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爷的浠水人
——接到昨天的话题继续扭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听说在国外,如果有个人躲过安保系统,偷偷爬到十几层楼的顶上,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楼下一准是此起彼伏的惊叹:噢,卖糕的(Oh,my god)! 这事要搁在中国,哦,不是全中国,是中国的一个小地方浠水县,楼下观看热闹的人群中,少不了这样的感叹:真是叫爷,爬这么多高,到底要做么事社?
尤其是这幢高楼的保安队长,他会急得团团转,一边吩咐人报警,一边找软物空箱子之类做应急铺垫,一边还要自言自语地哀怨:这速了,真是叫爷啦!么爬上去的!速了速了,你说这110、119、120么还不来!真是叫爷啦!!出了鬼大个柩,好事么不找我,倒的霉事摊到我头上,我惹到你了?真是叫爷啦!!!
口口声声的“叫爷”,这浠水人叫的“爷”跟外国人惊呼的GOD可是有异曲同工之意:洋人六神无主之时祈求上帝、上苍护佑,浠水人着急上火时更多地想到要“叫爷”!看到冇,这浠水人的“爷”比洋人的“天”还大!
可不是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普通话中,“爷”一词常用语称呼祖父或者辈分高的老年人,这多半是明亡以后受了满清的某些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爷”与“父”是同义的。《木兰辞》中有名的句子这样写道:“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民间广为流传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说法也就是“从此替爷征”的最好注脚。
浠水话里,“爷”这一称呼,保留了古老的传统,没有受到满清文字的清洗,不是用于正在老去的祖父,而是称呼如日中天的父亲。我们不妨来听这两首浠水民谣怎么唱的——
其一:黄鸡公儿尾巴拖,三岁伢儿会唱歌;不要爷娘教给我,是我自噶舀来的歌。
其二:竹儿爷,竹儿娘,我跟竹儿比短长;竹儿大了做扁担,我长大了做栋梁!
这些浠水民谣里,“爷”和“娘”是相对的,娘自古以来在汉字中是指母亲,爷当然是父亲了。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父亲是儿女的一片天,父亲的地位无可替代,所以“爷”在浠水话里,地位也就是杠杠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昨天那篇“扭筋”的文字里,我介绍过,很多浠水人家依然保留着称呼父亲为“爷”的传统,实在值得肯定,比当下更为普遍的称呼“爸爸”一词更值得肯定。能称父亲为“爷”的家庭,“爷”依然是柱,“爷”仍旧是天,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一般都是比较有教养的,时时处处事事都在乎“爷”说过的话,或者说,他们所受到的浠水本土文化的浸染更深入骨髓一层!
普通话里“爸爸”正在大面积地覆盖作为浠水人的父亲的“爷”的称呼;但是“叔叔”一词在浠水人嘴里似乎总隔了好几层关系,难以普及,所以,浠水人叫父亲的弟弟(们)更习惯称呼为“爷”,亲切得很;明明是父亲的弟弟,按照普通话叫一声“叔叔”,跟大马路上不认识的人没有两样!浠水人的亲疏还是很分明的:父亲的哥哥都叫“伯”,父亲的弟弟都叫“爷”,即使是堂兄弟,也称之为“伯”或“爷”。只有那些隔了八丈远的、不熟悉的人或者拿不准年龄的人,才客客气气地叫一声“叔”。
我在江浙沪一带,听到叫“叔”的也不多,更多的是叫“阿舅”,明明是可以客客气气地叫声“叔叔”的父母亲的同事、朋友或者不相干的熟人,叫一声“阿舅”,就似乎是母亲娘家的人,亲近多了,亲切多了。杭州人称呼民警不叫“民警同志”,不叫“警察叔叔”,而叫“娘舅”(好像沪上也是这样叫法),也是把警察当做娘家人看待的,我喜欢这叫法,很亲民,很值得借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昨天也讲过,浠水人父亲的弟弟叫“爷”,父亲的姐妹也可以叫“爷”,有些新浠水人(嫁给浠水男生的外地媳妇或娶了浠水姑娘的外地女婿)搞糊涂了:不是说父亲的姐姐叫姑妈、父亲的妹妹叫姑姑吗?怎么又来一个父亲的姐妹也可以叫“爷”呢?这里当然没有一刀切的意思,各家叫法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把姑姑或姑妈叫做“爷”的人家,看似比较传统,依然保留了这一老的叫法,其实是比较开明的,说明父亲的兄弟姐妹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她们和他们为家庭所做的贡献是同等的——“生儿生女都一样”这一句口号被政府喊了几十年,远不如普通浠水人家一个“爷”的叫法,更有实际效果。
清早起来,又扯了一大筐废话。其实也不算废话啦,至少理清了一个现象:为什么浠水人喜欢“叫爷”!
父亲是爷,父亲的弟弟也是爷,父亲的姐妹依然可以叫爷,母亲的兄弟叫舅爷,姑姑和姑妈的丈夫叫姑爷......浠水人就是生活在这许多的“爷”围成的诸亲六眷之中,遇事不“叫爷”叫谁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