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词评论的个性论说

诗学新论

当代诗词评论的个性论说

作者:张金英

统观历代的文学发展史,评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先秦文学批评到两汉文学批评再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众多文学批评流派的思想或交织,或冲突,对文学创作的现状进行评判,不同的学派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文艺繁荣。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是古代文学理论的两座高峰;接着,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诗歌讽谏功能的倡导,司空图对“滋味说”的阐扬,吕本中的“活法论”诗学观,陆游“工夫在诗外”的诗学观,杨万里的“诗兴论”,“文从道中流出”——朱熹的文学本质观等等,对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论史后期的辉煌之作,他的“别材别趣”论和“妙悟”说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宋代词体的界定及婉约与豪放的风格之争、元好问诗学对汉魏风骨的倡导、明代格调派与性灵派文论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时代的文艺创作;袁枚的《随园诗话》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人人称道......这些理论对文学创作特别是诗词的发展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影响后世的诗论都是独具特色的,即富有个性而自成体系的理论建筑。

然而,当代诗词面临的现状是创作与评论未能同步发展。目前,中华诗词几百万的创作队伍热情高涨。相比之下,写当代诗词评论的可谓寥若星辰,而且富有个性的评论是少之又少。这对中华诗词的发展是不利的,势必会造成盲目狂热的现象。那么,如何发展个性化的诗词评论呢?笔者认为:

一、发展当代诗词个性评论的背景条件

1、扩大当代诗词评论的群体是发展个性评论的前提条件

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群体营造的环境,有了好的氛围和环境影响,才能谈个性化发展。所以,扩大当代诗词评论的群体是当务之急。

其实,有不少的诗友具备评论的能力,尤其是高校的教授和专家学者,是完全具备欣赏能力的,但大多数没有进行当代诗词的评论,甚至不读当代诗词,对当代诗词的现状不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如果有了这个群体资源,当代诗词会发展得更快。

评论群体的挖掘还可以拓展到平民范畴。“高手在民间”,古来如此,就像南宋诗论家严羽,他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只有扩大评论群体,才能活跃诗坛,才能促进诗词的发展。

2、以当代诗词为主要研究方向是发展个性评论的必要条件

正如赵翼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代诗人应创作具有时代生活的作品,当代评家也应该以当代诗词作为主流研究对象。笔者于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共写了一百多万字的当代诗词评论,评论了近500位当代诗人的作品共1600多首,所评论的当代诗词作者范围广泛,不仅年龄跨度大,而且从名家到名不见经传的平民诗人作品都进行了中肯的评论。评论当代诗词不像鉴赏古诗词那样有前人留下的参考评论,因而难度很大,但也为个性评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评者有更大的自由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以当代诗词作为主要评论对象,才能避免照搬“老皇历”。所以,以当代诗词为主要研究方向是发展个性评论的必要条件。

3、方式多样的当代诗词评论是发展个性化评论的形成条件

诗词评论方式应该多样化,才能丰富评论领域。从字数上来区分,可以有一句话到三百字以内的点评、三百到五六百字的简评、千字以上的佳作赏析。当然,这个字数划分不是绝对值。从评论篇数来区分,有个评和综评。笔者的公众平台“英子评诗”就是一个“诗评一体”的诗词平台,从百字的个评到上万字的综评,笔者均写过。

评论的语言表达方式亦是很重要的,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应该提倡,但笔者认为最好用现代文评点,毕竟有的文言文过于生涩,读者不易明白,能让大多数读者读懂的评论才能促进诗词创作。

诗词创作手法的诗论对诗词创作的指导意义很大,这也是评论的一个范畴。如“英子评诗”之“诗词漫谈”主要就是从写作技法这个角度设置的栏目,笔者着重从古今作品中提炼出创作技法,文中时有穿插作品点评,实用性很强。

读诗的随笔感悟也是另种评论,不一定要全面,只要有一点感触即可,或者由一点小感触引申出诗词的共同现象,更有意义。

方式各异的评论是形成个性化评论的基础。评论因人而异,亦因题而异,才会彰显个性。不同的评者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评论,在评论群体中绽放出个人风采,那么,个性评论就自然形成了。

二、当代诗词评论的个性化特征

作为评者,必须具有独立的思想、犀利的眼光、独到的见解、敏捷的悟性、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语言,那种人云亦云的“评者”是不适合评论的。诗词评论的风格与评者的思想个性关系密切,或严谨,或幽默,或精辟,或华美......不管是什么风格,首先态度要真诚,其次要尊重作者,再次要自主评点,切忌被动姿态。写评要注意以下几点,才能真正写出个性化的评论。

第一,从心出发。要评论好作品,用心品读是写好评论的前提条件和关键性因素。因为品诗亦是读人,在品读过程中,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情志。其实,评论是以“情”开门的,首先是作品让评者动心,才会用心品读。所以,每一次评论,都是评者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如此,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想他所想,成为作者的“代言人”。作为一个评者,被作者称为“知音”是最大的肯定。

第二,以理服人。评论又是客观说理的,不能凭感情和喜好去判断作品的优劣。给作品指足指不足,需要理论根据,要善于引经据典,道出所以然来。因此,评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诗词理论功底,方能以理服人。

第三,注重表达。评论要以明了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要注重文采,才能增强评论的可读性。评论就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与思想感情的,如果语言晦涩难懂,那就适得其反了。

第四,不拘一格。评论不能总是一个模子,要根据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作品采取不同的评论方式。比如笔者给范诗银先生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综合评论时就采用了不同的评论方式:对他的军旅词评论采用了“慢词小令比较法”;对他的古体诗评论采用了“题材分类法”;对他的三联章词评论采用了“结构分析法”;对他的绝句评论采用了“类型归纳法”。对不同的作者,笔者采用的评论方式也不同,对杨逸明老师的评论以他1996——2006这十年间的作品进行总结其艺术特点;对刘庆霖、王海娜老师的同题诗评论采用“同中求异法”;对林峰老师的评论主要从不同体裁的特点去写......个评亦是因人因作而异,几无雷同。这样,才能常写常新。

第五,精准到位。不管是什么风格的评论,精准到位是最高的标准。评者要善于“点穴”,这需要一双慧眼和一支纤笔,方能皆中肯綮。同时,更需要评者长期以往的点评练习,就像医生把脉一样,看多了自然就准了。

第六,主题多解。评论是二次创作,有时评论还会挖掘出连作者也想不到的意味来,如果是合情合理的,只要能“自圆其说”,笔者认为是可以的。诗无达诂,主题多解是很正常的。

所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富有文采、不拘一格、精准到位、内涵丰富的评论是独具特色的评论。

三、当代诗词评论个性化的培育

个性评论的培育是多维度展开的一项工作,是个人自主学习和群体合作探究的一门永久性功课。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个人评论素养的提高

个性化评论的发展取决于评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评者既要了解古典文学的评论史,通读学习古人诗论和作品,也要学习今人理论,积累深厚的诗词理论功底,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培养批判思维,善于借鉴古人精髓,善于化用他人理论,善于判断真伪命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光学习诗词理论知识还不够,哲学、美学等学科知识也要学习。评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方能旁征博引。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评者要勤于实践,以当代诗词为训练版本,不断提高个人的评论水平;评者必须是诗词创作的实践者,否则是不够资格对作者“指手画脚”的;评者不能“纸上谈兵”,必须有“实战经验”,方能服人;评者必须结合创作实际来评论,否则就会造成“隔靴搔痒”的评论。因此,要提高诗词评论的质量,评者必须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才能形成个性化的评论。

      2、评论流派的争鸣与学习

诗词创作要“百花齐放”,诗词评论也要“百家争鸣”,才能促进思想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历来持不同诗观的流派就是相互争持不下的,那是思想的交锋。当代诗词评论亦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争鸣现象,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我们都应该正确对待,视之为平常,却不能忽视。一旦忽视,就没有了思考和内省。文人争鸣的结果总是会出现“老死不相往来”的结局,这是“文人相轻”的劣根性所致。所以我们一要加强自身修养,二要学会欣赏他人,三要善于接受意见,才能营造一个和谐交流的氛围,在争鸣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水平。

另外,雅聚不失为同仁交流的良好方式。各式各样的诗社点评栏目亦是促进交流、发展个性评论的方式之一。

      3、评论链条的拓展与延伸

每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那么一个时代的整体诗词理论水平都会得到提高,就会拉动诗词创作的水平。我们能够通过知识链接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样也可以通过评论链接拓宽评论视野,使其纵深发展,彰显评论个性。可以当代诗词的某种现象作为“主链条”,众评家围绕这个“主链条”展开论述,不拘形式,各抒己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面对面交锋”的频率,加大“论”的力度,变通“评”的方式,增加“说”的时间,才会发现更多的个性评家,形成众多的个性观点。

目前,当代诗词的创作势头为研究当代诗词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素材库。我们只有立足于当代,有效借鉴古代诗词评论家的诗论,从表现对象、创作思想、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等全方位地研究当代诗词,才能为当代诗词开辟出更为广阔、更为光明的创作道路。当代诗词不乏精品佳作,这些都需要评家的慧眼去发现、去评论,才能让更多的诗人学习、进步,并为后世留下今天的诗词财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评论“双繁荣”。中华诗词入史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将当代的精品佳作入史,在于如何将当代各种流派的评论留下来,成为当代诗词发展史辉煌的一页。当代诗词评论应该承担起诗词之梦的“指明灯”,才能引领诗词创作大军奔向远方。

——原载于《中华诗词》2021年第5期“诗学新论”栏目

作 者 简 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粤人居琼。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诗刊》特约评论员、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

《英子评诗》微刊第267期

作者、制作:张金英

“英子评诗”公众号设置英子评诗、英子说诗、英子视点、诗词漫谈、论坛撷英、名家风采、诗家风采、词家风采、诗词人物、琼苑新声、嘤鸣酬赠、群英诗会、群英点评等栏目。

微信号:yingzipingsh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