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三十三)
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凡亼之屬皆从亼。讀若集。秦入切。
(合),上所从的
為器蓋兒之象形,
(今),構形是采用倒“
”方式而成,舍,是取余以為聲,加“口”為區别符號造成,此三字均不从
得義。
亦古文會。黃外切。
云:字即膾之初文,甚是。西周金文寫作
,“
”與“
”中間所从的
是切細之肉,即是膾的象形,用為形符。而“
”與“
”則是被形符“
”分開的“合”字,其音近“會”,用為聲符,所以“會”是一個形聲字。因為與會合之“會”聲音相近,被借為會合之會,又迫加“肉”旁作“
”以表其本義,“會”形遂被假借義所專。許慎形義分析不確。凡是从會的字,本義與會合聚合義相關。
奇字倉。七岡切。
,西周金文作
,上像倉蓋,中乃門字一半,以表倉門,下像倉基,整個字是倉之象形,並非从食省, “
”亦非倉形。許說不確。所收奇字是戰國古文,形同出土之倉字布上面之
。許云“倉黄取而藏之,故謂之倉”,是闡釋倉之得名,言藏穀之處所以稱其為倉,是因穀物色蒼黄時將其收獲藏於倉中的緣故。本部隸一“
”字,訓“鳥獸來食聲也”。倉為藏穀之所,是鳥獸奔食之處,故字从倉。
字源解说:入,甲骨文
像盒盖向下,表示收存物品,加盖封藏。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形似屋“宀”。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有所变形。
、
,是一頭鋭可刺入他物之物的象形。西周金文或作
,增加一被穿之物以增顯其意,此形即“内”,“入”、“内”二形本一字之異體,後採用異體字分工方式分化,以“入”形表進入義,以“内”形表内里義。許慎釋“入”之形是像从上俱下,這是望文生訓,不可從。本部所隸“内”與部首本為一字之異體。所隸“
”訓“入山之深”,“
”訓“市穀”,此二字可謂均从“入”得義。而所隸“仝”構形不明。所隸“
”,係“
”非二“入”。
(午,杵棒)
(口,泥池),表示用杵棒捣泥制陶。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杵形的
写成
,表示杵棒两端有大小两个锤头。有的金文
将有两个锤头的杵棒
写成“午”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泥池形状“口”
写成“凵”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缶”的“捣泥制陶”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又”另造“匋”代替。当“匋”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又加“阜”另造“陶”代替。
,西周金文作
,春秋作
、
。缶之制作,先以杵搗泥胎而成缶形,再經燒制而成。字所从的
、
即表搗成之缶形,
則表搗制所用之杵具,缶為盆形之器,造字則將制作工具也連帶表示出來,這是為了從字形上將表缶形的
、
與表盛饭器之
或口旁相區别,以明它們是用杵搗制而成之缶。凡是从缶的字,本義與瓦器有關。
本源书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