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之首”范仲淹为何无缘唐宋八大家?比起文学家,更是政治家
“当世之首”范仲淹为何无缘唐宋八大家?比起文学家,更是政治家
范仲淹
作为唐宋文章的代表人物,以韩愈为首的唐宋八大家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研究唐宋文学的焦点,但自古以来仍旧有不少人对唐宋八大家的“选举”结果持不服之心甚至争执不休。此番争执尤其以宋朝的六个“出道名额”争论最为严重,毕竟宋朝文人虽整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名额却独独少了知名大文豪范仲淹的名字。
即使对文学无甚兴趣的人大约也不会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字,但这个被不少人当做“当世第一人”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竟然在一场文学的评选中落败了,其中因由难免招人口舌,但唐宋八大家的排名之所以能够一直未曾改变,可见历代以来大多数人都是对此排名保持肯定的,那么难道范仲淹真的是在文学修养之上棋差一招吗?
一、唐宋八大家不仅是文豪,更是唐宋以来文章的变革者与奠基者
l 唐宋八大家的“选举”过程
如果好奇才高八斗的范大人究竟为何落选,那么自然要从这场选举的规则来探寻究竟。对唐宋八大家的评选是一个日久时长的过程,最初只是一场一个人的盛宴,经过时间与朝代更迭的双重甄选,又经过一代代文人的认可才最终定论。
这场选秀起源于南宋一个叫做吕祖谦的文人,这位曾奉皇名编撰过《皇朝文鉴》的文人曾为宋朝文人编写了一部“教科书”——《古文关键》。
唐宋八大家
这本书不仅评价了唐宋以来各家文章风格的优劣,也收录了许多他认为文人士子应该学习的优秀文章,三百多位文豪共计两千四百余篇文章,仅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六人竟占了901篇,更是直白的将韩愈、欧阳修、三苏算作同一个文学流派,也就奠定了唐宋八大家的雏形。此后宋元明清许多年间,策论文章的书写都受到了这几人的影响,也渐渐的认定了后来我们所熟悉的唐宋八大家。
l 唐宋八大家选举的偏重
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同属其中的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甚至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从这一句文起八代之衰就不难看出,苏轼所钟爱的并非韩愈文章是怎样的锦绣文章,甚至不是他言之有物,立意深刻,而是他作文的变革性。隋唐时期的文章秉承前人风格,走骈四俪六的华丽风,众多文人为了符合“规范”可称得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大多都成了博士买驴的笑话。
韩愈
而韩愈则反其道而行之,以朴实无华的文笔和立意深刻的内容取胜,更揭开了唐宋时期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风潮,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各个都为古文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让策论文章从辞藻华美走向内容丰富,这才有了《与李武曾论文书》中朱彝尊“盖文章之坏,至唐始返其正,至宋而始醇。宋人之文,亦犹唐人之诗,舍是不能得师也”这样的评价。
二、“当世之首”范仲淹,一个被政治才能“拖累”了的大文学家
l 范仲淹的文学素养绝不亚于唐宋八大家
没能入选唐宋八大家的范仲淹难道真的输在了文学素养吗?从诗词一道来看,一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尽了边关将士的辛酸,也有“我无一事逮古人,谪官却得神仙境”的旷达之言。他将对自身得失的单薄与对时事世事的看重通通写进了诗文,却也不是完全的质朴,后人以一个“清”字和一个“灵”字来形容他的诗词成就,可见范仲淹的诗词是足以打动世人的。
当然,如果你说诗词只是小道,惊世之论只该存在于策论时文中也不能说无理,但论范仲淹的策论文章,可能比诗词更值得一谈。作为宋朝数一数二的政治家,范仲淹的策论中不仅有自身的政治观点,更有挥斥方遒的朝廷重臣所特有的厚重感与务实之言,加之极高的诗词才华做基础,仅从《岳阳楼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才华横溢。
范仲淹文学作品
既有“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春日盛景,更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的忧患意识,以至大文豪王安石竟称其为自己的“一世之师”,而苏轼也对他推崇备至。这个才华征服了八大家的人没能入选其中,大约与他的政治才华息息相关。
l 被政治才能掩盖的文学成就
借用莫砺锋先生的一句话说:“一个历史人物如果某一方面的成就太突出那么其他方面的成就就往往会被前一方面的光芒掩盖起来。在宋人中,范仲淹的文学为其政名所掩,欧阳修的经学为其文名所掩,都是显例。”
对于一手推行了庆历新政的范大人来说,文学成就更像是月亮,被更耀眼的政治成就所掩盖。而与此同时,劳心于政治的范仲淹无论文学功底多么深厚,从数量和钻研程度两方面也的确略逊一筹。
“先天下之忧而忧”
也因为这种重政治轻文学的个人态度,他的文学作品在一些文人眼中不过是“弄翰戏语,率然而作”,认为他并未在文法,词句上精雕细琢,加之要规避朝堂间的倾轧,他的文章即使有对时事的评论,也多是赞扬式的,亦或以古论今,带着一种收敛的味道,说的再直白一些就叫做宋朝式的“政治正确”,因此在后人眼中,他更加符合一个人品高尚的政治家身份,而不是一个“职业的”文学家。
三、为何范仲淹未列唐宋八大家?成也政治、败也政治的大文豪“选秀”之路
l 比起文学家,范仲淹更是政治家
范仲淹落选唐宋八大家可以说是政治光环掩盖了他的文学才能,亦或说钟情政治的范仲淹并未将文学事业看的多么重要,范仲淹的文字要么是有感而发,要么具有一定的政治导向性,即使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也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宏大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世人皆知他的勤于公事,爱民如子甚至用兵如神的时候,恐怕连他自己都忘了自己还是个诗人。
当然,轻文学的自我态度并不是他落选的唯一因由,在六朝流传下来的奇巧文字习惯下,范仲淹的言之有物固然值得赞扬,但他的风格却不是一般学子能够复制的。范仲淹的文赋更像是以散文的手法书写深刻的自我认识,这源自他多年的从政经历,是时光沉淀之后的个人魅力从字里行间的被动渗透。
范仲淹的作品
换句话说,是他的政治才能让他的文学才华变得无人可以取代,但为了点亮政治这个技能,他也的确主动选择了放弃成为一个纯粹的文人,比起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几位,在文学的推动、传扬和改革方面的贡献较低才是他落选的根本原因。
l 文学变革才是唐宋八大家的评选标准
许多人在未曾深究时都会错误的以为唐宋八大家是选举了八位唐宋时期最优秀的文学家,但这种认识和推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毕竟论才华,不说范仲淹是不是有资格上榜,只凭此榜将李白、杜甫之流拒之门外就已然让人无法承认它的权威性了。
唐宋八大家其实是古文运动的八位先驱,不仅要求文采斐然,更是对改变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做出了颠覆性的贡献。对于这几位来说,当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天赋才造就了后来文风简洁,言之有物的宋代策论风格。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古文运动中,比起纯天赋派的范仲淹,这八人给普通学子找到了一条能够复制的道路,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和有途径去做出改变,这才是古文运动普及中的中心人物应做的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
古文运动的余晖甚至影响到了今人,韩愈的《师说》和《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都是我们熟悉的“熟读并背诵全文”的内容,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是以古代散文的形式收入课本的,也就是说时至今日这篇文章都被大多数人认定并非古文运动的代表形式--策论,这大约是唐宋八大家们“放弃”了范仲淹的最直接因素。
四、小结
唐宋八大家固然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但落选之人也只是在古文运动中不够“努力”而已,并不能否认其文学才华。范仲淹作为被王安石和苏轼等人推崇的文学家、政治家,在历史上的光彩绝不亚于任何人,甚至能被称赞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他比大多数人都更加耀眼,即使不属于八大家,即使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收场,我们也依然从他“进亦忧,退亦忧”的一生里,读出了他的伟大。