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山水训》(上)

《林泉高致》是由郭熙总结其山水画创作经验,郭思编纂整理而成的一部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全书分为六节,即除开序言外,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画记。由于篇幅的关系,只能摘录山水训中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作简要地赏析。

(原文)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天下的山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行,可望”的,一类是“可居,可游”的,“可行,可望”属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法,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照;“可居,可游”属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有主体对客体的关照,又有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可居,可游”的山水比“可行,可望”的山水更高一层,在“可居,可游”的山水中,作画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了。

(原文)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

这是山水画创作由量变到质变必须经历的过程,也就是郑板桥所说的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画中之竹”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艰难的,反复的。却也是成就一个好的画家或一幅好的绘画作品的必由之路。

(原文)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对于像山水这样庞大的事物,只有站在远处观望才能把握其大概形状,走进其中才能洞察其本来面目。“势”和“质”是一对矛盾,学画者在作画时要先画其势,再写其质。

(原文)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郭熙最善于表现自然物候对山川草木的影响,如《早春图》,《寒鸦图》中就分别表现了大地回暖时烟气氤氲,暖风熏熏万物蓄势生发的景象;秋冬时分寒风萧疏,烟雾冷肃,生物隐匿蛰伏的意象。

(原文)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这四句话比较出名,作者将自然景物拟人化,所做比喻恰到好处,通过“笑”,“滴”,“妆”,“睡”等动词使遥远清寂的景物活了起来。

下面这幅画以开阔的画面展示了从卷头的春景开始到卷末的冬景结束,连续画出了四季山水的变迁。仔细观摩之,这一春夏秋冬的四季也分别画成孟、仲、季三景,并且通过巧妙的布置而连成一景。

四季山水图 南宋 佚名

(原文)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浅深。水之津渡桥梁以足人事,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

我们知道每件事物都有它的象征意义,山水中人物,楼观,林木,溪谷,津渡,钓艇等景物是整幅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景物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形成了整幅画面所要表达的意义,只有掌握这些景物的象征意义,才能对画面进行更好的布局。

(原文)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

画家所画之景物必然有主次之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在构图中,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避免喧宾夺主,是一个好的画家的必备素养。

(原文)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无凭陵愁挫之态也。

说完了山石的布局,就该说树木了,长松亭亭,藤萝依附,不同植物有不同的形态,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这就需要作画者深入自然,勤加观察,才能把握不同树木的特征。

(原文)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

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万事万物,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会得到千差万别的结果,所画,学画者在作画时,选择题材一定要慎之又慎。

(原文)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睛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

空间里的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时间也是如此,所谓“风光不与四时同”是也。

(原文)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山水画中有很多名为《四景山水图》的作品,刘松年,龚贤,仇英等人都有此类作品传世,大家可以找来,结合着这篇《山水训》欣赏,一定会大有裨益。

(原文)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入山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