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札记68:古典与先锋的融合
先锋派,历来指新颖的或实验性的艺术创作,而且多来自于西方文化,常常具有反传统和反经典的倾向。古典文学和先锋派,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是,梁晓明的《忆长安:诗译唐诗集》却将中国古典文学和先锋派的现代诗写作融合在了一起,开拓了一种新诗与古诗琴瑟和鸣的新境界。
昨天下午,在湖光山色的花港公园里,一群诗人和朗读者一起分享和朗读了这本别具一格的诗集。本书作者、著名诗人梁晓明和诗歌评论家涂国文分别分享了创作体会和阅读观感。
梁晓明介绍了自己创作这本《忆长安》的经过。事情缘起于1986年,梁晓明偶然看到一本《唐诗白话改写》。展卷读后,心中总感觉有些欠缺。把唐诗用白话说出来,于普及明白是好,于艺术再现便感不满足。因为他一直在写现代诗,便有了用现代诗的语言来改写唐诗的念头。更因为唐诗对现代世界诗坛有着极大影响,重新译写和准确解读就具有了极大的现实意义。
1988年,在一个诗会上,梁晓明译写唐诗的努力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鼓励与支持,给了他喜悦和坚持的动力。1991年,《现代诗》杂志以大篇幅推荐发表了几首诗译唐诗。之后译写停滞了几年。201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来信表示,将作为重点图书选题,希望梁晓明再译写一些,结集出版。于是梁晓明一鼓作气,又译写出了十几首。但因编辑辞职,选题歇菜。直到2016年,由于“灰光灯”微信公众号的推介,上海古籍出版社相约出版,凑足五十首译诗,终于圆了一个梦。
涂国文谈了他阅读《忆长安》的感受。唐朝已经灭亡1100多年,但唐诗对华人圈文化以及全世界文化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唐诗除了浪漫主义诗歌高峰李白、现实主义诗歌高峰杜甫之外,还有2000多位杰出诗人,5万多首优秀诗篇。这些诗人和诗歌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顶尖的。所以唐诗是值得译写的,这可能就是梁晓明选择唐诗来译写的原因。
涂国文指出,翻译是一种语言系统向另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无论是同一种语言系统的古今转换,还是不同语言系统的转换,都有一个信、达、雅的问题。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顺,雅就是优美。《忆长安》里的作品,如果不读后面的唐诗,我们都会认为它是原创的现代诗。但我们又能从中找出唐诗的影子来,这就是《忆长安》译诗的一个特点。它首先是正宗的翻译,符合信达雅的标准。其次是一种独立的再创作,是一首非常成熟和优秀的现代诗歌。它是从唐诗出发的一种艺术再创作。同唐诗有关,但已不再是唐诗,有独立的风格,独立的创作思维。
涂国文认为,《忆长安》这种古诗译写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文学价值。梁晓明是一个先锋诗人,但他坚守了一种古典的情怀。有些人对中国诗歌传统不屑一顾,认为现代诗歌尤其是先锋诗歌,跟西方文化传统靠得更近。梁晓明的作品不一样,在先锋派眼光里融入了中华诗歌艺术传统的情怀,这一点非常可贵。它打通了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通道,既延续了唐诗的生命,也为现代诗歌带来了一种文化自信。
在梁晓明和涂国文的分享之间,穿插了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11位成员的朗读。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现场的书友感受到诗译唐诗的独特魅力。
昨天阅读分享会现场的窗外,就是明媚的小南湖和雷峰塔。在湖光山色里品读诗歌,无疑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到场的30多位诗人和朗读者都恍惚穿越到唐朝,徜徉在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作品的意境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下午。
一本薄薄的《忆长安》,让我们认识到,古典文学经典作品并没有死亡,它们还可以在今天延续生命;先锋派艺术并不仅仅来自西方智慧,它也可以来自传统文化。诗歌评论家沈健这样评价《忆长安》:“它也许为百年新诗开辟了一片新疆域,为现代汉语注入唐诗源远流长的气韵与格调,拓展一个海纳古今的大境界。”古代与现代,古典与先锋的交汇,完全有可能实现。
(本文摄影可可、黄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