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金元时期的“檐额”

Source: 授权转自网友'同路人'的新浪博客,文章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韩城文庙大成殿(元)(图片来自网络)

檐额,这一大木作构件听起来不如阑额和普拍枋那么熟悉,但是好像又似曾相识。虽然不太常见,但还能找到一些流行于金、元时期的实例。

檐额是什么,通俗的讲就是檐下柱头上用于承重的大额枋,贯通于整个建筑立面,下部由绰幕枋承托。它与阑额和普拍枋(平板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功能作用上又有些不同。其作用无非就是解决前檐上的铺作承重和减柱、移柱问题。

在《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中是这么定义的:

造阑额的制度:阑额的宽度是材的一倍,厚度比宽度少三分之一,长度则根据间宽而定,两头出榫到柱子的中心线。榫头卯入柱内的深度为宽度的一半。阑额的两肩用四瓣卷刹,每瓣的长度为八分。如果不用补间铺作,其厚度可以取宽度的一半。

檐额的两端都超过柱口;其宽度为两材一契到三材;如果是位于殿阁之中,那么其宽度为三材一契,或者增加到三材三契。檐额之下是绰幕,其宽度比檐额的宽度少三分之一;绰幕两端超出柱口延伸到补间;做榻头或三瓣头相对。(摘自王海燕《营造法式》译解)

上面这段话告诉我们,檐额也是立柱之间的联系构件,而且一般体形超出阑额的尺寸,两端超出柱口,一般位于屋檐柱顶之上通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横枋,檐额下用绰幕枋承托,并且枋子头做成榻头或者三瓣头形。

也就是说,檐额硕大粗壮,而且要能承重,其作用就是节省立柱,使立柱移位到最合理的位置,释放出最有效的感观和空间。

金元时期时兴减柱造和移柱造,节省材料创造空间。檐额的运用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达到了高峰。现将部分檐额使用的实例搜集如下:

开化寺观音阁(金)

 1、开化寺观音阁,位于高平开化寺内中轴线上东北隅,为金代遗构。悬山顶,面阔三间,檐下硕大的檐额支撑四组四铺作斗拱承托梁栿。檐额两端插入边间柱头,上置普拍枋,这与《法式》规定略有区别。檐额下由硕大的绰幕枋承托,绰幕枋下左右各支撑抹棱石柱一根。当心间非常开阔,使得稍间只有心间的四分之一大小,使人感到在狭窄的廊下,门庭豁然开阔大气起来。(心间两根细石柱为后代维修加入的)

换个角度看开化寺观音阁

定襄关王庙(金)

2、 定襄关王庙,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琉璃瓦顶,前檐明间平柱向两次间迁移183厘米,明间特别宽大,次间为明间面阔的三分之一,且明间两柱与后柱不在一条线上。立面上当心间在普拍枋下使用两端插入两侧柱子的檐额,而次间没有。檐额下有绰幕枋承托。这种地方上做法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定襄关王庙正面

3、阳泉林里关王庙,大殿是宋代遗构,其他建筑均为九十年代根据宋代风格重建。这里使用檐额的实例主要是新建的献殿,略有不同的是两边立柱上置大斗。大斗上放置绰幕枋支撑檐额,两门柱正对檐额上的两朵斗拱,立柱并没有位移。

林里关王庙献殿(宋金风格)(图片来自网络)

4、 韩城文庙大成殿,元代遗构。梁架支于大檐额的铺作上,额下用绰幕枋加强,从而使檐柱间距加大,以取得外观之壮观。故其前后檐柱不在一直线上。这是《法式》中叙述的标准做法。

韩城文庙大成殿(元)(图片来自网络)

孝义三皇庙正殿(元)

5、 孝义三皇庙(元),这是一个不大的村中小庙,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廊下当心间两柱,向两边位移半个房间,使得心间非常开阔,而两次间,则不足心间的三分之一。粗壮的檐额之上承托檐下铺作,下面绰幕枋支撑。

孝义三皇庙正殿近景,前廊下开阔的当心间使这座村庙与众不同

6、韩城东北15公里有个古老的西原村,村中有座玉皇后土庙,第六批国保单位,元代建筑。献殿,悬山顶,通面阔18.30米,面阔三间(实为明三暗六),进深四椽。斗栱单昂四铺作,前檐柱头上为一根通长约19米的檐额,其长度甚为罕见。下面施绰幕枋支撑。

韩城玉皇后土庙献殿(元)(图片来自网络)

7、临汾曲沃县的东许村有座元代建筑三清庙,这里又是一座超大的献殿,此献殿正在修缮之中。也是使用檐额的实例,当心间两个立柱向两边位移后,使得心间特别的宽大,立柱上施绰幕枋承托巨大的檐额,檐额绰幕枋两侧出头,与《法式》规定的一致。檐下台梁所有铺作均由檐额承托。看来在晋西南黄河两岸集中了元代的不少檐额实例。

曲沃东许三清庙献殿(元)(霞光彩虹71拍摄)

8、万荣东岳庙属中国道观建筑。在山西省万荣县城内(古解店镇)。创始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627-649)已有之,元至元二十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1297)重建。这里的献殿体量巨大,又是一个使用檐额的实例。献殿,面阔七间,进深六椽,悬山顶。檐下单昂四铺作,被承托于巨大的檐额之上,檐额下有绰幕枋支撑。当心间两立柱略向两侧位移,与中心轴不在一条线上。

万荣东岳庙献殿(元)(刘晓华拍摄)

9、大阳汤帝庙位于泽州大阳镇西街,其创建时间年代不详,现存主要建筑为元代风格。正殿汤帝殿,元建。殿阔三间(明三暗七),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举折平缓。前檐柱四根,木质。檐柱微有卷杀,斗拱七铺作,斗拱上直接承托撩檐枋,下则为大额枋,额枋用粗壮的原木,不用阑额,而在柱头上横穿一替木用以替代。这实际上就是绰幕枋与檐额的一种变形,目的都是一个(承重和减柱、移柱),做法独特,实属罕见。

大阳汤帝庙(元)

10、高平王报村二郎庙戏台,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被誉为全国最早的戏台,也是唯一一座金代戏台。这虽然是一座戏台,但是其形制仍是,绰幕枋支撑檐额,檐额之上承托铺作,两端出头,简洁明快。当然在山西类似的戏台还有很多,包括立柱上用大斗支撑绰幕枋也有不少,其实都属于一类。

王报村二郎庙戏台(金)

11、上党门,位于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是隋代上党郡署的大门,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比起上面的金元时期的实例,上党门好像是单薄了许多,立柱没有向两侧位移,檐额的尺寸也不够硕大,好像是没有承重上的需求。上党门的这种檐额,实际上只有檐额的外观形式,而无能够承荷载的、实质上的结构作用,只是阑额通做而已。

长治上党门(明)

综合以上实例,有以下几点可以说明:一是,除了联系各立柱间关系,檐额主要作用,就是承重,所以都很硕大无比;二是,便于减柱和移柱,使当心间更开阔壮观;三是,虽然各处地方做法独特略有不同,如大额枋没置于柱顶、两侧不出头等与《法式》叙述的有别,但是,其主要意图都是很明确的,目的是一致的;四是,金元时期的移柱造和减柱造盛行,绝不是孤立的,檐额这种结构形式与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五是,见于各地做法上的不同,檐额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就是在檐柱上施大额枋。

(0)

相关推荐

  • 营造构法:斗拱、铺作与铺作层 (下)

    五 "回"形构架 一种由内外双重柱圈与上部铺作层共同构成的构架形式,其空间特点为外周合围.当中虚空,内外柱圈之间保持相同柱距.因柱头间枋额平面呈"回"字,故暂名 ...

  • 9个榫卯实例,手把手教会你古建木结构中的奥秘

    本篇列举一些有特色的榫卯实例,供参考借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榫卯实例多为地方做法,在清官式建筑中很少使用,仅作参考. 榫卯实例 1 柱.枋榫卯--源于<营造法式>中&q ...

  • 在武乡和榆社发现了两处金代“文殊殿型”减柱造实例

    大家都知道五台佛光寺的文殊殿为金天会15年(1137)重建,是金代目前体量最大的悬山顶建筑,它面阔七间.进深八椽.有阑额与普拍枋,檐下斗拱柱头为五铺作,各补间为出斜拱五铺作.内部梁架应该是四椽栿接前后 ...

  • 韩城:古城九郎庙

          韩城:古城九郎庙     博陵     陕西韩城市,作为春秋晋国"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地,域内曾有多处"九郎庙".当年程婴.公孙杵臼救孤到最终锄奸, ...

  • 韩城文庙

                 游韩城文庙     博陵    韩城文庙,韩城古城三庙之一,古城景区提升改造后与东营庙.城隍庙相连成片.韩城文庙的初建年代说法不一,<大明一统志>载:洪武四年(1 ...

  • 韩城东营庙

               游韩城东营庙    博陵    韩城东营庙,韩城古城三庙之一,改扩建后的韩城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始建于明万历年.清道光年重修的东营庙曾是守卫城池的东.西.南.北.中五座兵营之一(现 ...

  • 古戏台传音的秘密

    衍变近千年的中国古戏台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建筑声学文化遗产.古人巧妙利用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制来助声,其复杂的形制结构设计,本质上是对直达声.反射声.混响声乃至共振声的综合利用或优化组合. 时长 01:13 ...

  • 韩城城隍庙

              游韩城城隍庙     博陵    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的陕西韩城城隍庙,经历代增修扩建占地一万五千余平米颇具规模.经近年古城三庙贯通工程,与文庙.东营庙等连成一片.城隍庙 ...

  • 庄严篇——山陕甘会馆

    中原会馆建筑的经典,建筑"三雕"的精华 临街照壁是高浮雕砖刻杰作 精巧玲珑的会馆戏台 额枋木雕表现了生动有趣的世俗生活 "大义参天"牌楼是中国牌坊建筑的一个优秀 ...

  • 第五批国保--古建筑(69)

    本篇目录: ************************************** 425   231.韩城文庙 明                          陕西省韩城市 426    ...

  • 「韩城传统村落」高门村:史圣司马迁故里(图)

    发布时间:2020-12-24 15:03 来源:韩城新闻 点击次数:3 ▲司马先茔 ▲"巍岫增荣"碑匾 ▲"太史故里"碑匾 ▲"太史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