖(本地土著姓氏很少)当年由江西老家洪洞县大槐树湾红土地庙迁徙至此,顺长江、沿溪河,依山傍水而居,挽草为业、繁衍生息,瓜瓞绵绵,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楠木溪村往五龙下行,过了杨家棚是胡家棚和林家棚、这两个棚毗邻而居,都在村组合并前的先锋村委会周边。上胡家棚以铁匠湾和白岩湾一带为界,下胡家棚在东风村一带(原东风队一队、二队、三队、四队都有胡姓人家)。林家棚往下覃家棚(原属永红村)。上汪家棚在覃家棚河对面往姚家方向的湾子里(同属永红村),下汪家棚在西边冲,周家棚在梅子溪村。
梅子溪村还有一小地方,称之为下林家棚,和上下胡家棚之外的胡氏家族一起,称之为半个林、半个胡,因地方小人数少,不计算在八大棚之内。
经过历史的变迁,大多已经诸姓杂居,但地名犹在,遗迹犹可寻。八大棚到今天,覃氏、林氏人数相对少一些,胡氏、汪氏人数比较多,其次是周姓等。有人说,联棚就是走错了路,遇到的不是姓胡就是姓汪,这话一点不假。
后来,下汪家棚和周家棚早早划入宜昌市郊区,隶属点军公社,不知情的后来者已经看不出此二棚和联棚还有什么关系了。今天的行政区划,除杨家棚隶属联棚乡楠木溪村,其他皆隶属联棚乡联棚村。
数百年弹指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熟知八大棚底细的人到后来越来越少。
一说杨家棚人是宋代杨家将杨六郎的后代,若如此,杨氏则也应为土著姓氏,并非从江西迁徙于此,待考。西边冲汪姓与联棚上汪家棚中间有数辈派系不同。家谱记载是汪家某一代庶子自立了派系,在此不作详细解说。当年挽草为业,汪家人多势众,一天将草挽到了宜都。汪家人称,点军范家湖原本是汪家打发干儿子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汪氏和范氏还颇多交集。
天下胡姓派系也不尽相同,但胡氏后人都称自己是整(gěng,下文同)手婆婆的后人。联棚胡姓却是同宗,乡志载胡氏家族当年从江西来,一世祖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在上胡家棚,一个在下胡家棚。民间又有一个版本:整手婆婆有四个儿子,过世后四个儿子抬着她上山入土为安,至联棚蜡烛山,瓢泼大雨,无法前行,灵柩停下之后,山上的泥石流轰然而至,将棺椁就地掩埋。可靠的史料,应为“耿氏婆婆”,整手疑为年代久远口误,以讹传讹。
近年来,宜昌多有各姓氏家族有识之士组织续修家谱之举,卓有成效!作为传统文化三大基石的家谱文化、谱牒学大有复兴之势。
棚的叫法,一代代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幼年时,也常听父辈、祖辈讲述八大棚的故事。只是那时懵懂无知,没有详尽地记下来,如今想来,甚是遗憾!只能在此对联棚的地名来历作一点粗浅的文字记载。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江西填湖北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江西有“根祖”之称,近年来,全国各地也有不少姓氏家族的有识之士组织团队去往江西寻根朝祖。在那个时代大潮流下演绎下来的姓氏文化和今天的寻根文化已成燎原之势,寻根之路漫漫!
现在的联棚乡,合并了原长岭乡,按照今天广义的“联棚”称谓,那就不是八大棚了。根据1982年《宜昌县地名志》资料,联棚之“棚”还包括今艾家镇的刘家棚、陈家棚和胡家棚,长岭片的闵家棚、赵家棚等。点军文史第四辑某篇文章载联棚有“干棚”一说恐有误,联棚历来只有“干溪”之说(也就是今天楠木溪村,此称谓源自三线建设时期修建的“楠木溪水库”),并无“干棚”之称,“干棚”之称和“十五棚”之说,既无史志佐证,亦无口耳相传,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