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不要急着批评教育,这6步引导法搞定!

杰奥贝比儿童早教中心10-1617:33教育孩子当中,每个爸爸妈妈都会遇到的问题:当孩子犯错误时,如何教育让TA认识到错误并能防止下次不再犯。一般情况下,很多父母会采取下面三种方法:1、奉行“棒棍底下出孝子”,犯错误就得狠狠打骂,不能惯TA那毛病;2、当众评判教育孩子,并让TA承认自己的错误;3、重复说教,认为孩子不懂事就得多说TA才能记住。上面3种办法在管教孩子当下,看似会有不错的效果,实则隐患不少,并不是最佳教育方式。

打骂、惩罚教育孩子很多父母会采取打骂惩罚孩子来达到让TA“记住教训”的目的。但,一味的打骂孩子,不但起不了效果,还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有位网友曾说:「自己不管犯什么错,等待他的都是鞭打和责骂。他从不敢承认错误,因为真的很害怕很害怕,那种害怕是骨子里的,感觉比天塌下来还要可怕。」

一名9岁男孩,因为打碎了学校的玻璃,担心受惩罚,不敢告诉家长,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

孩子在遗书上这样写道:「nai nai ,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只是一块玻璃,就能让一个9岁的小男孩选择自杀。在男孩心里,接受责骂比自杀更可怕。经常受到父母打骂的孩子,一种是性格特别懦弱自卑,另一种是特别叛逆且具有暴力倾向。一名12岁的男孩,不小心弄碎了茶馆的物品。妈妈一上来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男孩一气之下用双手死死掐住了妈妈的脖子,幸亏旁边的人及时拉开了男孩。

这些极端的心理扭曲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打骂成性的父母。某城市曾经对408名少年犯进行调查,发现在打骂中成长的少年犯罪率高达到84%。很多家长原以为打骂是让孩子长记性,改正自己的错误,其实正是自己的棒棍把孩子打上了犯罪的道路。当众评论教育孩子周末的时候,在肯德基里见到一位妈妈,在孩子将饮料洒在衣服上之后,不停地指责孩子。说孩子这点事情都做不好,平时教她的用双手端饮料,怎么就记不住?孩子一脸委屈地看着妈妈,在此期间,孩子的爸爸跑过来劝说。

可妈妈却还是不依不饶,非要孩子承认是自己不小心,并保证回家后,弄脏的衣服自己洗。大庭广众之下,小女孩显得很无助,可是妈妈丝毫没能意识到有什么不妥。直到孩子哭着承认是自己不对,妈妈才停止了指责。

这样的场景,让旁边的人看后都纷纷摇头,和我一起外出逛街的好友,轻声对我说:“这位妈妈,典型的属于情商不高,她以为她的教育方式就是对的,可是她不知道,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伤害了孩子弱小的心。”那天我看到那孩子在整个进餐过程中都显得非常的郁闷,而她的妈妈却丝毫没有察觉。其实孩子的自尊心比我们成人的更强,在外人面前批评教育孩子,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十分受伤害,TA陷入那种低自尊的心境里根本没有多少心力来听家长所谓的教育和反思错误。一味说教教育孩子有的家长,孩子一犯错,就说:“之前怎么教你的?跟你说过多少次,你怎么不长记性……”孩子犯错,家长适当地讲道理,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如若你整天不停地说教讲道理,对于孩子来说,那绝对就是灾难。

教育家卢梭认为,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当孩子面对一件错误的时候,家长一味地与之较劲,逼迫孩子听话,跟他们讲关于这件事是否错了的道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将孩子推到了我们的对立面。对孩子一次次的苛刻,就等于让孩子一次次地自我否定,那种孤独无助,只会加深孩子的痛苦,让孩子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朋友曾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她说她的女儿,有段日子特别喜欢从楼道的扶手上往下滑。

朋友对孩子说扶手很脏,不仅把衣服弄脏了,还存在安全隐患。说了几次,孩子当着她的面不这样做,可是背着她却依旧我行我素。这下她非常的不淡定了,甚至于有一次,差点对女儿动手。听了她的诉说后,我给她支了一个招:既然孩子愿意这样,那么不如顺着她。只是告诉孩子从扶手上滑下去可以,但是一定事先拿抹布擦干净。

同时由于有安全隐患,一定要在父母的陪同下才可以这样做。孩子听了之后非常的高兴,每一次朋友和孩子外出的时候,两人都会玩这个游戏。再后来由于每天都要做同一个游戏,孩子不再与楼道的扶手较劲了。朋友事后对我说,看来有些时候,你一味地说教起不了任何作用,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要做得有道理,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情做了之后的后果,从中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让孩子深切体会到其中的道理,远比你不停地讲道理要好!

如何处理孩子犯下的“错误”,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家长处理方法得当,孩子就能够从错误中学会正确积极的态度,并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包容;如果家长处理方法过激,孩子可能受到情感上的伤害,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并认为家长很苛刻、不关心自己;而如果家长一味包办,则可能会让孩子逐渐丧失责任意识,变得越来越不负责任。我这里总结了一套亲子沟通“6步法”,长期这样和孩子沟通,还能训练孩子的理性思维。

A、“为什么要这么做?”先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了解孩子的想法:“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B、“这样是不对的/不好的”告知犯错带来的后果:孩子犯错后告诉TA之所以不让TA这样做,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是十分重要的。小孩与成人对世界的认知不一样,很多成人认为理所当然不能做的事情,在孩子眼里都是好玩的可以做的事情。

C、“你的感觉如何?”跟孩子讨论当下的感受,引导孩子抒发情绪:“你的感觉如何?”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D、“现在该怎么办?”问有什么弥补的方法:“现在该怎么办?”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TA,而是冷静的接着问第五个问题。

E、“那你觉得还有些什么办法?进一步引导多种解决方案:“那你觉得还有些什么办法?”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F、“从这次事情你学到了什么”事后复盘,总结经验: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TA最后一个问题:“从这次事情你学到了什么”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在这整个亲子沟通中,其实就形成了一个“犯错——修正——复盘”的“有效犯错”的闭环。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高度。父母选择打骂苛责,孩子就会选择怯弱和逃避;父母选择引导包容,孩子就会选择反思和更正。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曾说:「人类是以不断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允许孩子试错,意味着在谋杀孩子的生命力。」爱孩子,就给他试错的机会。希望每一个孩子犯错时,都能被善待,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引导孩子,在错误中有所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