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脉法——脉诊之不传久矣(上)

昨天

作者/张东

中医是在中华文明和智慧下形成一门医学,它有着不同于西方文明和西方医学的视角和认识,但这样的中医到底能解决多少临床问题?今天的中医可以不借助西医的疾病诊断吗?

举个例子,一个患者既往没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史,只是干咳两个月,如果不借助西医诊断,中医能判断这个患者咳嗽这个“病”的预后吗?因为这很重要,也许这个咳嗽只是个咽炎,也许这个咳嗽是个肺癌。肺癌早期患者从望诊和问诊上很难看出问题,那中医怎么判断?

再例如冠心病的患者心脏冠状动脉狭窄 70-75%之前患者并没有心绞痛的症状,舌诊可能也看不出什么明显特征,那中医怎么判断其预后发展?一个胃脘疼痛、呕吐的患者中医怎么判断出他是一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还是一个急性胃肠炎的患者?再如有的患者收缩压可能都已经达到了180mmHg,但毫无症状和不适,此时中医怎么判断其病机和预后?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医在某种程度上离不开西医的原因之一。

但其实别忘了,四诊中不但我们望诊、闻诊、问诊做得很不够,而且基本上丢掉了脉诊。但即便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对预后转归的判断又能有多大作用呢?下面我们先看看脉诊。

有人说在古代落后的时候,脉诊虽然对中医很重要,但现在有了 CT、核磁共振、超声以及各种细胞学检查,人体内部的病理结构和变化都肉眼可见了,科学如此发达,中医只需要学习借鉴就可以了,这个时候还靠脉诊这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诊断方法太落后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的诊断水平不是很好嘛,中医应该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其实这话的道理是没错的,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还是前面所说的要知道中医究竟是什么?中西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如前所述,中医与西医所对待的人体虽然是一个,但看到的人体图景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看到的是解剖、血流动力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细胞、分子、离子的变化,另一个看到的却是营卫气血的升降出入、臓腑经络气的运行等等。由于中医看到的人体以及病生理图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中西医治病的思路和方法也自然不同,得到这样不同图景的病理的诊断方法也不同,因此西医的诊断无法代替中医的诊断,只有通过中医的诊断才能诊断出肝胆湿热,而不是急性胆囊炎。

然而,虽然两种医学的思路和方法不一样,但对于一个疾病客体,必须都能够从各自的角度做出预后转归的判断,必须能够判断出疾病的整体而不是局部。例如一个咳嗽患者,西医可以通过检查手段诊断出是慢性咽炎还是肺癌,并以此可以做出预后转归的判断,那么对于同一个患者,中医应该也可以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手段,从中医的角度做出中医的诊断,并且也能够做出预后转归的判断,而且诊断出的结果也必须是中医的病理图景(通过脉诊或手诊看出肾结石有几颗,血色素有几克等等则不在此列,因为这不是中医病理图景,而是西医的)。

假如一个肺癌患者,中医可以不做出肺癌的诊断,但中医诊断出的病理和病机一定和西医同样可以做出疾病预后转归的判断,而不只是一个“痰湿蕴肺”就完了,这还远远不够。当然有人说何必舍近求远,借助西医诊断不是很好吗?当然可以借鉴,但中医要从自己的疾病体系中判断预后和治疗,这不是为了要强调中医的存在感,而是当我们以中医的角度看待同一个疾病的话,从治疗到判断预后都会有所不同,中医有自己的优势。

中医有中医判断预后的方法和结果,甚至其判断预后的准确度可能会超过西医,因为中医不但看局部更看整体。就像同样部位、同样类型、同样恶性程度的肿瘤为什么有的患者手术效果显著,有的患者手术后迅速恶化,这些都不是只看局部的肿瘤情况就可以判断的,而中医却可以全面评价和判断。但这样的原理和技术已丢失过多,而脉诊就是其一,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丢失(上篇完)。

(作者:张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中医主任医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