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亭 | 常进《雪霁》所见

作者:吴国亭

  不知是何处的荒山秃岭,被一场大雪盖得厚厚实实。此刻,风停雪霁,天昏地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唯有细泉流着寒碜,幽潭蓄着寂寞,湖水凝着空怯,连几株傲雪的松在这严酷的天地里也被折磨得萎萎缩缩,窝窝囊囊。好索寞啊!
  真是奇怪,作者为什么不去画讨人喜的良辰美景,偏偏摄取这山寒水瘦之境入画,其运思之奇特颇令人疑惑不解。
  古人指示说,赏画“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终究其理”,方能摸到端倪,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揣着疑虑和古训,我于这凋疏荒寒的山野间踏雪寻绎,以求一解。
  骤观全景,画面以淡灰细长线条漫然勾写形体,分疆划界,笔触飞动飘逸,婉转自如,其着笔之轻盈柔软,甚有特色。再审其关捩,山隈水口处刻划精微细致,对比较强,尤其水潭的处理,四周墨色最重,对比最强,这一处显然作为该画核心;潭水的出入口作出合情合理的布置,毫不含糊。右上水口露出山泉头,曲折隐显地从上到下,注入湖中,亦合物情画理,取象恭谨不懈。再察细节,则水路内细微的分流和小石的点写,更是一丝不苟,堪称检点周密。还有这些部位和山的阴凹处,枯墨蹭擦体面,绉褶不平的纸面上留下纸纹和笔触,肌理纤细如牛毛。然而,其余部分却大片大片地空着,不勾,不擦,不染,也不皴,大胆省略笔墨,求平,求简,求概括。天空和湖面也不求变化,大片大片地平染。令人清楚地看到:收敛处,谨慎收拾之;疏朗处,尽量铺张之,可谓简尔愈敞,密尔愈塞,节奏反差非常强烈。“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画理,在此画中得到了别有奇趣的、或者说是高度夸张的发挥。
  最后,我们巡视通篇之后,还可以发觉此画墨点的用途也自有其趣,非同一般。你看,这里的墨点是依循原有笔墨的疏密甩洒出的灰色点,感觉自然、含蓄、微妙,不是用笔点垛的各种传统程式的那种点,不象张建中、张学成和罗积叶等人的画特别强调浓墨簇点对于状写物貌,连缀结构,增厚画面,统驭画风的作用。点子在这画里,似乎是偏重在增加作品的生动性、趣味性、松弛感和绘画感等方面,不致使画面平板单调。
  经勘踏一番之后,对这幅诡怪的画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乎山水树石间蕴含着的线与面的综合,白雪复盖下的平厚变化、疏密间错、黑白反差、严懈映衬、动静对比等等形式美的成因,全被撩开了,原来是“奇怪不悖于理法”,变成法为自家法,给人视为无常法而觉得诡怪罢了。
  这一画风,在古代文人画的规范中融冶了某些日本南画的成份,形成了一种节奏强烈、特点鲜明、视觉新异的风格。画家不受羁勒,多方借鉴,异俗追新,比之有些转瞬即逝的平庸作品来,在我眼中,这画犹如一朵奇葩。
1994年7月第1版 吴国亭著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目录

合计82篇,后续每天更新一篇

▶01.钱松岩《群山万壑一城新》赏析

▶02.林丰俗《家在江南黄叶村》品味

▶03.赞李文信《枯藤老屋夕阳斜》

▶04.简析宋文治《匡庐飞瀑》的理法

▶05.白雪石《漓江碧 桂山青》的处理

▶06.魏紫熙《奇峰耸翠》管窥

▶07.读张学成《江村归渔图》所得

▶08.在郭汉深《黎明》前遐思

▶09.浅论宋玉麟《皖山春色》的意匠

▶10.钱松岩《常熟田》的题外话

▶11.读李可染《颐和园扇面殿》

▶12.在鞠伏强《岭南谷地》边闲话

13.邵声朗《霜林艳》的艺术特色

▶14.陆俨少《山楼夕照》蠡见

▶15.话说杨启舆《武夷叠翠》的艺术手法

▶16.钟立崑《山雨滂沱》创作探秘

▶17.赏洪惠镇《润物细无声》随想

▶18.徐强《回嶂重岚》观后

▶19.读严波《玉屏峰》感怀

▶20.徐希《巴札一角》随记

▶21.黄秋园《秋山幽居图》纵横观
▶22.刘国松《阴山》的启示
▶23.朱欣《湖岸春野》的情趣

▶24.孙本长《河原嫁女》的创意

▶25.应野平《黄山雪霁》解读

31.刍议孔仲起《清漓所见》的风采
▶32.沉醉于宋文治《李花春雨江南》之中
▶33.姚耕云《烟江迭翠》析解
▶34.我画《碧潭涵秋》
▶35.赏张军《除夕图》
▶36.读张仁芝《千叶林海》记
▶37.徐刚《布鲁塞尔街景》简析
▶38.鞠伏强《落叶寒鸦图》觅韵
▶39.刘宇甲《栈道砬石》釆华
▶40.从王维宝《艳阳天》所想到的

▶41.小谈鞠慧《万木流泉》的特色

▶42.华士清《蜀中小镇》印象

▶43.陈玉圃《客中初夏诗意》的情致

▶44.朱葵《里下河渔村》小析

▶45.赏童中焘《石梁翠微》偶得

▶46.张振堂《黄河放牧》之我见

▶47.罗积叶《江山图卷》的画里画外

▶48.陈珠龙《绿云无尽》欣赏记

▶49.叶维《月光曲》寻幽

▶50.俞建华《西湖水自富春来》漫评

▶51.韦远柏《九华天台》揽胜

▶52.杨启舆《海阔山奇》解读

▶53.蔡友《秋江晨渡》的含蓄美

▶54.赏林丰俗《暮从碧山下》

▶55.拙作《秋艳》的构思成图谈

▶56.郑百重《峨眉早春》剖析

▶57.亚明《清湘诗意图》掇英

▶58.吕云所《太行浩气》赞

▶59.孔仲起《漫写昆仑展胸怀》赏议

▶60.薛元中《野壑》摭拾

▶61.品孙君良《江南夜雨橹声幽》

▶62.杨麟《黄河塬上》的咏叹

▶63.小议李苇成《渔歌悠悠》的内容与形式

▶64.周昌米《苍山溪流图》寻绎

▶65.钱文观《绿野》的特色

编后缀语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

  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

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 1992年5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