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活 | 这次疫情将西方人糟糕的财务状况扒得掉底!

全文共计4510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以前跟大家聊了聊消费观的问题,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能有存款是特别不容易的一件事。

但是跟西方人比起来,那就是小意思了。没有欠债,没有账单,他们就可以特别惊讶地看着你:哇,快来看土豪!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西方人的消费观,以及疫情当下,他们要何去何从呢?

用生命申领的救助金

在疫情爆发之后,各国政府都在要么发放救助金,要么各种减免费用,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美国➡宣布将实行1.2万亿美元的经济补贴计划,

加拿大➡对因疫情失去工作的人提供每月2000加元的救助金,

英国➡为每人每月提供最高限额为2500英镑的救助金(超过英国平均收入)。

这样看起来的确不错,我生活的澳洲也是,政府给澳洲人发放67亿澳元的补贴,企业税务减免。享受福利的家庭每两周领取550刀,失业补助大概是750刀一周。

然后问题来了,因为申领的人太多,领福利的APP崩了,无法登录去注册。

我也没有领到第一批的补助,但按照我的想法就是,崩了就崩了,等过两天修复了,或者是等大部分人都领到了,我再去领也是可以的。

反正让我冒着生命危险去领钱,我是不干的,又不是不会给,都是一样的钱。

但没想到的是,很多澳洲人不顾危险,在外面排起长长的队,就为了马上能领到钱。

因为没了工作,他们是真的

一、分、钱

都没有了!

这件事还上了新闻,用我们的立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真的就差这么两天时间吗?

没有这个救助金是不是马上就要饿死了?

现在在外面聚集风险有多大不知道吗?

但站在他们的立场,这又成了很好理解的一件事:

没错,不马上领到钱,

真的会饿死。

新冠是很可怕,但是没有眼前的生存危机更可怕。

只要停发一个月的工资,一家子都要活不下去了!房贷,车贷,孩子上学的费用,重重压力袭来,谁还管有没有可能感染的问题?

你别看西方人看着很“豪”,家家都是带泳池的大房子,出去吃饭旅游各种消费,但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现金流很紧张。到了月底不仅没有多少结余,能不再透支信用卡就算不错的了。

目前一个澳洲家庭的平均负债率已经

高达186.5%,

全澳有超过4分之一的人银行存款

不足500刀!

基本上是处于一旦没有收入,分分钟就要

破产的节奏。

你没有看错,就是500刀,大概2200人民币。在澳洲,一个家庭再省吃俭用,也要500刀。

当中国网友们都在感叹:西方真的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啊,都什么时候了,第一时间考虑的竟然不是救人?而是救经济?

可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关门没有了收入,他们半个月都撑不过去。

更别说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西方人是不买房子的。就算不被房东扫地出门,就算暂缓还款各种贷款,但超市肯定不能赊面包给你吧?

这就是很多西方家庭面对疫情的现实生活:

病毒下尚且能活命,

可断了粮确是一天都躲不过的。

(S.A.Food Bank官网)

每次看到类似的新闻,我总是要看看自家的存款:很好,哪怕暂时没有收入,我们一家子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领福利。

这个时候,

存款就是安全感。

大部分华人跟我们一样,家里有余粮,就不至于出去冒这个风险。

虽然现在大家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扣扣搜搜地过日子了,但是从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没丢:

甭管什么情况,

手里总要有一些救急的钱才能让人安心。

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和储蓄观是如何形成的

超前消费、毫无储蓄

就是大部分西方人的消费观和储蓄观。

虽然现在国内的月光族也越来越多,但是跟西方人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在国外这么多年,他们的消费观和储蓄观一直在刷新我的认知。

有一次要去参加导师家的派对,结果有个同学没来。一问原因,他说月底了,奖学金没发,他没钱坐公交车。

当时我就愣住了,往返四块钱都没有吗?不会吧?这不是把导师当傻子戏弄吗?可我发现在场只有我一脸不解。其他老外都很镇定的表示理解。

上班之后,我们大学都是月底发钱。

有一次,遇到圣诞节和新年的假期连起来了,这种情况都是在节假日前发,所以工资应该在12月22号发,但是会计没设置好,变成了1月3号发钱。

当时大家就炸了:钱都没有,这还怎么过年?信用卡账单还要不要还了?想要饿死我们一家老小吗?据说投诉的邮箱都爆炸了!

我美滋滋地过我的节去了,根本没有意识到钱没有按时到账,但是大部分老外同事都疯了!

在国外,这绝对算得上一次非常严重的危机!

这些事情在我们华人眼里都是比较难以置信的:

说得多么艰难,工作的人手里没有几万块钱总有几千块钱在的。

手里的钱跌到一定的数额之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哪怕真的弹尽粮绝了,还是会开口找朋友、父母拆借一二。

但是在国外,一个人说自己没钱了,那是真的兜里比脸还干净了。

读博的时候,组里的老外到了月底,兜里只剩下2,3块的大有人在。

这些人是底层的Loser吗?

当然不是!

可他们的消费观真的让人大跌眼镜。

想啃老也没办法,国外的上一辈同样也是“账单家族”。你们已经独立了,啃老是不可能让你们啃的,父母自己都没钱。

有次和一个读博有奖学金的当地人聊天,我还挺羡慕的说:你爸妈家离咱们学校这么近,你住家里连房租都省了呢!

他很不解的看着我说:怎么可能,我们赚钱的孩子如果想住家,至少要交给父母几百块的生活费!

为什么他们敢这么

“肆无忌惮”地花钱?

一方面,是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十分完善只要交了保险,后续的医疗、教育、养老问题都不需要操心了。

就算你一辈子都没有赚过一分钱,只会生孩子。

那只要你能生4个孩子,每个月从政府拿到的福利就相当于一个普通人的收入了。

如果你是个只会生孩子的单亲妈妈,那领到的钱都更多了!不仅教育和医疗是免费的,连房子都能解决!

存钱干什么?

留着亏本吗?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存钱是亏本?

这就要谈一谈另一方面国外的借贷与储蓄的宏观现状。

在西方国家,征信体系非常完善,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很多靠谱的借贷渠道。

借贷是受到政府支持的,贷款的风险小,利率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福利政策比如开卡福利、返现政策等等,刺激人们去贷款(现在支付宝、微信还有各大银行也已经掌握了类似的方法)。

而相对的,是这些国家超低的储蓄利率,CPI指数持续跑赢储蓄利率。

也就是说,你把钱放在银行,拿到的利息还不如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大。

举个例子,这些钱我原本是可以用来买一袋大米的,过了两年跟着利息一起拿出来,却只能买半袋大米了。

血亏啊!

如果你想攒钱买房子,不好意思,房价一年涨8%就算不错了。如果转手再卖,还有高额的增值税。

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套路:

通过一种“信用”体系刺激消费,

只有消费了,

经济才算是盘活了。

西方人正在消费什么

有句话说的好,

金融其实就是泡沫。

资本主义的🅰欣欣向荣往往跟🅱经济危机福祸相依。

曾经的次贷危机是这样,为了让大家都买买买,贷款机构就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你没有什么东西抵押,薪资不高都行,只要人去了,就给你发放贷款。

这多好的事情啊?大家当然买房买车,但是后来偿还能力没跟上来,这个体系就崩溃了。

如今几次美股熔断也是这样。美国这样的大债国,就是从借贷中获得GDP的增长。

可是一旦出现新冠这样的疫情,大家对经济形势不看好,“要债”的人就出现了。再加上老龄化加剧,今年退休的人也不少,企业倒闭(美国部分养老金是企业出的),美国已经陷入了养老金危机。

熔断是美国政府曾经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弄出来的一个“紧急救市手段”,可是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大佬都对经济前景不乐观,美股就出现了反复跌底熔断的情况。

不仅是美国,奉行资本主义这一套的国家都在面临同样的危机。

大家已经不再依靠薪资消费,

而是靠一个“额度”消费。

好像这个额度是我本来就能拥有的金钱一样。

而自己本身有多少钱,

也不知道该怎么算了。

对“信用”的过度依赖,一旦遇到泡沫破碎、疾病灾害等意外情况时,就会显得格外脆弱。

国外政府掏钱掏物努力救市,想要刺激经济复苏,倒也不是他们不在乎人命,而是经济崩盘,恐怕会出更多的人命。

但是你要说外国人的消费观是错的吗?

在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下也不能算是错的,“消费主义”形成的市场,是经济的活力源泉。一些国家靠这种方法一直走在GDP的前列,获得了经济的遥遥领先。

而普通人也靠着“超前消费”的方式活得格外滋润,很好地享受到了超前消费带来的“利息”。真要他们紧巴巴地活着,将手里的钱扣来扣去地计算,他们还真的接受不了!

不把这个钱花掉?等着亏本吗?他们也不是傻子。

但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每隔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总有泡沫破碎的一个循环,而遇到这种天灾人祸的时候,“超前消费”带来的脆弱也暴露无遗。

而此时,曾经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存款就帮了大忙。

其实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西方人也会稍微增长一些储蓄意识,储蓄情况会稍微好一些。但是随着对经济信心的增长,存款数额又会大大减小。

现在距离2008年,显然已经有点久远了。可这次疫情又将西方人糟糕的财务状况扒得掉底。

 ✅房贷  ✅车贷  ✅卡贷

✅每个人都是一屁股债

或许这次之后,他们账上的钱会比之前多出一些吧。

最近几十年,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也是越来越好的。

所以可以看到,现在月光族也越来越多了。什么花呗、白条、信用卡都来一套,用贷款来还贷款。

日子的确滋润起来了,好像也没什么好操心的事情。但是国外的情况已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没有意外发生,生活风平浪静的时候,超前消费不算什么,就是提前享受生活了。可是享乐底下的危机暗涌,你们看见了吗?

我觉得这是不管抱着哪种消费观都该问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我,有抗风险能力吗?

这个时候,

谁的抗风险能力强,谁就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