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龙:探索免疫治疗临床经验,真正让患者获益
“现在大部分的晚期肺癌病人生存期还是比较短,然而肺癌免疫治疗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第一个在中国上市的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为患者长期生存提供了可能。国际上,纳武利尤单抗将晚期NSCL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不到5%提升到了16%,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在中国,我们也在持续跟踪中国患者的生存数据。”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主席吴一龙教授表示。
纳武利尤单抗自去年8月在中国上市以来,引起了一大波热潮,各界都在关注肿瘤免疫治疗。广东省人民医院本着助力中国免疫治疗规范化管理的初衷,于今年开设了肺癌免疫治疗门诊,为患者提供包含诊断、输注、随访等一站式服务。觅健就肺癌免疫治疗的规范化与肺癌免疫治疗门诊开设的初衷,采访了吴一龙教授。
1、反对盲试药物,药用不好患者不获益反受害
吴一龙教授指出,一个药物从生产到临床应用需要经过有药可用、药物可及和正确用药这三个重要阶段,正确用药非常的关键。然而由于网络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非专业人士对免疫治疗的理解很可能出现偏差,而药物使用上的偏差,则很可能导致患者用药之后不但没有获益反而身受其害。
“有了可能救命的新药,先用上,评估后有效就继续用,无效则停药,这不仅是部分患者会产生的想法,甚至连一些医生也会给出这种盲试药物的建议。”吴一龙教授指出这种盲目试药的行为是十分错误的。事实上,每种药物在上市时都有明确的适应症,比如第一个在我国上市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纳武利尤单抗,其获批的是用于EGFR/ALK阴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EGFR/ALK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一线化疗失败或不可耐受的情况下其实并不需要进行PD-L1检测,可直接接受纳武利尤单抗的治疗。这是依据获批适应症进行的标准、规范化免疫治疗,能保障患者最大程度从创新的免疫治疗中获益。
由吴一龙教授领衔编纂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也明确指出,“盲试药物”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不能对症用药,患者从治疗中得到的只有副作用,甚至会有生命危险。现实的病例已经给了我们前车之鉴,曾有病人盲试药物后不但无效,而且肝功能全部受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此,临床上严格遵循指导原则的推荐,按照药物适应症进行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2、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用药中遇到的两大挑战
免疫治疗在中国上市时间短,临床医生缺乏用药经验。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对并发症的管理,二是对药物疗效的判断。
关于肿瘤免疫治疗并发症的管理,吴一龙教授分享了现实免疫治疗用药中遇到的挑战:“曾经有医生在临床中,观察到一个病人接受免疫治疗之后出现了全身乏力,站不起来的情况。诊断后发现是免疫性肌炎。这种情况以前很少见,但现在越来越多。而对于这些免疫治疗并发症的处理需要临床医生快速积累经验。”
关于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判断,吴一龙教授强调免疫治疗与其他传统治疗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免疫治疗疗效判别的标准与传统治疗不同。以前是通过影像学(CT)检查,发现治疗后肿瘤增大则判断治疗无效,但在免疫治疗中,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肿瘤虽然变大了,但其实依然有效。在医学上称为“假性进展”,这也对临床医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肺癌免疫治疗门诊,探索最佳治疗模式
为了让患者最大化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正确规范的用药和快速积累免疫治疗临床用药经验,探索出最佳的肿瘤免疫治疗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免疫治疗门诊的开设就是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吴一龙教授表示,预计用3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探索与总结临床经验,有成效后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免疫治疗的门诊模式,让患者真正的获益。
“对医生来说,不是穿上白大褂就能处理所有的疾病,必须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行。这种经验的快速总结跟规范地处理必须基于治疗方法的集中使用,才能尽量避免过程中出现过多不必要的惨痛教训。因此,我们安排有经验的、经过培训的医生相对集中的来诊治患者,摸索出更多的经验,然后进一步推广。这就是我们设立肺癌免疫门诊的初衷。”吴一龙教授说。
目前肺癌免疫治疗门诊每周四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开诊。患者的首诊将由副高以上的医生进行,首先会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免疫治疗的条件,凡是符合条件的患者会被安排进入免疫治疗门诊,接受一站式服务,全程治疗并监控管理患者病情。吴一龙教授建议尚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患者首诊时最好能够到免疫治疗门诊咨询专业的医生。
4、吴一龙教授就患者常见的几大问题作出解答
吴一龙教授提倡应根据药物获批适应症,在规范化治疗的情况下诊治符合条件的患者。对于如何接受免疫治疗,我们问了吴一龙教授这几个问题。
觅健: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前是否需要接受检测?
吴一龙:患者需要做基因检测来判断是否具有EGFR/ALK基因突变,如有突变则应该采用靶向治疗。但是,对于没有EGFR/ALK基因突变的患者,在其化疗失败或者不可耐受的时候,二线不需要进行PD-L1检测,应该尽早进行免疫治疗。
吴一龙:免疫治疗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应该早用早好,年轻比年长者使用的效果好。现在有很多病人有免疫性疾病,经常要应用激素之类的药物,这类病人其实效果并不好。
吴一龙:我们有很多临床试验针对这些患者,建议这些患者参加临床试验。不鼓励患者轻易尝试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因此,改善患者治疗现状、提高创新药物的诊疗规范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终究有一天,人类会击败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