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糖圆饼 思念情【征文】
糖圆饼 思念情
丁建忠||河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之夜,夜空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烁,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鞭炮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这是一个令许多人都不能安眠的夜晚,这是一个亲情呼唤亲情,离人思念离人的夜晚,这是一个游子还乡,异乡望月的夜晚。千山万水,怎能将回家的足步阻挡,千难万险,怎能将归航的船舶搁浅。除夕夜,家里的灯火在等待着亲人;除夕夜,每一个人都想回到亲情的港湾。
明朝诗人沈明笔下的《除夕词》:“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着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除夕之夜,锣鼓喧天,爆竹如雷,欢声如潮,人们换上了新的门帘和窗帘,贴上了门神和对联,一家人围桌而坐,欢欢喜喜地吃着年夜饭,大家都沉醉在浓浓的年味里。
我家住在豫西南的新野县,这里是三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由于解放前这个县有4000多名青壮男子被国民党抓壮丁到台湾,家乡的亲人夜思日盼,逢年过节人们便会买来糯米磨成粉面,然后放上白糖芝麻,放在锅里炸,把这些黄亮亮的圆呼呼的饼作为一种供品来祭拜亲人,企盼上苍保佑他们平安,早日回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方式便演绎成了一种传统,人们逢年过节要买些糯米粉来炸成圆圆的饼,供一家人分享,意味着团圆、平安。
我们一家人在年夜饭之前便围成圈儿包饺子,唠一串儿土的掉渣的嗑,俗称“熬年”,等待新年的到来。我的兄弟姐妹天各一方,今夜能凑到一起甭提多高兴,打开话匣子就像那白河之水滔滔不绝。
因年夜饭还未上桌,这时,我们那已90岁高龄的奶奶蹒跚着端来了一盘外焦里白的糖圆饼,递到我们面前说:“孩子们,今晚是咱家大团圆的日子,来、来,一人吃我一个糖圆饼,咱们圆圆满满过大年……”我们一拥而上,一人一个,奶奶盘里的糖饼最后只剩下两个。奶奶望着我们笑,眼眶里盈满了泪水。我咀嚼着这又香又甜的糖圆饼,知道奶奶这糖圆饼多两个的含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我家四世同堂,奶奶有4个儿子,爷爷死得早,其中我二伯、三伯就是当年被抓壮丁到台湾去了。从那以来,奶奶日盼夜盼,直到头发全白,牙掉光了,仍没有两个儿子的音信。奶奶不死心,她常常责怪自己:是不是自己盼儿的心不诚、还是糖圆饼炸得少感动不了上苍?于是凡是过节,奶奶都要炸糖圆饼,尤其是大年三十炸的饼最多、最香、最好吃。开饭之前,奶奶总是要端上四个菜,拎上一瓶酒来到列宗牌位前,先拜先祖,然后对着两位儿子的牌位,先哭唱一曲《新野槐书》:“儿啊,你们好命苦,为娘想儿朝朝暮暮。愿上苍保佑把苦海渡,早日回归家乡土……”奶奶唱着哭着,哭的是昏天黑地,我们也是哭成一片。其实过年也是奶奶过的痛苦之日。从此,奶奶盼儿回归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我们全家人的心上,我们多么期盼两岸统一,让亲人团圆啊!
后来,我们都各奔东西,不管离家多远,奶奶都要给我们留着糖圆饼,或者托人捎来,而且再三叮咛一定要吃。去年疫情严重之时,已到了腊月三十,我就地过年,奶奶便快递了一包糖圆饼。由于防疫工作太忙,糖饼顾不着吃,直放得干瘪成了负担。我忍不住打电话问奶奶,为什么非要吃这糖圆饼。奶奶告诉了我年三十吃糖圆饼的来历,并说,吃了这年三十的糖圆饼,能咬掉一年的灾性,来年就会平平安安。一家人就会常团聚,做梦都会在团圆……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丁建忠,男,笔名,原上草,河南人。新闻编辑职称,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南阳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3000余篇,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诗歌散文100余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