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子曰:

“不自见故名,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这里老子提出了四个“不”,这四个“不”是老子的劝世名言。

老子劝世与孔子不同,孔子都是正面劝导,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老子刚好相反,他总是告诉我们不该做什么。

比如前两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人们常常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时常反省自己。

可老子这里偏偏说人“不自见”、“不自是”才能彰明,这是何道理?

其实老子这里的“不自见”不是指不要自我反思,而是不要总是抱有自我的主观成见。

而“不自是”则是不要自以为是。

人如果心中总是揣着一个自我的概念,遇到问题总是觉得“我认为”一定没错,那么便听不进去别人的观点,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判断。

正如老子自己所言“洼则盈”,心中没有了东西,把自我的概念,执着的观念全部都清空,那么才能吸收到更多有用的信息,这是一种大智慧。

所以纵观历史,英明的君王向来容得下敢于直言相谏的臣子,例如汉武帝敬重的汲黯,唐太宗身边的魏征。

当代的人们也是一样,人人心中最核心的就是“我”,尤其是身居高位的领导,更容易因自我成就导致内心膨胀,听不得别人的观点。

这是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改正难免要出大错误的,应当予以重视。

之后老子又说:“不自伐故有功”,“自伐”就是自我夸耀。

真正的功绩不是靠自我夸耀出来的,而一旦自我夸耀,原本功劳的光辉也就一下子暗淡了。

就比如做好事的问题,我们绝大部分人,并不是不乐意做好事。

而是做完好事之后总要把行善这件事揣在心里洋洋得意一下。

而且总喜欢自我彰显,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

甚至有的人做好事是为了求回报,我帮助了你,你就欠了我人情,等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得还。

有这个“攒人情”念头在,便已经不是真正在做好事了。

当然回报不仅仅限于别人的回报,有些人做善事求神佛的回报。

他们认为佛祖或是神仙在天上看着自己,只要多做善事神佛能够看得见,自己就能收获福报。

殊不知这种心态早已偏离佛法甚远,这种心态下为善,完全是自己的私欲催动出来的,依然是属于在自我贪念中打转。

真正有道的人,行的是真善,无事的时候自己不会去强行找事,事情找来的时候也绝对不逃不避,一切自然而然。

而且做完善事之后立刻就把行善这件事忘掉了,不会自我得意,不求别人回报,更不在乎自己有没有福报。

如此才可谓大功,什么神佛庇佑、自身福报、功绩、回报等等一切自然也就来了。

之后“不自矜故长”,“矜”就是自高自大、傲慢。

“傲”为百恶之源,人一旦产生出傲慢的心理,那么一来难以再进步,二来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自尊心太强。

如此便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越是傲慢便越不进步,不进则退,失败是早晚的事。

所以人想要不断成长,长久守护住成功,最重要的便要空掉自我,保持谦逊的态度。

最后老子总结: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一个人真做到了无争,那么天下再没有什么能够与他争的了。

凡是争夺,必须要有想要的东西,什么都不在意了,一切对他来说都是空的,那么便没有了竞争的关系,还怎么跟他争呢?

所以老子说,“全”这种绝对的圆满,不是争出来的,当你一切都不争了,反而也就圆满了。

这就是以反求正、以曲求全的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