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舒服时,你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我常说感冒是自限性疾病,静静观察等待,到了时间就会自然痊愈。不需要吃咳嗽药,也不需要打针、输液。

但是,当孩子感冒,总有家长抱着“做了总比不做好”的心态,给孩子吃药、甚至找医生要求给开处方打针。

这就是“行动偏误(action bias)”:即使没有必要,也要采取行动。

人们为什么容易陷入“行动偏误”中,因为当情况复杂、矛盾、形势不明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各种担心与焦虑,进而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不管有没有用,至少感觉会好受些。

但行动一定比什么都不做更好吗?

鲁莽的行动往往容易让事态变得更糟,比如肠绞痛,随着宝宝长大就会逐渐减少发生,家长尽力安抚便好。

但总有家长给孩子使用尚未证实有疗效的益生菌、二甲硅油等药物,平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那么,孩子不舒服时,怎么做才能使自己不陷入“行动偏误(action bias)”呢?

当你面临在不明的情况下,请先不要盲目采取行动,冷静思考,直到你能够更好地分析形势。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1)接下来我要采取什么行动?

(2)我要达到怎么样的目的?

(3)所采取的行动有助于达到目的吗?是否会产生不好的后果?

当你冷静分析以上问题之后,你可能就知道是否应该采取这样的“行动”了。

end

欢迎来到【循证自习室】,本期自习内容为:行动偏误。生活中你是否也遇过令人费解的说法或做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以循证的角度,探讨育儿和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