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之声 | 为一些浪花命名,积水成渊,汇为辞海
“未知游戏”展览现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摄影:崔鋆俊
辞「海」游戏 子项目1:“辞海丛林”
不知不觉,定海桥互助社自发起至今竟已走过了六年,而自2018年夏天开始的定海桥互助社共治计划也晃晃悠悠地迈入了第四年。“定海桥”,这个名字在关于社区与桥的指称上层层叠叠地凝聚起一些线索,也指向一段“在一起”的集体练习——关乎与地方相连、向邻里学习、社群网络的聚合流动,也关于“互助”“自我教育”和“共同创造”,或者说“另一种可能”的漫漫摸索。据说,汉娜·阿伦特发现有名字的流浪狗会比没有名字的活得更久一些。选择为一些浪花命名,也源于我们的珍视与守护的愿望。这些名字的碎片或可被视为定海桥的“魂器”,碎碎片片都映照着我们共同的经验。
“未知游戏”展览现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摄影:崔鋆俊
人名以拼音首字母代替,以下为对谈内容精选
完整版请收听音频
H:大家好,今天在现场有三位朋友一起参与了这一次语音导览的录制。首先是辞「海」游戏特别项目的发起主创曹书韵。还有另外两位参与了这次特别项目协调工作的其中一位赵伊人。然后就是我,另一位参与了协调工作的黄奕。我们刚刚商量了一下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展开这一次的语音导览,最后还是决定从四个关键词出发,来聊一聊我们是怎么呈现这一次的展览,以及为什么希望这样子去呈现它和实现它的。
Z:为什么是关键词呢?因为我们是辞「海」游戏。
C:我的关键词跟语言还有共同经验有关。黄老师的关键词是什么?
H:我的关键词是创作。特别是我想谈一谈这一次展览中我们共同创作的这样的一种形式。
Z:我的关键词是游戏,我给它赋予了多重的意义。
“未知游戏”展览现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摄影:崔鋆俊
曹书韵C的关键词:
「 语言和经验 」
“未知游戏”展览现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摄影:贾文琴
C:通过每个人对某一些语词做一个像词条一样的解释和展开,从而可以看到那个概念背后非常鲜活的东西。每个人对于一个语词的解释其实都会不一样,但又能看到其中的共性。去看到每个人的解释的共性与不同之处构成了这次辞海词条的书写非常有意思的部分。
Z:要不我来读个词条吧,也展示在这次展览当中。
这个词条是“语言”:
创造新生活同时意味着构想一套新语言。一组在同伴间排除陈词滥调,互相指认出生活面向的替代性方案。新语汇不可能打一开始就是定义明确的,只有在搞事情、大作战,各种游击行动中,用法用力才会渐渐明朗起来。不知不觉间,他们便已积水成渊,汇为辞海。
—
罗渣,《懒汉鱼》,2021,摄影:燕子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冯至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
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
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
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
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
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
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
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H:我想到我很难向别人描述我去互助社的时候会闻到的那股气味,我觉得还挺重要。经过那个吵闹的场所,那种声音,晚上住在互助社的那种不太舒服的感觉。因为它一定不是一个很干净体面的地方,它没有空调,夏天非常热,但我觉得我的睡眠质量比我在家的要好。它给你带来一个很安稳的这种感觉。这是一种非常身体性的和情感性的体验,这种经验是没有办法传达的。那难道我们就放弃向大家去交流这种东西了吗?我觉得冯至这首诗他就有点这个意思,就是风是捉摸不住的,水也是捉摸不住的,但是,我们总归可以像一面风旗那样,试图去把握那些“把不住的事体”。
“未知游戏”展览现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摄影:贾文琴
C:我在辞「海」游戏的介绍写道:“以共同编写词条作为行动和连接的入口,打捞出这几年以定海桥互助社为承托在定海桥社区开展的社群经验中浮现出的线索与意识”,有几个词我特别斟酌了一下,比如说“打捞”。我们可能无法奢望这些词条能够真的概括出那些非常身体性(physical)的那些经验。但它是一种打捞的尝试,是从经验中浮现出来的线索和意识。它不是理论先行的。
H:很多人要带着一些理论的预设来到互助社,说我们希望看你这是不是一个“参与式艺术”,就把它塞进这个框架里面去进行言说。
C:其实我们一直是身处在流动性之中去捕捉一些我们目前觉得可能重要的东西。
“未知游戏”展览现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摄影:贾文琴
黄奕H的关键词:
「 共同创作 」
H:如果谈到语言和经验,它开启了另外一个话题:今天的很多语言上的叙事是带有一种真理性的追求的,“我讲的比你好”,“我比你讲出来的更接近事物原本的样子”。但从互助社的这几年的参与实践体验来看,能够把共治做下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定海桥共治计划中的不同的成员要保持足够的谦虚和对理解他人的这种耐心、信心和愿望。我们希望互为镜像地通过建立更加丰富的支持关系,来促进对我们和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的理解,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
在辞「海」游戏中,我们通过共同创作来去作为一个counter-narrative,作为一个抵消性的东西去抵消掉了一个辞海本身可能展现出来的那种我们不想要的权威的感觉。我们能投身到一个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一种美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它很难有赖于个别的天才就得以实现,尽管我们希望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天才横空出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神话,但是互助社告诉我们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它一定后面有一些集体的资源,有一些结构性的支持,有一个关系的网络促进它去实现了这个东西。
小观众正在现场创作词条,摄影:贾文琴
观众现场创作的词条,摄影:贾文琴
H:“集体创作”就是要求大家在集体里面去取消掉自己的署名,它只有一个什么创作小组这样子的署名——那个名字可能就是“定海桥”,而个体可能就淹没掉了,而这又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另一个取向。它不是“集体创作”,它是“共同创作”。就是在于它不要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共同工作之中,所以淹没掉了不同的人在这里面的付出和贡献。这里面有它的特质,有它的不同的价值,不是说有了一个集体,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这个东西,它也有赖于每一个具体的参与者他自己的付出。
所以在共同创作过程中,我们又非常执着于怎么去帮助参与在里面的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去处理到他们的署名。我应该怎么去称呼我在这里面所付出的劳动?我在这里面付出的劳动,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放在里面?这非常微妙,但我们却又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去看看这些署名也就可以看到要实现一个创作应该有多少人的各种各样的劳动的支持,我们才能做到,而这恰是共同创作的要义之一。
“未知游戏”展览现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摄影:贾文琴
赵伊人的关键词:
「 游戏 」
H:我们来听听最后一个关键词,就是伊人想谈的“游戏”。
Z:这次的展览题目就叫“未知游戏”。当然,在我们最早被邀请的时候还没有这个名字。对我来说,这个非常重要的是它首先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它前面的描述的词语,我们用的是“辞海”,它既有词条的海洋的含义,也是辞别定海桥的一个含义。但是并不是一种非常苦大仇深的,觉得这里要消失了,内心无法接受之类的;当然是可惜的,但不是那种非常的绝望,以及就没有可能性了,不是煽情的这样一种态度。我觉得在定海桥生活了这么多年,大家建立了很有意思的支持网络、创作和新的生活的可能性。所以这个地方消失的时刻并不是没有预料到的,而是一开始住过去就知道这个要拆迁——这就像人要死一样,那你要怎么样去面对这样的一个终点?我觉得我没有什么遗憾离开这里,既得到了很多的滋养,得到了很多的学习,也在这里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这样的一些所谓市井被浪漫化的很多问题,包括性别方面的不平等状况。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态度,它不轻也不重。作为辞「海」游戏这样一个在美术馆里面的完全开放互动,你通过各个感官可以参与、书写、观看、参加的游戏,它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形式去延展原有的物理性的社区和空间。所以我觉得游戏,它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它是移动的,或者是(我们这里有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游戏”的,它平行于现实,但是又是扎根于现实的混合的存在。这个也很像我们在定海桥做事情的隐喻,我们不是被这个社区吞没了,要去纯粹记录或者服务这里——我们有我们的主体性,扎根于这个社区,但是同时也创造出了平行于这个社区的一个全新的空间,这个空间是行动的空间,不一样的生活性的空间。
“未知游戏”展览现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摄影:贾文琴
C:我觉得游戏的心态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可能这也是很多小伙伴之所以深深地介入在定海桥的实践中的理由之一。我们大多数社员的自我认同应该都是社畜。作为社畜的话,我们经常会需要用一种职业化、被驯化的身份和心态去介入在整个社会的运转里面,有很多条条框框。那在我们业余的时间可能会希望摆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这是我在选择自己的业余生活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我不应该在下班之后还“继续工作”。我不是不可以“职业化”的方式参展,但那就不是我在业余想要追求的东西。
C:我想到定海桥在很多人心中的印象还挺不一样的,有的会觉得哎呀,都不知道你们在瞎玩些什么,有些又觉得我们特别有批判性。这种复杂性也挺有趣的。我们表面上或者说在传达的过程中挺“Playful”的(或者说很大笨蛋),但是它的内核,我觉得还是非常认真地在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社会议题,比如说养老,性别,或者社畜在劳动环境中的处境吧,等等。
H:好,那我们三部分关键词就谈的差不多了,希望没有让你睡着,当然也更可能你可能听了没有两分钟,20秒就关掉了,那也无所谓哈哈。谢谢大家。拜拜了。
C:难忘今宵。
定海桥互助社社员及伙伴们在定海桥上,摄影:罗渣
关于定海桥互助社
定海桥互助社成立于2015年夏天。它是一个聚集的场所,地处新老工人混居的历史性社区定海桥;也是一个共治的社团,社员及邻里友人在业余以社区/社群互助的原则共同工作,在针对历史和现实议题的在地行动中自我教育、互助解放;也是一个延展的艺术小组,通过集体实践将劳动赋予创造性、来探求新的艺术/知识的社会想象力持续生成的工作方法和行动路径。
曹书韵
城市研究硕士。目前是一名编辑,主要负责当代艺术与设计相关的内容策划与采编。近两年密集参与了定海桥互助社的共治实践。业余创立了“城市油鸡促进局”,联合发起上海PARK(ing) Day、“平台合作研习社”等。长期关注社会参与式艺术、身心疗愈、游击城市主义、技术开源的公众赋权等。业余的摇摆舞学徒。
赵伊人
教育工作者和艺术行动者,心理学硕士。除了专注于教育课程研发与设计,观察并介入教育生态,业余也长期参与定海桥互助社的社群自治、互助教育、艺术行动等灵活多元的本地实践,致力于社会性艺术实践、互助网络、协作技术的探索。她还教授钢琴演奏,也偶有个人和乐队创作。
黄奕
定海桥互助社社员。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社会人类学硕士。虽然所学专业看似与艺术无甚关系,但在过去数年来持续参与一些行动和社区艺术社群的实践,并从中汲取力量甚多。2019年与社群朋友共同实现的日本访友之旅之中,参与了在东京的木刻版画社群「A3BC」的工作坊,其后,在国内与朋友们一起举办「木刻波流」版画工作坊,期望通过木刻版画创造联结与发声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