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陈丽娟的随笔《母亲为年忙》

母亲为年忙

小的时候,我见父亲母亲为了置办年货,都要忙上一整个月。过了腊八节,母亲就会半夜起来扯油面,请上左邻右舍一起打年糕,泡黄豆磨豆腐,杀猪、杀鸡、做萝卜圆、蒸上米粉肉、糯米圆,父亲也会一直陪伴在母亲的身边,烧起柴火,搬运桶装的这些食材。在这些准备年货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仿佛年正向我们一步步靠近。

打年糕

最难忘的是打年糕。我们家由于人口多,母亲通常要准备三竹萝米,一般是两箩杂交水稻米、加上一箩糯米,母亲事先把这些米洗好,三箩筐挑到我们村里的加工厂,磨成粉,由于变成粉状的米,已经松散,这个时候加工回来差不多就有四萝筐了,刚好两担,父亲就挑回来。母亲把大灶的火烧开,放上几层蒸笼。这边请来隔壁的邻居,都来印粑,也请几个力气大一点的好手,准备把这些辗碎的米粉和水一起揉成大团,再搓成长条,分成一个个小团,有专门的人搓成小圆球分派给我们这些印粑的人。那时,我们孩子群往往是这伙印米粑的主力军,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拿着各式各样的粑印,这些粑印图案有芙蓉花的;有像个月饼的;还有的是小鱼的;这种有小鱼的图案的粑印最抢手。把小米团放在粑印上,抚平、磕出,这样一个个漂亮的米粑就诞生了。最后的工序,母亲就会拿来胭脂沾在棉花上,放点温水,用比牙签更粗点的小木棍沾上胭脂,一一给这些白色的米粑中间一个个点上红,米粑顿时就有了灵动漂亮的模样,和画龙点睛有着异曲同工之绝。再一个个放在蒸笼里面蒸,蒸熟之后,倒出来,放在大的竹樯上摊冷,就成了我们美味食物了。那是在贫困年代,可以让米变着花样供我们农村人家吃到第二年开春的美食。因为年糕可以用油煎、炸,及用水加糖煮,都是多快好省烹饪美味的食物。在我们鄂东南地区农村一带都是流行至今的主食。
记得我们小孩子嘴馋,往往在被蒸熟后的年糕是味道最可口的,有糯性和甜味,放在嘴里,柔滑而有米香,我们都会吃上一整大盘,约六、七个,可以抵上一大碗饭了。其中最吸引我们的是,我们家的粑印有我父亲亲手雕刻的鱼的模型,我们孩子们都会印上很多这样图案的米粑,在刚刚蒸熟后的时候,我们专拣这些鱼的年糕,吃上这些“鱼”,好像真的是在吃鱼一样,那么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心里还在赞叹:“这没有剌的鱼多好!真的太美味了!”

扯油面  

母亲扯油面的绝活儿,可谓真是堪称“手工精细,技术一流”。她的这手艺可能就要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因为我们几个孩子都不会,最主要是现代时代不同了,吃的东西很方便,想要,去买就是。但是细细品尝,还是觉得母亲制作的手工油面,味道独特而又可口。最关健是纯天然食材,没有添加任何佐料和防腐剂。
记得每年她就从腊月开始做,到今年母亲今年七十八岁,父亲去世,没有人帮忙,她依然坚持。母亲一般通常就要在头天晚上,把面粉加入紫陶盆,注入一定比例的温开水、盐,一边调一边搅和,软硬适度,直至起了一层面泡,然后将面团密闭静置一到两个小时左右。接着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摊成三厘米厚的面皮。再把面皮用刀划开,划一个使面皮宽为三厘米左右的长条形,母亲再用手把这长条拿在手里,继续搓,搓成宽约为一厘米左右的小细长面条,她一边搓,一边在这面圆条上抹菜油。然后卷在紫陶盆内,用一块棉纱布盖上,静置一个晚上,约为七八个小时。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母亲就起来,开始上筷了,上筷这活儿,可得有十分的耐心,而且在腊月的凌晨是很冷的,母亲一边做着这种活计,就一边用双手搓着哈气,接着干,只见她用两根小竹竿,(长约为50厘米,直径为1.5厘米)固定在面盆边木架的孔眼上,竿距之间的距离约为十厘米左右。将面条交叉缠在两根小竹竿上,面条粗约为一厘米,如果有的地方粗了,母亲就一边搓细,一边缠。直到把一双这样的竹竿筷子全部缠满,放到空着的干燥箱子里挂着,箱子不用盖子,放这样的一双筷子刚好。再缠上下一双筷子,这样上筷子的工序全部结束,再等四五个小时。
我明白母亲为什么每次要起得那么早,她总是来一句口头禅:“要赶日头(太阳的意思,方言),扯油面”她是怕等到下午太阳落山了,油面干不了。因此,她总是要赶在上午十点前的朝阳之时,把这样缠好的面筷子放在阳光下的油面架子下。一面把筷子的这一头挂在有孔的晾面架上,另一面悬挂在半空中,等下慢慢的扯就这边。从箱子里拿出来之前,母亲事先在箱子挂着的时候,又把筷子的距离扯开到十五六厘米,挂在晾面架上的就面条就好扯很多了,母亲小心翼翼地往下扯,一点一点的往下牵拉,直到快接近地面,面条细如发丝,在阳光下被风干了。制作做这个面条的过程,那么多一双双筷子都要静心静气扯,可谓心细如发,还要有恒心,像静待花开的过程。
母亲每年都要给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六个小家庭,在过年前都要准备十斤以上的这样的油面,可见母亲的辛劳。“慈母手中面,游子口中食,年前天天扯,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这道《游子呤》我就想这样改写。
想起我们小时候盼着打年糕、吃年糕及吃油面的场景,我们就感觉那个时候就已经是在过年了,在父母为年忙的过程里,我们就感觉到,父亲、母亲的勤劳和辛苦全都是种在爱的屋子里,让一家人有好口福和迎接新年满满的仪式感,在我们孩子的心里,也总是不会忘记。要知道大人在忙过年,他们虽然辛苦,但是却是幸福地迎接新年。也是一种过年啊!

陈丽娟,网名笑依然。出生于阳新县木港镇,曾是一名白衣天使,做过护士长。作品散见《诗潮》《南方都市报》《中国文学》《中华文学》《四川文学》等报刊,系黄石作协会员。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糯米粉最简单的做法,筷子一搅一蒸,软糯香甜,比年糕还好吃

    糯米粉最简单的做法,筷子一搅一蒸,软糯香甜,比年糕还好吃

  • 做了17年的厨师退役,毫无保留教你做正宗油条配方和5大技巧。

    配方:中筋或低筋面粉500克,盐8克,绵白糖3克,无铝膨松剂18克,鸡蛋1个,色拉油20克,水300克 做法: 1.把盐,糖,膨松剂放入面粉中,搅拌均匀. 2.先把20克油倒在300克水里,用筷子搅均 ...

  • 南瓜搭配年糕是一道很好吃的菜,软糯香甜,尝一口筷子就停不下来

    这是具有正宗韩式风味的一道美味,年糕软中带韧,南瓜香甜软嫩,看似油腻,实则酸甜清爽, 吃起来让你舍不得放下筷子.现代社会, 几乎所有人都整天守着电脑或手机,多吃点南瓜,可以有效降低电磁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

  • 好吃易做的黑芝麻葱油卷,香到不行!

    准备材料:面粉400克,酵母4克,牛奶250克,葱1根,黑芝麻1汤匙,盐1茶匙,油2汤匙 开始制作: 1 酵母和牛奶混匀,倒入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团,发酵至两倍大. 2 取出面团,揉匀揉透排除气泡,搓成 ...

  • [黄石诗坛]陈丽娟的诗《每一个季节都有它最美的花》(5首)

    花季令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最美的花 比如三月的樱花 四月的杜鹃花 五月的桅子花 六月的荷花 ⋯⋯ 一季季的花开 一季季的红艳艳 它们醉人的笑容 是生命最灿烂的姿态 是逝去的昨天最动听的歌声 是我们脑海里 ...

  • [黄石文坛]陈桂芬的随笔《走近彼此 走进芬芳》

    走近彼此   走进芬芳 今年3月9日,在支部学习会上,遇见从宁波回来的同事涂兄,寒暄中得知那个在2020年元月,爱心筹集6万余元善款,向黄石红十字会捐抗疫物资的高中学生,就是他的外孙女"袁天 ...

  • [黄石文坛]陈永祥的随笔《油条包麻糍》

    油条包麻糍   油条包麻糍跟糯米包油条还是有点相像的,光听,就觉得像.糯米包油条有说法,有说是武汉小吃,也有说是荆州小吃,说的那人模棱两可,不确定,所以有的干脆笼统说是江南小吃.上小学去学校当中,总去 ...

  • [黄石文坛]陈文娟的散文《穿越七峰山》

    穿越七峰山 正月初三,几个跑友相约第二天去爬七峰山.我对七峰山早就向往已久,不是因为它神奇的传说,而是听闻很多跑过七峰山的跑友回来时的那份成就感和自豪感,让我平静的心不安地骚动起来,遗憾的是平时工作的 ...

  • [黄石文坛]陈文娟的散文《月亮挂在树梢上》

    月亮挂在树梢上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个呼作白玉盘的伙伴陪着我走过年少无知的孩童时代,陪我走过异乡最落寞的时光,改变了我对它的认知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爱情会变,友情会淡, ...

  • [黄石诗坛]陈丽娟的诗《做孩子是幸福的》(外三首)

    做孩子是幸福的  像一阵风 热热闹闹的年过完了 母亲终于如愿以偿 她把她这一年辛苦的劳动果实 趁着这个年和我们分享了 她老人家是开心的 其实我们做她的孩子更是幸福的 生活的乐趣 假期丰盈的时候 我在想 ...

  • [黄石文坛] 陈叙全的随笔《过年》

    过年  过去人们把过春节叫过年.每逢过年,人们都要高兴一阵子.   1942年冬,日本人把全湾的房屋烧光了.一直到1949年,人们高兴不起来,因为衣不遮身,食不供口.   1951年过年,母亲用亲手织 ...

  • [黄石文坛]陈永祥的随笔《吃保健》

    吃保健  老范从浠水乡下接父亲班进厂子时,都二十好几了,分到平炉车间当砌炉工.   平炉炼钢,隔些时要把炉里烧损的砖拆掉重砌,砌时温度降不下来,能把脸皮烤起泡.工作辛苦,车间就给砌炉工发保健饭票,拿到 ...

  • [黄石文坛]陈永祥的随笔《吃饺子》

    吃饺子  吃饺子还是自己动手包出来有味道些.邻居里有家南方人爱吃饺子,全家人常自己动起手来,剁馅儿.和面,擀皮儿这关节上却不上手,面皮总圆不了.早先去市面上到哪儿也买不到饺子皮,怎么办?要说还是人家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